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成功之道

2014-03-20龚诗尧

科技视界 2014年21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平民化舌尖

龚诗尧

(平顶山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1 平民化纪录片的强势回归

普通意义上的“平民化”,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普通化、大众化、世俗化、通俗化。而中国的纪录片走平民化的道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纪录片的发展史来看,早在20 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启。那个时候的中国纪录片开始将“人”置于画面中心,关注边缘人物以及边缘人物的命运,小题材、小群体或者个体化话语式的纪录片,成为了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导。其中比较典型的作品是刘郎的《西藏的诱惑》。

在20 世纪90年代末,这种平民化的纪录片开始逐渐被社会化纪录片推出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却并未完全消失。一直有那么一些导演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守着创作阵营,比如刘郎、陈为军等。他们的作品个人风格鲜明,又都在自己关注的领域里,用一种真诚的态度,悄无声息地将个体地感受隐藏在作品所展现的事件之中,充满了个人的情怀和感想。这种个人化的表达,往往是一种参杂在某一种个人视角之中,有的时候难免偏颇和狭隘。而在这里,本文之所以会提及到平民化纪录片的强势回归,实质上,所回归的“平民化”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写了其最初之义,而是根植于现在的社会现状,附着上了更加浓郁的时代气息。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生活物质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呼唤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产品的不断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拿出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而中国电视纪录片也迎来了这暌违已久的振兴时刻。于是,伴随资金的扶持,政策的开明,纪录片的创作者拥有了更加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更加完备的创作条件。于是,专业性的纪录片频道、栏目不断涌现。

于是,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片应运而生。这其中不乏自上而下的、宏大题材的优秀作品,比如《圆明园》、《公司的力量》等等,但其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平民化作品的出现,比如与BBC 的合拍片《美丽中国》,还有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部作品虽然题目很大,但是都是非常真切的回归到将个体作为叙述的对象,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本身。《舌尖上的中国》 选择了大家生活中最根本的一个选题——吃,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将很多人可能忽视的生活之美还原到荧幕上,使这些早已熟知的东西经过陌生化处理之后,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与特定的风土人情相结合,使“吃”这一本能的行为,经过拔高和抽离,进入了文化的领域。

这一系列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都呈现出一种大气的、不拘泥于小情小调的态度,也并不注重以边缘化的选题来营造氛围,吸引观众观看。因此,更加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因此,现在的平民化的纪录片已经以一种伴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既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归,同时也是对过去的一种超越。

2 可体验式的介入将纪录片推向成功

这是一个在高科技手段支持下的解构的、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从过去的时代和生活中跃入现阶段,开始释放自己的灵魂,需要认同的同时,也需要被引领。人们开始逐步显露出关注行为的排他性,更多的人只关注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内容。于是,如果可以调动起个体的能动性,则在很大程度上把准了时代的脉搏,赢得了当下的民心。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传统媒体备受压力。新媒体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个体化的、碎片化信息存储和推送的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的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而这一切,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的习惯。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许多个体都开始越来越充满展示和表现的欲望。他们愿意通过个体的行为实践未知之物的欲望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也正因此,《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了。

白岩松曾经说过,他喜欢吃,因为美食是可以让人瞬间产生幸福感的东西。打开网页,我们发现所有团购网站中团吃的活动最多;走在大街上,真正实现了南北风味林立一地的状况。“吃”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完成的过程,而太过简单的“吃”或者谈吃,都会让人想起动物的本能,从而将吃世俗化;但是完全跳过感官诱惑而形而上的谈美食,又会使人如望梅止渴,隔靴搔痒而不够真切。因此,这种能够介于二者之间,一方面在视觉上进行逗引的同时,又从社会风情层面加以探讨,使“吃”具有了文化含义,从而立意之初本就不同了。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的吃,绝大部分是平民化的食物,仅从第一季第一集来看,就没有选择什么昂贵奢华的食材进行介绍,而更多的选择了观众耳熟能详,甚至是日常面对的食材,只是纵贯东西,横跨四季。而观众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并非空洞无用,远离自己生活的,而是一种他们可以在生活中去体验和尝试的,因此大大的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和关注力。

“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阐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舌尖上的中国》恰好一方面正是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将创作者的体验准确的传达给了观众,同时,这种“体验”并不是遥不可及,只是通过电视呈现而单纯的刺激感官的参与,而是观众可以伴随偶尔的旅行或者外出就可以触手可得。

在这种呼喊个体性、提倡个体参与的时代,很多人很难再安静的坐在那里,关注别人生活和与自己不相关的事,因此,如果用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去关照那些我们可参与、可介入的,但是还未让我们重视的行为之中,观众必定会投入更大的兴趣和关注度。这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也应是未来中国平民化纪录片的发展之道。

3 结语

纪录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能引起群体关注、甚至群体行为,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给了很多仍然坚守在纪录片创作第一线的电视人希望。这种希望既是时代捧献的,同时也是创作者个人造就的。而未来的路很长,我们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中潜心静气,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才能真正找到应该走的路。而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只有放低电视的姿态,以一种平民的视角,更大气的回归生活本身,充分了解观众、更多的关注社会,用作品真切反映社会民生,调动观众的潜在参与欲望,才能制作出优良的纪录作品。

[1]刘咏戈.《舌尖上的中国》获好评成为“吃货”必看[N].重庆商报,2012-5-2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5 版.商务印书馆,2006:1342.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平民化舌尖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