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特点的实证研究
——基于高校BBS论坛的文本分析

2014-03-20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回帖发帖帖子

滕 云 陈 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注]①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图书馆情报工作》2009年第18期。。由于网络舆情能够最直接、最快速地反映民情民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不仅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评论、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既充分发挥网络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又有效控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注]②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在已有的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在概念界定、形成原因分析、特征辨析、类型及层次分析以及舆情捕捉和管理等方面都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高校网络舆情反映场所,搜集特定数据,在对数据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建议措施,从而进一步丰富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信息采集与初步统计

(一)信息采集

“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是舆情在高校中、在网络信息平台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状态,其主体为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注]③蔡晓平、李海云:《高校网络舆情诊断及引导研究》,《高教探索》2011年第6期。。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多样性。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QQ群等都可以成为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载体。对于高校而言,BBS论坛是基于校园网运行并主要面向高校师生的高校自主开发、管理的信息系统。因其参与群体相对稳定、更加贴近校园生活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们了解社会、交流思想、表达情绪、发布信息的重要场所以及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因此,我们主要选取高校BBS这一具有内容更新及时、参与群体稳定、舆情反映全面等特点的研究对象作为我们的文本数据来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全国高校BBS中有典型代表性的清华水木BBS和北大未名BBS。这两所高校文理互补,学科覆盖全面,两个BBS有较高的用户忠诚和活跃程度,且帖子保存时间长、信息完整,使得可供采集的数据范围更广、更可靠。同时,由于舆情主要体现在特定时间内具有一定量度和强度的意见集合上,因此,我们将对意见较为集中的话题进行重点抓取和分析。

在采集范围上,我们先按照学生特点、校园生活内容等方面分了七大类,分别是:及时信息类、学业类、校园生活类、院系类、就业类、情感心理类以及学校管理类。按照上述划分,北大BBS论坛共有70个版块,清华BBS论坛共有65个版块。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帖子的数量和质量,选取了能充分代表各类特点的版块(见表1)。

此外,我们对数据采集的时间范围也进行了限定,我们的数据来源限于发帖时间在2011年1月1日到2011年6月31日之间的帖子。

(二)初步统计

我们在清华水木和北大未名两个BBS中分别采集到3738条和4395条原帖,以及52301条和12348条回帖。

在这些帖子中,回帖量排名前十的帖子标题及相应回帖量如表2。

表2 排名前十的帖子标题及回帖量

在对所有已采集帖子按照回帖量进行排序后,前200个主题内容的类别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主题内容

此外,我们还在采集的每个板块中对出现较多的关键词进行了检索排序,根据词频,两个高校BBS中排名前十位的词统计如表4。

表4 关键词词频排序

二、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文本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不论是制造主体还是参与主体,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群体特点:

1.非理性

学校BBS尽管需要进行用户名注册,但是注册者多使用除姓名外的其他符号指代自己,因此,这种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在许多表态中通过较为激烈的言语展开。比如清华水木BBS上发帖于2011年3月29日、回帖数为600的帖子《我有一种预感,药家鑫案的法官,也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中,许多言辞十分过激,例如“要白白养活他那么多年,免费住宿,免费保安,这样的社会负担太重了,还是一颗子弹了事最好”、“这种无冤无仇杀人的,真的是恶魔,不杀就宣布了法律和国家的死亡”、“每年杀1000W(万)人,保管社会风气净如新加坡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不易发生的场景在网络环境中轻易展开,这显示了网络环境下自我约束力差、非理性的特点。

2.标签化

信息时代的海量数据使得符号、标签等大众习惯也渗透到了大学生群体中,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归类显示对某一问题的鲜明见解,另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这种简化加快对信息的理解消化。这种情况在BBS论坛大量回帖中表现明显。例如在帖子《方舟子已经是名留青史了》中,许多回帖用了“汉奸”来称呼反对中医的人。还有诸如用来称呼疑似官方宣传者的“五毛党”、用来称呼中国的“天朝”等等。

3.包容性弱

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于80年代后,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更加强调自身权利的充分获得和自身利益的充分争取。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帖于2011年4月20日、回帖量为276的帖子《校园卡不能正常使用为什么要学生承担》中,原帖作者多次强调学校既然提供了校园卡的服务就应该在更换上采取免费的措施,在跟帖中不少回应也都表达了对这一看法的支持。当一名北大学生会权益部的同学无意中用权益部的公共用户名登陆上去进行解释时,学生们就认定这名同学是为学校辩护、没有真正为学生权益着想。这表明了大学生在包容性上的欠缺。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特点

从文本中,我们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非常分散,既涵盖校园生活、又聚焦社会热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情感交流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更加需要一个能够倾吐和交流的空间。而校园论坛等网络空间刚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他们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等。通常有比较固定的版块,如北大未名BBS的“谈情说爱”、“未名湖”,清华水木BBS的“谈情说爱”;同时,也有比较稳定的舆论主题,第一类是诸如北大未名BBS上发帖于2011年3月8日的帖子《问一个心仪多年的男生 你有女朋友了吗 不回复是什么意思?》;第二类是诸如发帖于2011年3月9日的《纪念日这个东东》这样的表达感恩珍惜之情的帖子;第三类是诸如发帖于2011年3月29日的《喜欢一个传媒的MM》这样表白的帖子;第四类是诸如发帖于2011年3月21日的《大家讨论下,作为男友,该不该做到这10点(转载)》这样针对普遍问题交流讨论的帖子。

2.情绪发泄型

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既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但有时候却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冷静地看待问题,喜欢发表评论,进行抨击,表达不满,发泄情绪。有时候言语比较刻薄,甚至是谩骂或攻击。在清华水木BBS上发帖于2011年1月16日、回帖数为498的帖子《朱学勤原谅,我也绝不原谅(转载)》中,许多回应均表示了对朱学勤“学霸”地位的不满,认为他这样有一定学界地位的学者其实“能力有限、缺乏宽容”,总是善于利用背后撑腰的“学术权贵”,为其过去的学术不端行为成功开脱,并利用媒体为他打圆场。

3.问题求助型

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于网络。当他们出现问题,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上发帖,网络聊天等方式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在这些求助中,有关就业相关问题的求助占到了第一位。同学们对于工作offer选择、“留京落户”政策有较多疑惑,以北大未名BBS为例,在回帖量排名前200名的帖子中,有32个帖子集中在了诸如发帖于2011年4月2日、回帖量为48的《求offer比较——毕马威和联合利华》这样的工作选择的问题上,有23个帖子集中在了诸如发帖于2011年4月19日、回帖量为49的《北京户口有用吗……值得花十几万买一个吗……》这样的户口问题上。除了就业相关问题,同学们的其他求助主要还集中在一些学业、校园生活问题上。

4.信息分享型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们有了更多元的渠道去获取、分享信息。特别是大家的年龄、学识、需求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很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空间,围绕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生活问题等,获得一些资讯。学业问题的信息分享在留学申请中体现得比较明显,例如北大未名BBS上有标题为《2011年最新版办理护照攻略》、《推荐个查询城市各方面数据的网站》、《yusiyu的Sociology申请总结》等帖子。在一些就业问题上,BBS上也提供了多元的信息选择,例如在北大未名BBS上曾在2011年4月30日出现了一个名为《求职信息:怎样通过google找到工作?》的帖子,帖子详细叙述了如何通过购买google关键词广告的方法寻得工作的过程。另外,在校园生活中,诸如《寒假期间学校各部门服务时间(图)》、《寒假食堂工作安排(转载)》等也会出现。但是总体来讲,这些信息并不占据网络舆情的核心位置。

5.评论意见型

涉及学校大事,校园生活,社会热点,都容易成为学生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他们会对社会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对学校的工作发表观点,提出建议等,反映出学生们一定的客观性和思考性。例如北大未名BBS上发布于2011年4月7日、回帖量36的帖子《请留给北大的社团们一块不毛之地》中,集中的社团活动场地突然被通知关闭改造,作为代表的北京大学精武体育会向校方表明了改造期间社团活动场地租借的困难,提出了希望校方能够顾及社团经费有限,统一为各个社团安排周转场地的建议。同样,诸如《网络服务跟不上,何谈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作为准毕业生,我想对母校提出点希望》等,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例子。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特点

1.部分热点话题易从社会媒体当前焦点中选择性发起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一部分,一些热点话题以此来源。我们利用新浪新闻的点击率排行功能,提取了从2010年12月27日到2011年7月3日之间每周访问量最大的5条新闻(共135条新闻),与我们截取的BBS论坛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获得大学生响应的有钱云会事件、姚晨凌潇肃离婚事件、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涉嫌违纪事件、日本地震及核电机组爆炸事件、市场抢盐事件、药家鑫死刑案。而对于新浪新闻中点击排行靠前的莫斯科机场爆炸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易权事件、事业单位改革、人社部调整职工工资、官员贪腐、国际体育新闻、娱乐圈其他新闻都甚少涉及。这说明高校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有一定的匹配,但是又不具有完全匹配性,这与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个人认知判断等有密切关系。再将上述匹配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反响特别强烈、影响面特别广的诸如钱云会、刘志军、药家鑫事件关注度很高,而对消息受众相对特定的诸如事业单位改革、工资调整、体育及娱乐新闻的关注集中度相对较低。这说明了高校网络舆情对社会热点的自我选择性。

2.其他热点话题内容较为稳定且具有规律性

除了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与讨论外,高校BBS体现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还是集中在就业、情感以及校园管理上。就业问题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截取的2011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1-2月的发帖内容多集中在询问求职单位的具体信息上、3-4月的发帖内容多集中在offer的选择上,5-6月的发帖内容多集中在入职手续办理以及落户政策上。属于情感话题的内容中,在北大“谈情说爱”板块的162条帖子以及清华“谈情说爱”板块的80条帖子中,分别表达纠结、珍惜、表白、感恩的帖子数量在每个月大致相当,在六月毕业的时候,表白的帖子会稍多,这与学生实际情绪变化不无关系。在校园管理上,学期的后半段时间是学生集中反映对校园生活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这时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期初的学业,开始关注校园环境。以北大未名BBS为例,“校长信箱”板块中,回帖排名在北大未名BBS前200名中的帖子里,发帖时间为1-3月的仅有8个,而发帖时间为4-6月的数量迅速上升到29个,其中四月是13个、六月是11个。

3.舆情的发展以大学生抒发个人感受为主,并没有倾向性结论得出

舆情既然是“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大学生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在话题发起之后,同学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应,这些回应多以个人情感的单纯抒发为目的,除了对他人针对自己回应的再回应以外,较少有人重复回应,也因此,鲜有具有倾向性的结论得出。以清华水木BBS上发帖于2011年4月29日、回帖量为575的帖子《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那个综合实力最强啊???》为例,标题指向的是一个闭合性的问题,答案应该是以某种理由在三所大学生选择一个。但实际的回帖情况是:大家先讨论了哪个城市的女孩子好,接着讨论了各地的饭菜,然后讨论了三个地方各自的地域优势,再讨论了三校生源以及三校的师资和管理、最后讨论到了三校的招生分数上。从逻辑上来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也因此并不会有倾向性的结论得出。这在其他的帖子里面同样体现明显,这表明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是较为朴素的观点集合,这些观点由于没有媒体或个人的选择性抓取和二次放大,也因此不会引导学生产生普遍的特定结论。

4.旧舆情随新话题的到来快速消亡

由于大学生网络舆情较少受到诸如媒体抓取和二次放大的干扰,因此,舆情产生后的发展在到达顶峰后会开始自然衰亡,由于新的关注点冲淡了已经“发酵”一段时间的旧舆情,这种衰亡在新话题到来时变得更加快速。在清华水木BBS上“水木特快”版块4月28日到5月3日间,共有八个帖子回复量超过了200条,这八个帖子中,除了“方舟子”话题在五天内两次出现以外,其他热点话题从讨论“大学综合实力”到“世界文明”到“芮成钢”再到“最好吃的水果”,互相之间转换迅速。这种快速更迭与热点话题的密集出现以及大学生的话题兴奋期较短有关,也体现了在没有外界刺激下舆情的普遍走向。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对于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大学生广泛使用的SNS工具,以高校BBS为代表的舆情阵地有更加典型和充分的高校特色,同时还具有系统边界相对清晰、信息流动空间相对封闭、使用群体相对稳定、话题范围相对集中等特点。因此,对高校而言,这一类型的校园网络舆情阵地管理对于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新体制

高校通常在多年的舆情管理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固有模式,一般来讲,是在主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领导负责下,由宣传部、学生工作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相关部门或系统形成协作,定期收集、分析、讨论舆情,并出台相关应对措施。但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当前越来越多的“快舆情”发展现实往往等不及多层递进、定时定效的复杂管理体系的滞后应对,因此,在已有基础上,应当建立预警充分、处理链条短、反映迅速的管理机制:固化各关联系统中的一手信息搜集群,负责向上一级信息处理群提供待处理问题;主管校领导与各部门一把手组成信息处理核心群,同时接受来自信息搜集群的待处理问题,依据不同类型信息处理权限,由第一权限责任人迅速做出反应;对应部门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按照处理指令形成舆情初步回应,再依据舆情反馈进一步处理。以舆情的处理链条代替传统的官僚式、层级式机构反应链条,将有助于高校在新时期更可靠地应对快速变化的舆情。

(二)推动实名,增强关联主体影响辐射效力

高校的舆情环境发展与社会舆情环境相一致,当前社会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实名面孔,是对虚拟化、匿名性的网络环境中网民道德底线的一再拉低形成的积极反应,通过在高校舆情环境中逐步推广实名,推出与高校舆情相关的高校管理个体、部门、组织的实名群,将有效遏制舆论环境下个体素养的日趋恶化态势,形成具有引导功能、示范效应的良好舆情生态:处于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教师、辅导员等个体,教务处、图书馆、学工部、团委、研工部、就业指导中心、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各类学生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等组织都可以加入实名群体,围绕共同话题增强实名互动,经常针对社会、高校热点引发话题讨论,“对突发事件,更是要加强‘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用客观、公正、翔实的报道使流言蜚语迅速被戳破”[注]郭加书:《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从而提升引导群体的影响效力、提高可信度,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应对问题。

(三)以疏代堵,提升信息供给质量拓展沟通渠道

新时期的网络互动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但“BBS信息序列的传递依然遵循它的传递规律,依然可以通过有效引导,达到相应的舆论效果”[注]宫辉、徐渝:《高校BBS信息传递与控制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在本文的前期大规模文本分析中,笔者也发现在系统范围较小、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弱的校园网络环境中仍有很多网络消息并未经过验证或过滤直接上网,有些话题内容经由曲解在网上引发激辩、冲突,并被广泛传播,形成负面的舆论场,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但如果按照曾经有过的一些传统应对做法如简单删帖、删内容,对个别学生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对网络舆情内容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舆情诉求主要集中在一些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上,例如校园管理、课程设置、考研、出国信息等方面,因此,在校园网络环境中应该加强这些方面内容的高质量集中供给,减少学生的搜寻成本,降低学生对信息的误解几率,并在线上基础上形成线下沟通渠道畅通的疏导机制,联合各相关主体快速为学生答疑解疑,“以疏代堵”,提升管理效率。

(四)加强学习,善做“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探路者

当前的时代已经逐渐形成由新媒体构建的网络信息“大数据”时代,在网络上呈现的信息已经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本文的文本分析只是处理舆情数据的方式之一,还有更为精准的数据挖掘处理方式有待使用。而舆情的搜集和预警也将成为高校舆情的技术高地,谁首先征服这块高地谁就能占据舆情管理优势。高校管理过程中不应忽视这一全新的丰富的“学生思想动态”来源库,只有不断加强整个高校管理队伍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才能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高校舆情管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猜你喜欢

回帖发帖帖子
英议会掏钱让议员学如何发帖
暴力老妈
善意回帖:韩国教授的民间努力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续写传奇
爆强回帖集锦等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
发帖与跟帖
我是怎样在坛子里堕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