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净利差的短期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市银行季度面板数据

2014-03-20虞晨阳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净利银行业利率

张 兵 桑 宇 虞晨阳

(南京农业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一、引言

据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度)》,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0.2%,作为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净利差已被视为衡量银行效率的重要指标。但是,如果利差水平较高,往往也意味着社会承担的高成本和金融中介运营的低效率。在我国,利率政策中的央行基准利差是影响银行净利差最重要的长期因素,它决定了长期中银行业净利差的基准水平。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革的推进,利率政策管制逐步放宽,银行业市场竞争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转向净利差的市场影响因素。对净利差市场影响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对经营策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提高自身效益、增强竞争优势,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的净利差水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既往文献的梳理,我们感到虽然众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银行净利差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多是利用年度数据对净利差及相关数据进行中长期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短期中的利率政策较为平稳,进行短期分析可以淡化利率政策等非市场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尝试从短期的角度,研究短期内净利差的影响因素,利用自2007年以来我国上市银行季度报表和相关季度数据,对风险、经营和规模等三类主要影响因素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以弥补国内相关文献在短期方面研究的不足,并解决国内既往文献由于截面数据缺乏和时间序列较短限制而难以进行有效实证分析的缺陷。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设立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往国内对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中,利用季度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因此使用年度数据进行分析难免会受到政策或制度环境频繁变化所带来的干扰。若根据政策环境变动进行分阶段实证研究,又会因为时间序列较短、统计数据不足导致实证结果可信度不高。然而,使用子年度数据,不仅可以减弱政策制度层面复杂变化的干扰,而且使得可供分析的数据大大增加,能够更及时、准确地体现市场因素变化和波动对净利差的影响,故本文选择2007年4季度至2013年3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注]基于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原则和样本数据选取的完整性,本文选择2007年第4季度作为样本时间区间的起点。以期对影响净利差水平的市场因素进行量化解释。

由于本文是采用各银行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而目前我国只有上市银行近年来的季度数据较为完整,且上市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0%以上,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故本文选择上市银行作为分析的样本对象。本文选取14家[注]中国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季度数据缺失较多,我们将其从样本中剔除。上市银行在24个时间截面中的12个变量指标,总计数据4032个。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CSMAR数据库、银监会网站以及各上市银行的季度财务报表。

(二)模型设立与变量说明

Ho-Saunders模型中假设银行为风险厌恶的交易商,提供及时性的货币服务,获取利差s作为承担信贷资金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分离风险的报酬,即:

s=rL-rD=(r+b)-(r-a)=a+b

(1)

其中,rL为贷款利率;rD为存款利率;r是无风险利率;a、b分别是存贷款利率相对于无风险利率的浮动值。在考虑到运营成本和信用风险的情况下,[注]Maudos J, Fernandez de Guevara J. Factors explaining the interest margin in the banking sectors of the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4 28(9): 2259-2281.银行的期末财富为:

Wτ=L0(1+rL+ZL)-D0(1+rD)+M0(1+r+ZM)-C(L,D)

(2)

(3)

且假设存款供给与贷款需求服从于两个相互独立的泊松分布,存贷款到来的概率分别为:

pL=αL-βLb,pD=αD-βDa

(4)

则期末财富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函数为:

MaxEU(ΔW)=pDΔEU(WD)+pLΔEU(WL)

(5)

在(5)式中,分别对a和b进行一阶求导,得到最优利差为:

(6)

根据(6)式推导出的结果,影响净利差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平均经营成本、风险偏好、银行规模、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公式推导中有严格的假设条件限制,但实际分析还需要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市场不完善等因素。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不可否认,中央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对银行业利率定价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选取的时间区间内(自2007年12月31日之后),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虽然时有变动,但基准利差基本保持不变(一年期基准利差约保持在3.06左右),故可将其视为常数,包括在模型的常数项中,暂不将其作为解释变量,以简化模型。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净利差的相关性往往并不明显,或银行净利差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不高。据此,本文将研究重心放在微观银行层面和中观行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暂不将宏观层面的变量引入模型中。

考察我国银行业净利差短期影响因素是我们模型设立的目的。基于Ho-Saunders的交易商模型的理论推导,借鉴Beck和Hesse(2009)、周开国等(2008)以及张育红、张宗益(2010)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上述分析,将影响净利差的因素分为三类:风险因素、经营因素和规模因素,设立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NIMit=β0+β2×BLRi(t-1)+β2FIRit+β3LRi(t-1)+β4RAit+β5ROCit+β6IIPit+β7OCit+β8MQit+β9IAit+β10LLit+β11MCRit+εit

(7)

其中,下标i=1,2,…14,表示各上市银行,下标t=1,2,…24,表示各时间截面,为银行i在t时间的误差项;信贷风险(BLR)和流动性风险(LR)往往存在滞后性,本文引入其滞后变量即滞后一期(t-1)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解释。具体的变量指标选取见表1。

表1 变量与指标选取

三、实证分析结果与初步结论

(一)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分别对14家上市银行整体、大型的国有银行、中型的股份制银行和小型的城商行的数据运用模型(7)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季度指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均已经过季节调整。所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 7.0。

经济数据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出现伪回归,为避免实证结果出现偏差,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

表2 面板数据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2检验结果可知,NIM、BLR、LR、ROC、IIP、OC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单位根检验,即为平稳序列;FIR、RA、MQ、IA、LL、MCR为非平稳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即为一阶单整序列。

为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Kao Residual Cointegration Test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即模型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可以排除伪回归的可能性,直接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利用冗余固定效应检验(Redundan Fixed Effects Tests)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个体固定效应,结果拒绝“效应是冗余的”的原假设,即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解释更为有效。

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14家上市银行整体、大型国有银行、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小型城商行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估计,其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注: T值中的*、**、***、****分别表示通过10%、5%、1%、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无星号表示未通过检验。

(二)初步结论

由表3可以看出,对上市银行整体、大型国有银行、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小型城商行的数据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均通过了R2检验和F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且整体具有显著性。分析模型中各变量对净利差影响的显著性和方向,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第一,在风险因素中,信贷风险(BLR)和利率风险(FIR)对净利差的影响较为显著;流动性风险(LR)、资本充足性(RA)和风险偏好(ROC)对净利差的影响相对较小。

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对净利差有显著影响。近年来,政府的利率管制逐步放开,我国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开始快速发展并与国外利率市场化国家逐渐趋于一致,即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溢价和信用风险溢价均可在净利差率中反映出来,风险溢价的影响由不显著开始转向显著,反映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信贷风险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对净利差的影响方向不同。对于上市银行整体和中小型银行,信贷风险对净利差的影响为正,说明当不良贷款率增加时,银行会偏向于通过提高净利差来弥补不良贷款增加所带来的损失;而信贷风险对大型国有银行净利差的影响为负,本文考虑可能的原因是,大型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重、不良贷款比例高、盈利能力较低,且在贷款规模、投向、投量以及及时限控等方面都可能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由此产生的损失多是由自身利润进行弥补,从而使其净利差下降。

利率风险对各种类型银行的净利差影响均为正。在货币市场中,利率水平的波动程度与市场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作为承担相应较高风险的补偿,银行会偏向于较高水平的净利差。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总体和大中型银行的影响显著,但是对小型银行的影响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同大中型银行相比,小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存贷款市场份额、服务对象、资本金总额等方面所占总量都非常小,且小型银行对相关利率业务的承接相对较少,对利率变动虽有反映但不敏感。

流动性风险与对各类型银行的净利差呈负向关系,即银行流动能力的提高是以减少资产的投资能力为代价,流动性资产比例增加会使净利差趋向于减少。大中型银行资金实力较为强劲,且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拥有强大的政府信用作为保障,即使出现流动性短缺,央行也可作为最后贷款人以防止挤兑,故流动性风险对其影响较小;而小型银行受限于资本规模,流动性风险的变动对其净利差影响则比较明显。

资本充足性仅在大型国有银行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在大型国有银行中,自有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越具有风险规避的倾向,银行管理者偏向于运用自有资金从事经营活动,这会使得利差变大。

风险偏好在各类型银行净利差回归模型中显著性均不高,即银行的准备金规模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限。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将持有存款准备金等非生息资产所产生的成本转嫁到净利差上。

第二,在经营因素中,经营效率指标(IIP)与净利差呈现正相关关系;平均经营成本(OC)和管理质量指标(MQ)与净利差呈现负相关关系;创新能力(IA)仅在大型国有银行中显著且与净利差呈负相关关系。

经营效率指标为隐性利息支付,该指标与净利差呈正相关,此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有一部分的隐性利息转嫁到利差上,使其成为一种额外的利息费用;平均经营成本的增加会对净利差产生负向影响,即较高的经营成本意味着银行的经营效率低下,平均经营成本上升,银行的获利能力就会降低;管理质量的指标为成本收入比,该指标值越小,则银行的净利差越高;创新能力仅对大型国有银行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我国由于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较为缓慢,其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例较低且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较小,大型国有银行积极探索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成本,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会对其净利差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

对比三种类型银行的经营因素对净利差的影响,管理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大型国有银行净利差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小型银行中,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对其净利差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在规模因素中,规模效应(LL)和市场集中度(CR)与各类型银行净利差呈显著负向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会使净利差降低。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在2002-2007年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采取的是贷款拉动经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这表现为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追求业务、机构规模的扩大,银行业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就可获得较大的收益,即在此时间区间内,银行业扩张具有规模效应。但在2007年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大,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规模扩张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粗放式增长难以持续,银行业的规模增加对净利差开始产生负向影响,即规模的不经济。因此,银行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向集约式和内涵式的方向转型,这与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相符合。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的减少,中小型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增强,市场集中度具有下降的趋势。本文的统计检验表明,市场集中度与净利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国际上对利率市场化国家净利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同。可见,我国银行业目前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对净利差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适度的竞争有利于促进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银行存贷利率管制逐步放开,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将受到更多市场因素的影响。不论是货币市场发展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还是处于改革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存贷款利差都是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研究在短期中有哪些因素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产生影响,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的灵活改变相关经营策略,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也有利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调控,降低社会成本,改善社会福利。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其一,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等风险溢价对净利差的影响显著,我国银行业定价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风险因素的控制越来越成为银行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因此,加强信贷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信贷和利率风险控制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同时对流动性风险应增强危机意识,保证资本的充足性。

其二,由于管理体制、资产规模、业务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影响净利差的经营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大型国有银行净利差的主要因素;在中小型银行中,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对其净利差有着重要影响。在业务经营方面,我国银行业应多借鉴和引进国际上成功的管理经验,积极做出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和转变,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更应注重精简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质量,这对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银行应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新理念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其三,规模效应和市场集中度与各类型银行净利差呈显著负向关系。我国银行业发展已步入规模不经济阶段,简单粗放式的规模扩张对利润的增长有限,因此银行增长方式应当向集约式和内涵式的方向转型。随着市场集中度的降低,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逐渐增强,这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政府应当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银行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猜你喜欢

净利银行业利率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