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择校热需政府放权

2014-03-19熊丙奇

民生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择校热免试特长生

熊丙奇

初中校招收特长生的用意是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但这已逐渐变异为“特长教育”及特长交易,招生成为权钱交易运作择校的空间。

今年初,教育部引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时表示,学生小学毕业后可升入该小学对口划片的初中。

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此次《意见》是对就近免试入学工作的细化,但能否得到执行尚有待观察。

在现实中,由于义务教育不均衡,我国各地教育部门没有少在就近免试入学方面做文章,包括限制学生跨区域择校、禁止学校举行入学测试、取消“占坑班”等等,但各地的择校热仍旧高烧不退。

此次的《意见》,一处比较有“新意”,即减特长生的招生,把名额控制在5%。特长择校是择校中的一部分,不受学区的限制。初中校招收特长生的用意是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也办出学校的特色,但这已逐渐变异为“特长教育”,一些家长冲着能进入好学校去有意打造孩子的某方面特长,以及“特长交易”——特长生招生成为权钱交易运作择校的空间,因此,教育部限制招收特长生,得到不少家长的肯定。

然而,就是把特长招生名额控制在5%,原有运作机制不变,特长生招生存在的问题依旧。从全世界范围看,每个国家都存在择校,但往往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我国的择校则是因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严重不均衡,这可谓“质量择校”。

治理“质量择校”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增加教育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薄弱学校办學质量、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异。遗憾的是,我国各地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并不多,而是花更多精力在抓限制学生择校、禁止学校测试上,这是治理择校热逻辑的颠倒。把本应该尊重的特色择校,也加以一并治理,治理结果可想而知,这很难治理出均衡局面,反而会增加择校焦虑,大家所见的是,推进就近免试入学,催生出“学区房”;禁止学校笔试、面试,招生转入地下。

有效治理择校热,需推进教育改革。首先,应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彻底改变由政府主导教育拨款的模式——由政府部门说了算的拨款方式,是地区内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

其次,应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部门只负责投入和依法监管学校依法办学,不得干涉学校的办学事务。政府部门只有尊重学校的自主办学权,才能让每所学校办出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

均衡不意味着学校没有特色,既推进均衡,又做到有特色,就需要实施以上两方面改革。概而言之,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在履行投入责任的同时推进教育放权。需要提醒政府部门的是,发行政规章治理择校,这是对择校热实行行政治理,依旧强化行政权力,与正确的治理思维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国过去多年治理择校热效果不大的根源所在。

猜你喜欢

择校热免试特长生
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 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刍议“择校热”背景下薄弱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
关于义务教育择校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政策归因与改进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别让速成“特长生”损害高考公平
“择校热”能否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