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4-03-20孙勇
孙勇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一、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重视和加强学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后,又一次突出强调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1]。
为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2011年4月,我校按照《中共辽宁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提出了创建辅导员学习型队伍的愿望,希望以创建活动为契机,提高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辅导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促进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等得到不断提高和优化,使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切实加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辅导员牢固确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积极营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积极氛围,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其整体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高,大部分辅导员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约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因素
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高,认为辅导员不是教师,其实就是行政替补人员、学校生活老师,在单位地位比较低,并且辅导员工作头绪多、强度大、责任重,再加上辅导员工作成效难以确定,尽管在学生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成绩却得不到即时的认可,有相当数量的辅导员把这一工作当作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离职现象时有发生,形成团队建设断层,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和推广。
2. 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专职辅导员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人数200:1的比例配备。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造成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远高于教育部提出的200:1的配备比例,有的甚至达到500:1。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要与学生直接交流接触,每天都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埋没,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团队建设活动。
3. 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工作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科学,不但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形势政策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调研能力。而现实情况是,辅导员往往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没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理论学习和搞学术研究,保留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属不易,很难再主动参加其他相关方面的学习进修,导致业务能力强却缺乏理论素养。许多辅导员还是非专业出身,缺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很多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制度,很少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系统培训。
(二)影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个体因素
1. 思想认识不够,学习整体意识不强
部分辅导员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有以干代学的思想,没有把学习摆到重要的位置,学习深度有所欠缺,学习方法有待创新。个别辅导员还存在精神状态不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2. 大局意识不强,团结协作不够到位
辅导员个体能够各司其职,对各自分管工作尽心尽力,但集体配合欠佳,大局意识不够强,只满足于干好份内工作,对其他工作关心得少,缺乏主动配合,热心互助的团队精神,甚至有时还相互推诿,为了避免争执而对工作不愿正面提出自己的建议,集体智慧和合力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够强
虽然辅导员能够高标准、严要求,但部分辅导员还不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缺少一点“闯”和“冒”的精神,唯学校规章制度是从,碰到新情况、新问题,不敢打破原有框架,求稳怕难,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与主动创新的意识。
4. 沟通不足,缺少协作
辅导员大都有个人责任感,但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和配合,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团队成员间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困难共克、相互体量的氛围形成。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创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可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理论,积极拓展辅导员职业空间,不断鼓励辅导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自我超越,同时引导辅导员改善心智,坦诚交流,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别人的想法和接受分歧意见,学会相互学习与工作,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使辅导员团队集体智慧和合力得以最大发挥。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制度体系
社会和高校都应进一步转变观念,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宣传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从而增加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尊重和认可。同时有关部门应对这支队伍给予更多的关注,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培训制度、职称评定制度、评价考核制度与管理制度,充分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其愿意在岗位上创造性的长期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机制,加强辅导员相关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1. 建立健全辅导员学习制度和学习激励机制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渴望进步,但是总是有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我们持续学习,学习必须有制度约束,以制度的形式把对辅导员的学习纳人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沙龙,制定学生工作相关主题进行讨论,每位辅导员提交本学期读书笔记、工作总结和计划,每学年提交一篇辅导员工作相关论文[3]。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学习专项基金,鼓励辅导员参加理论研究和科研活动,对学习刻苦,工作突出者,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职务聘任、奖惩、津贴、晋职提级等方面优先考虑,以增强其学习动力。
2. 加强辅导员专业化技能培训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他们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各异,其中大多数是非科班出身,甚至有些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没有做过学生干部,没有入党,缺乏学生教育和管理相关方面知识,从未受过专业化教育和系统培训。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加强辅导员专业化技能培训,是弥补当今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的最现实的途径。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4],聘请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或者经验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和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辅导员工作相关学科开展专题培训,鼓励其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资格考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3.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相互学习
围绕学习型组织建设目标,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广阔而多姿多彩的交流平台,大力开展系列学习交流活动。由学校牵头,辅导员中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专长针对不同的专题,在学校学生管理队伍中自发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如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沙龙、主题教育活动等。改变传统的“听会”模式,倡导自由开放式交流,会上每个人都可发言、提问,也可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达到“一人参会、全体受益”的效果。通过一次次自由相互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相互学习,同时也培养辅导员反思、分享、勇于突破和创新的意识。另外,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学生管理难度大、责任大、压力大,通过一些非正式集体活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增进团队成员的相互感情,促进交流与沟通,促进团队的发展和学生工作高效完成。
4. 建立共同愿景,凝聚集体意志,实现学生成才与个人发展共赢
所谓共同愿景,是指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在一个团体内整合共同愿景,并有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的内在动力,将自己与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辅导员长期陷身于繁冗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在学生眼里,他们只是负责学生生活的“保姆”,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另外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关注和重视不够,辅导员的人生发展空间很窄,在发展路径上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心理失衡导致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通过系列措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帮助辅导员团队建立大学生成长成才才是辅导员工作价值所在的共同愿景,增强辅导员队伍的集体凝聚力,将学生工作作为一种终身事业,从而实现学生成才与个人发展共赢。
[1]黄燕.“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2):76-79.
[2]郝克明,季明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N].中国教育报,2013-01-11(6).
[3]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 关于推进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stuln.com/gg/xxgg/2010-04-20/Article_53220.shtml,2010-04-13.
[4]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6(1):32-36.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外语与翻译的其它文章
- 作品名翻译的“关联省力语效原则”[注]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12BYY017)以及教育部社科项目和“词汇-构式语用学:语用翻译学的第一座桥”(12XJA740008)的前期成果。
——以Helen Chasin的诗歌“The Word Plum”为例 - 翻译研究·学术期刊·学科建设[注]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功能翻译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W201434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文汉学文献中译研究”(项目编号:14YJC740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访李亚舒教授 - 回眸与展望: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综述
- 奥吉·马奇的芝加哥体验与都市空间塑造
- 《翻译与文学研究》述评
- 启开译学又一窗[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服务于翻译教学的误译研究”(GBC1213061)和2013年度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俄汉全译认知转化研究”(YJSCX2013-003HLJU)阶段性成果。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