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2014-03-20黄丽蓉
黄丽蓉
(厦门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的紧迫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既是认识论,又是工作方法。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党和国家,社会和群众对大学、对大学生寄予厚望。高等院校、大学生也应相应担负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大学生,既是社会和大学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联系和服务社会的使者。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更应与群众结成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根本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1](9),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从群众路线视域看大学生党员的现状
以群众路线为视域进行考察、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的现状,不容乐观。
1. 缺乏群众观点、群众意识薄弱
大学生党员,除极个别很优秀的是在高中阶段就发展入党,大部分是在大学里发展入党,他们在入党前和入党后,身份一直是学生。学生党员与团员青年、普通同学一起作息,表面上自然地与群众“融为一体”,但深层次的思想意识,与普通同学也没有太大区别。比如,宿舍有某件很脏很累但是为大家服务的活儿,没人愿意接手时,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主动承担表现不明显。部分学生党员娇生惯养,没经历过困难,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不知道“艰苦奋斗”,有的甚至连对父母都不懂得感恩,更谈不上“群众为先”。极少部分学生党员甚至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比如每年9月新生报道的时候,太阳明晃晃地晒着,有些学生党员干部指使同学搬行李,跑前跑后,自己却躲在遮阳伞下纳凉[2](45)。
2. 群众工作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大学生党员数量比例增加。在学生基层党组织设置方面,目前条件成熟的高校,把大学生党支部建在年级、建在专业、建在班级上。少数高校在学生党员人数较多的院(系)党委设立了学生党总支。目前基本上实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提出的目标,即“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多的大学生党员担负着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的使命。部分学生党员入党要求迫切,但入党动机存在偏差,功利性强,来自于求职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光宗耀祖的思想影响较大,不能很好地奉行党的群众路线宗旨。虽然经历党校的洗礼、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仍缺乏主动服务精神,不愿意做群众工作,也不会做群众工作。不少学生党员骨干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理论水平也不够,对政策的理解和宣传能力也较弱,在一些需要思想工作、心理疏导的局部,缺乏工作的耐心和有效的手段。同时,在大学生维权、资助等群众工作中,学生党员发挥的作用还很不够。例如,新形势下大学生资助工作、奖学金评议等实际工作,需要成立评议小组,经由民主评议产生授奖、受助对象,小组成员由同学组成。学生党员在组织这类群众事务时,偶有出现群众工作方法欠缺、群众工作力度不够、群众反馈不够好等不足。
(二)群众路线视域下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困境
1. 高校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从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来看,其构建过程实质上是对实践载体进行有机组合的过程。实践的基本地位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体现得不够,例如,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汇报、党课培训的实践性。有的虽强调了实践的作用,但常常把实践等同于社会性活动,单独地割裂地组织着一次次的社会性活动,没有看到实践渗透于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构建的各个方面,未能把党建提到载体建设的层面。认识的不足导致载体建设滞后,导致群众工作的做法、活动形式都成为一种偶然。
其次,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以“一张嘴、一张纸、一块板、一堂课”为载体,只是喊口号和提要求,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导致学生“听觉疲劳”,效果不大,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走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同样苍白无力,何以让大学生青睐。
再者,高校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缺乏动力机制。群众是权力的拥有者,人民把权力授予被委托人,他们有权利知道权力的行使情况,当他们对被授予者不满意时,可随时收回权力。实际操作中权力授受机制没有切实的制度保障,以致群众作为“权力主体”的地位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出现很多人觉得做不做群众工作、做的好坏、做了多少,对自己影响不大的局面。这不是一个简单地提倡到群众中去、提高干部群众工作思想认识的问题,而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到群众中去”的动力问题[3](10)。
2. 各级党团组织未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党员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
党的各级组织承担着联系群众、服务大众、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关怀社会、协调利益等功能。高校党组织带领团组织,引领广大学生党员关怀社会、服务地方、关爱学生、嘘寒问暖。这本是各级党团组织的分内之责,但偏偏在很多高校,占据着党团组织工作相当大的份额,并非关爱群众这些“小事”,而是上上下下都在忙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引进人才等事关发展的大事,一些涉及师生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往往在忙碌中被忽略。
3. 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及党员管理过程中考核指标模糊
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对“群众基础好”的认定,只是以团员青年投票或者部分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主观评价为主,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在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一些制度执行和程序操作存在漏洞,一些考核指标模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群众工作的有效性。比如,实际工作中,对重点对象的培养联系考察写实,联系人往往根据被考察人的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该生所在宿舍有无违规违纪情况、该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大致做出主观评价,没有具体到对该党员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党员意识、纪律性、群众意识的考核,以致一些大学生党员丧失群众立场,侵害同学或班集体利益也无风险、无代价。
二、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路径
(一)用爱传递,守望相助,增强群众感情
基层党建培训中,可通过主题党课、集中宣讲、形势报告、理论研讨、专家辅导等“灌输”的方式,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抓好学习教育,增强群众感情,从思想自觉入手,渐渐提升到行动自觉。引导大学生党员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胸怀人民,心胸宽广,志存高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微笑的表情、阳光的心态、悲悯的情怀,奉献的行动、感恩的品行指引人生道路,带领大学生党员做诚信的人、做感恩的人、做热爱实践的人、做有信念的人、做有专长的人。基层党务工作者加强自身素养,增强群众感情,以身作则,用爱传递,营造与群众守望相助的工作格局。
(二)同侪示范,化解矛盾,加强群众工作能力
大学生党员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各种能激发他们浓厚兴趣的,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凝聚力的活动,在活动中寓理、寓情、寓行,如:爱心捐款、“心手相连”赞助贫困山区学生、结合专业特点的社会公益活动、文艺晚会进社区、红色旅行、“微电影”创作、建设党建网站、帮助学习生活有困难同学、设立党员责任岗、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等等。大学生党员加强群众工作能力,要懂得并善于化解群众矛盾,包括同学间的矛盾、舍友间的矛盾、男女生间的矛盾、班级间的矛盾。大学生党员发挥“同侪示范”作用,对学习、生活、就业等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扶,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学雷锋等活动,走进校园周边的社区,服务地方。以文明班级的创建、先进团支部的创建为平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在群众、同学需要的地方,学生党员总能挺身而出”的群众工作格局。
(三)建立“台账”,畅通渠道,完善群众工作机制
建立“台账”,对大学生党员的群众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台账原是指摆放在台上供人翻阅的账簿,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现在很多单位不再用手工做账,而用计算机做账,把数据录入成软件,这叫做“电子台账”。通过“台账制”管理,我们把大学生党员的群众情感、群众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设计成量化指标,考核的结果直接成为确定重点考察对象、发展入党、预备转正、推荐优秀等的参考。以考核导向力促学生党员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建立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每位学生党员负责联系若干宿舍,可以开展一些适当的活动以帮助、指导同学完成学业,适应大学生活。这些学生党员要善于学习并做好所联系宿舍的学生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在高校,建立有效的群众工作机制时,要充分重视师生的利益表达、党务政务公开、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内容。开设校长、书记信箱,建立监察审计处的申诉制度,创建学生工作网络信息平台,着力完善联系与服务师生的工作机制和健全联系服务师生的来信来访、信息网络等沟通机制的很好的实践。学生党员要做好普通同学与基层党组织、老师的沟通桥梁,畅通民主渠道,鼓励学生讲实话、讲真话,对基层组织工作出谋划策,形成群众工作的强大合力,推动本部门工作、群众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1]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苏庆国,杨英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速记探讨[J].职业时空,2006(23):45-46.
[3]李炳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建设基本理念的演进轨迹[J].学术探索,2011(11):9-11.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外语与翻译的其它文章
- 作品名翻译的“关联省力语效原则”[注]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12BYY017)以及教育部社科项目和“词汇-构式语用学:语用翻译学的第一座桥”(12XJA740008)的前期成果。
——以Helen Chasin的诗歌“The Word Plum”为例 - 翻译研究·学术期刊·学科建设[注]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功能翻译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W201434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文汉学文献中译研究”(项目编号:14YJC740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访李亚舒教授 - 回眸与展望: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综述
- 奥吉·马奇的芝加哥体验与都市空间塑造
- 《翻译与文学研究》述评
- 启开译学又一窗[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服务于翻译教学的误译研究”(GBC1213061)和2013年度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俄汉全译认知转化研究”(YJSCX2013-003HLJU)阶段性成果。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