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部首,聊聊文化
2014-03-20冯常荣
冯常荣
酉部
“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酒。”许慎的《说文解字·酉部》75个字,多与酒有关,从《说文》对这些字的解释和大量古代文献及资料中,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古代酿造酒的工艺,酒的种类,酒的味道,酒的颜色,盛酒的器皿,酒的食用,酒的品性以及在祭祀、筵席等场合通过酒礼所传播的宗教及文化内涵。
一、酒之酿造
酿酒的工序十分繁多复杂,从原料的选取到酿造都很讲究,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酿造方法酿造出来的酒从色泽、口感上都有所不同。
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酎:“三重醇酒也。从酉,从时省。《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饮酌。”《段注》曰:“此举一物以言就……酒多用黍也。”可见黍是古代酿酒最普遍的原料。为了提高酒的纯度,古人把酒当水,再反复酿两次,这就是三重酒之说。
酏:“黍酒也。”用粮食黍酿造的酒。醪:“汁滓酒也。从酉翏声。”“汁滓酒”指的就是没有过滤的酒,古人饮酒很多是和酒滓一起饮用的。与酿酒相关的字还有“酝”“酿”“酾”等。
二、酒之用具
随着酿酒的普及和饮酒的风俗,酒文化不断的发展。酒是液体,在酿制好后饮用时需要用器皿来盛装,《说文·酉部》中提到的酒器为醆、尊。
醆:“爵也。一曰酒浊而微清也。从酉戋声”又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
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与寺从寸意同。有法度者也。”《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酒器的分类。
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酒器:尊、壶、斝、盉、杯等酒器说明,黄帝时代酒和酒文化就已经深深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古中出土的大量酒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酒器文化十分丰富。爵在古代既是一种盛酒器,也是用来饮酒的器皿。
酒器文明的发达和繁荣说明了酒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古代人民高超的手工技术和技艺。
三、酒之品性
喝酒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酒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色泽和特点。
配:“酒色也。从酉己声。”江藩《配酉弋二字解》:“当时酒有青色者,有黑色者,合二酒之色则谓之配”。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酒色也。本义如是。后人借为妃字,而本义废矣。妃者,匹也。从酉。己声。己非声也。当本是妃省声。故叚为妃字。又别其音妃平,配去。滂佩切。”
醍:“清酒也。从酉是声。”《玉篇·酉部》云:“醍,酒红色也”。醍”虽释为“清酒”,但有“红色”的含义。
醲:厚酒也。(浓烈的酒)
酷:酒厚味也。
古人可以将两种完全不相同的颜色的酒进行调配,调配出不同颜色的酒,这充分显示出古代人制酒的工艺已经十分精湛。
四、酒之功用
酒在传统的意义上一般是用来喝的,但是在中国古代,酒不仅可以喝,它还可以用做制作风味独特的酒食的调味品。
酱:“盐也。从肉从酉,酒以和也。”就是用酒拌肉制成的食物叫做酱。后来,一些植物做的酱也被称为酱了。
酣:“酒乐也。”段玉裁引张晏曰:“中酒曰酣”。《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应劭注更为确切的解释是:“不醒不醉曰酣”。“酣”字从“甘”,“甘”是味觉中感到舒适的境界。“酣”正是饮酒后达到与“甘”同一境界的写照。
医: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不仅可以做生活食品的添加剂,使人精神愉悦,也可以辅助医生治病。
五、酒之礼仪
古人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欠敬意的酒文化观。在中国,酒最初用于祭祀,有很多以酒祭天、敬神、以酒饯行、祝贺等活动。在古代,天地鬼神,宗族神仙,山川日月等等都要享受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二年》)。这些内容很多体现在《说文》收录的字里。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周礼》:“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奉之,以役世妇。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凡事,共酒而入于酒府。凡祭祀,共酒以往。宾客之陈酒,亦如之。”
酌:“盛酒行觞。从酉,勺声。”
醺:“醉也。从酉熏声。”
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溃也。从酉从卒。”“卒”是“终了”“终结”的意思,“醉”就是每个人所适应的酒量的终极、极限。
醒:“醉解也。从酉星声。”
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从酉呈声。”“酲”字从“酉”可以知“酲”在古代是与“觉”有别的,一般睡醒称之为“觉”,醉酒后醒来称之为“醒”。这方面语义的在还“酗、醻、醋、醮、醟、醧、酺、酹”等字。
通过《说文解字·酉部》这些字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饮酒文化,也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得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女部
《说文解字·女部》为庞大的部类之一,《说文解字·女部》为庞大的部类之一,共收字238个,重文13个,包括姓氏,女性字、号,亲属称谓、婚配、生育,对女性描写的形容用字等,反映了丰富的女性文化。
一、反映古代的姓氏
《说文》:“姓,人之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姓,是人出生那个家族的姓氏。古代神灵圣母感动上天,而生育子女,所以叫做天子。)
《绎史》引《三坟》:“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从上面的语言可以看到,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其后子生孙,孙再生子,为了把从同一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可以说“姓”产生于“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
《说文》还有一些女旁的古姓字。如: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从女 声。”
姚:“虞舜(舜属有虞氏故称虞舜)居姚虚(大丘)(姚山),以为姓。从女兆声。”
古姓姬、嬴、妫、姜、姚、姒等充分说明人类曾经有过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母系社会的女人是高贵的,处于领导地位。带有女旁的古姓氏也充分地表现出女人受尊敬的程度。后来母系社会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一些带有女旁的古老的“姓”字,却一直留用到现在。
二、反映古代女人的地位
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后,男权文化逐渐树立了他的绝对权威和绝对中心,彻底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女性丧失了独立的性别意识,而成为依附于男性权威与男性意识的“第二性”,在社会话语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中被挤压到边缘化的从属地位,并依据男权中心文化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评判来建构“自我缺失”的女性意识,这就相继出现了贬低女人地位的汉字。反映在《说文》中有:
“妻,妇与夫齐者也。”《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古时“妻”又写为“帑”。《说文》:“帑,金币所藏也。”由此可以说“妻”是在买卖婚姻制度风行的社会背景下,由藏金之处引申而来的。买卖婚姻,视女子为钱财,娶妻、纳妾,必以钱财易之。如有不时之需,又可将妻妾转卖他人,把钱换回来。历史上以妻换马,以妾葬母的例子不乏其数。
“妾,有罪女子给事者。”《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
由于女人地位的低下,女部字中有许多具有贬义色彩的字。如奸、妄、佞、妒、嫉、嫌、婪、妨、耍、妥等。
三、反映古代女人的美好
20世纪初,有人为了说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受男性社会压迫这一事实,提出了一个说法:中国文字里,凡女旁的字大多都有歧视和侮辱女性的嫌疑,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纷纷响应。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中的确有不少带有女旁的字具有贬义语义,但是,女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美好,又给人们带来愉悦,于是也出现大量的赞美女性的字。
“好,美也。从女从子。”
“帝尧之女,舜妻娥皇字也。秦晋谓好曰娥。”
“媚,说(悦)也。”
“妩,媚也。”
还有“娇”“如”“委”“媛”“娓”等表示女人的温顺。
从上面的汉字分析,可见《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