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肾化痰逐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60 例

2014-03-20靳建宏白冠锋

中医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风研究进展缺血性

靳建宏,白冠锋

(新密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密452370)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目前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指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发生缺血性中风。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完全中断的原因中,血脂过高占较大比重。有研究发现:血脂过高会增加血液凝聚的倾向,容易诱发动脉管壁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同时促使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动脉管腔变小或堵塞,从而诱发缺血性中风[1]。因此,降低血脂、改变血流动力学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十分重要。2010 年1 月—2013 年2 月,笔者采用补肾化痰逐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60 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住院脑梗死患者120 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2]中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 例,男38 例,女22 例;年龄平均(53.13±12.27)岁;病程平均(7. 23 ±3. 41)个月。对照组60 例,男36 例,女24 例;年龄平均(54.66 ±11.79)岁;病程平均(7.46 ±4.0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首次脑梗死患者,病程在1 个月以内;③按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积分在30 分以下(包括30 分);④不伴有严重并发症;⑤年龄35 ~80 岁。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由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引起中风者;②35 岁以下,80 岁以上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各种癌症、传染病、恶性高血压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伴有精神病或重型抑郁症的患者;⑤3 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或血小板计数低于4 ×109/L;⑥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急性期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高压、清除自由基、恢复期营养神经等。合并轻中度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化痰逐瘀中药,药物组成:制首乌20 g,女贞子20 g,黄芪30 g,黄精20 g,丹参20 g,水蛭10 g,当归15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10 g,石菖蒲15 g,郁金15 g,胆南星15g。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 g、芒硝6 g;肢体拘挛、张力高者,加木瓜15 g、葛根20 g、鸡血藤30 g、络石藤30 g、生薏苡仁15 g、蜈蚣2 条;阴虚阳亢头晕者,加羚羊角粉6 g、钩藤15 g、天麻20 g、怀牛膝15g;痰多者,加半夏12 g、茯苓15 g、陈皮12 g、鲜竹沥30 mL;血脂高者,加生山楂20 g、决明子15 g。1 d 1 剂,水煎2 次,分早晚鼻饲或口服。

两组均以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4 观测指标

①血脂检查。两组患者均在初次服药前、服药4 周后进行血脂检验。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3][评分0(正常)~45 分,病情越重,分值越高]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分(满分100 分,小于60 分为生活不能自理),选择治疗前、治疗28 d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制订。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 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为1 ~3 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 ~<46%。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 分析,u =3.98,P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7.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 mmol·L -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 mmol·L -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 <0.05,## P <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TC TG VDL-C HDL-C治疗组 60 治疗前5.93 ±1.74 2.38 ±0.42 3.82 ±1.02 0.76 ±0.24治疗后 4.94 ±1.63**## 1.67 ±0.35**## 3.22 ±0.85**# 0.91 ±0.35**对照组 60 治疗前 5.88 ±1.58 2.45 ±0.49 3.69 ±1.28 0.75 ±0.31治疗后 5.67 ±1.47 2.15 ±0.53**3.56 ±0.97 0.80 ±0.53

7.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 <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神经功能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组 60 治疗前27.63±4.25 56.21±14.04治疗后 14.02±3.22**## 83.05±12.93**##对照组 60 治疗前 29.15±5.97 58.33±16.21治疗后 18.12±3.45** 74.23±10.78**

8 讨 论

缺血性中风大多见于中老年人,属中医学“中风”“偏枯”“卒中”范畴。中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加上情志所伤,起居失宜,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终致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瘀交阻,脉道不通,脑髓受损而成中风之候。本病病位在脑,肝肾阴虚为本,瘀血痰浊阻滞脑脉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痰阻,并且肾虚、血瘀、痰阻贯穿始终;因此,补肾化痰逐瘀成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治法。在临证诊疗中,需辨清肾虚、血瘀、痰浊的轻重,标本兼治。急性期以化痰逐瘀为主,佐以补肾,通腑泻热,标本同治,浊气可降,痰瘀可化,肾气可复;恢复期以补肾为主,益气活血,化痰逐瘀,脉络通畅,脑髓得充而偏瘫、语蹇渐恢复。方药中女贞子平肝,补肾之阴,清虚热;制首乌补肾,益精血;黄芪补气健脾,固卫阴精,助化瘀行血;丹参活血化瘀,清心除烦;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化痰开窍;水蛭破血逐瘀。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活血化痰之效。

现代医学[4]认为:缺血性中风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聚集升高、血流动力学改变关系密切,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治疗比较重要,不仅可以改善高血脂及血流动力学,还有助于后续治疗及进一步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复发。以上诸因素均属于中医学中“痰”“瘀”范畴,故在治疗中运用活血、化瘀、化痰的药物较多;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及代谢循环中会产生多种病理产物,如氧自由基、过氧化物、兴奋性氨基酸、炎性细胞因子、钙超载和乳酸堆积。补肾益气的中药可以加快清除这些病理产物,使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血流经组织时释放氧气就多,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所以,在治疗中补肾益气药物不能缺少。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何首乌具有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抗衰老、改善脑缺血、保护神经的作用[5]。女贞子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因子,改善血管舒缩功能,降脂降糖,抗衰老[6]。黄芪、黄精可升高衰老大鼠下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减少脂褐素形成[7]。水蛭能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扩张毛细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有抗凝、纤溶作用;能降低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能降低血脂、减轻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抗血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8]。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通过降血脂、抗氧化损伤、调节内皮活性物质分泌、平衡凝血与抗凝系统活性、抗细胞凋亡等方面,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9]。石菖蒲有降低全血黏度,明显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降血脂、保护脑组织作用[10]。郁金具有降血脂、改善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的作用[11]。本研究发现:补肾化痰逐瘀中药可降低血脂,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总之,补肾化痰逐瘀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

[1]董丽华.84 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7):2057.

[2]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0.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183.

[4]戚晓昆,钱海蓉.缺血性脑梗死的基础研究进展[J]. 海军总医院学报,2000,13(2):91 -94.

[5]罗瑞芝,贾伟,赵利斌,等.何首乌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36(7):1097.

[6]黄婉,杨耀芳. 女贞子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772.

[7]王访,张有权.抗衰老中药的药理研究近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4):236.

[8]江磊.试论水蛭的药理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1):407 -408.

[9]李伟,王德忠,朱宗涛,等. 活血化瘀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9):2554.

[10]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77.

[11]李敏,唐远,付福友,等.郁金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现代化,2004,6(2):36 -38.

猜你喜欢

中风研究进展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