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探索

2014-03-20黄慧化

外语与翻译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企业

黄慧化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一、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和高职教育极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竞赛和顶岗实习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也开始加入校企合作的行列,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产业单位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参加生产劳动的教育模式[1]。

但是目前校企之间没有真正地做到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校企合作最大的困难在于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企业,而对此的研究却极为有限。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是都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效的机制。

二、校企长效合作的瓶颈及根本原因

(1)制度的缺失。从宏观上来说,国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校企合作,并将其写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试图推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但较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形成专门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别提发动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3]。另外,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也能发挥重大的作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行业协会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条文来激励企业。从微观上来说,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主要依赖于合同的约束,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双方只是签订了合作协议,没有规定双方的权责义务。企业必须做好哪几项工作,做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履行了义务,如果违约,企业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在合作协议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条款。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合作的时候,其自由度比较大,较为松散,或者不以为然,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了。

(2)双方利益的不对称。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2]。合作过程中,往往校方或者借用企业的场地,或者借用企业的产品,或者借用企业的员工,或者借用企业的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那么,企业从中获得了什么呢?无外乎,获得了校方的低价格的人力资本,获得了某些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缓解了季节性用工的难题,等等。而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不变的主旨是追逐利润,它反复衡量在合作过程中的收入与成本,却发现随之而来的学生管理难、技能培训多、职业道德缺乏等问题,这反而增加了企业运行负担。也有的企业寄厚望于学校教师的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结果也不理想——教师所拥有的理论知识使其很难成为企业需要的行家里手,其研发能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或者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存在着差距[3]。总之,企业从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够,直接导致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归根结底,校企合作要走向良性发展,建立一个长效的合作关系,必须依赖于规章制度和双方利益的保障。

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

(一)校企合作应该从学校整体层面展开,实现专业(群)共建,协同合作

首先,当前的校企合作严格来说不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是由各专业独立与企业合作,承担学生的培养工作和为企业服务,专业之间互不参与、互不关联、互不干涉。这种单打独斗的合作形式有两大弊端:一是各专业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合作的企业,二是专业不能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本专业以外的服务。这两大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如若从学校层面开展合作,共建专业群,各专业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合作进程,显然能规避这两类问题。其次,共建专业群,在不同的专业之间建立了特定的联系,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利益。当企业需要技术支持的时候,技术类专业提供援助;当企业希望提高中高层领导的管理水平的时候,管理类专业进行培训;当企业提出市场开拓的想法的时候,营销类专业助一臂之力;企业能从中获得可预期的收益。再次,搭建专业群的平台,有利于吸引大中型的企业参与,这类企业管理较为严格和规范,一旦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会签订权责分明的协议,并严格履行合约,使得双方的合作更加稳固。因此,校企合作应该回归本质,构建“学校——企业”合作,依托专业群的平台,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

(二)校企联合,互相教育,互相培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从学校和企业的构成主体来看,教师、学生和员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间的联系又为校企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契合点,进一步加强了长期合作的利益保证。学生加入企业实习,一方面为企业带来青春活力,带来新思维和新观念,另一方面,学生拜员工为师,推动导师员工积极向上,精于业务。同时,在导师员工的带动下,学生成长得更快,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学徒的进步鞭策导师努力向前,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再者,企业选送员工参加培训和进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汲取更新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进而促进教师在学术上有更深的造诣。教师为企业出谋划策和给予技术支持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教师贴近社会、注重应用、强调实用和加快技术更新,实现文化资本增值。这同样会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循环。显而易见,在良性的校企联合中,企业、学校、员工、教师、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三)企业文化进校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其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学生管理困难、职业素养严重缺乏的问题,追根究底,在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校园文化强调自由和个性,较为宽松,企业文化强调服从和实干,较为严格。这直接导致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从严管理。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企业文化进校园,在校园中宣传合作企业的文化和观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认同企业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顺利地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那么,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时,能够快速地融入企业,完成角色的转换,服从企业的管理和分配,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发挥出潜力,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获得较大的进步。并且,企业在学生管理上更为容易和轻松。

(四)加大政府和行业的监管力度

政府和行业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校企的长效合作还需借力于政府和行业。比如,政府出台相应的文件,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规定每年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那么,高职院校在寻求企业合作时会得到更有力的支持。行业协会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管制和约束作用。行业协会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参与合作,令企业了解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必要性。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监管,能公平公正地保护校方和企业的利益。

(五)扩大社会影响力,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参与长期合作还有赖于持续的激励。社会公众的认可和良好的声誉是企业极为看重的,是保持长效合作的动力源泉之一。高职院校借助媒体宣扬和传播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的成绩,塑造一个正面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政府和行业协会通过举办一些活动,评选最优秀的企业或者有显著贡献的企业等,提高企业的美誉度等。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社会影响力,向社会公众展现一个富有正能量的形象,勉励企业长效合作,激励类似企业积极参加合作事宜。

[1]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

[2]李建国.基于利益契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3(26):121-123.

[3]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6):76-77.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