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博物馆功能提升与青少年教育
2014-03-19刘红英
刘红英
[摘要]博物馆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特有的教育手段和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不能替代的。新修订的博物馆定义,将博物馆教育职能调整到第一位。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提升,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71-02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此定义将博物馆教育功能调整到了第一位。当今博物馆,不只是收藏和保护文物的机构,而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
一、博物馆功能的调整为公众和青少年教育带来机遇
2008年,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启动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专题调研工作,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国民素质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社会性,是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对象包括社会各阶层,教育功能广泛。通过人们的参观、学习、思考,影响到人们生活和各个方面,且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延伸到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形态等诸多领域,对营造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直接性。博物馆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是陈列展览,展示给观众的必须是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再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陈列展览最终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传播信息,所以科学性是第一位的。但博物馆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国民教育不同,其内涵和外延要广泛得多。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人们观念的巨大变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进,学生对博物馆的需求也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要求博物馆不仅仅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同时还是自我学习、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调节紧张学习情绪、度过愉快假期的地方,这是博物馆教育功能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体现。
二、博物馆应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外课堂教育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经过5000年的漫长发展,爱国主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青少年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现行的国民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制约着博物馆或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式,并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具体表现为: 一是缺乏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足够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其丰富、广博而具体的内容,体现在历史知识、革命传统、自然科技等知识的教育和传播过程中。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博物馆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构成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二是博物馆应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第二课堂。学校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比较贫乏、单调、被动,孩子容易产生无趣、厌烦等情绪,而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手段不同,可以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营造一个健康、充满活力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良好氛围。在博物馆里,学生可变被动为主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完全依照自已的兴趣、爱好及需要进行学习,对知识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是很有意义的。三是博物馆教育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期望通过欣赏文物来陶冶情操、了解历史、提高素养,这个过程其实是将家庭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孟母三迁”的故事妇孺皆知,特别强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经常让孩子参观博物馆,就会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作用。博物馆也可以借鉴其他合理的手段,比如增加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制定奖励机制,允许触摸展品等手段,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将参观博物馆当成一种自觉的需要和享受。
三、宁夏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独特做法与良好效益
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也是博物馆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学生。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青少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近年来,宁夏博物馆积极配合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具体制定一些方案、计划,为不同年级(年龄)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参与的项目。
其一,注重举办内容丰富、展览新颖的基本陈列展,并且从形式到内容上不断创新,制作出了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精品陈列,即“宁夏通史”、“宁夏岩画”、“盛世回乡”及“红旗漫卷”陈列展览,满足青少年对文化的需求,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充分了解历史和现实的传承,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2008年8月28日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参观人数剧增,特别是本地观众的大幅度上升,使更多的公众有了亲近博物馆的机会,尤其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契机。
其二,举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为青少年举办一些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扩大影响,实现双赢或多赢。通过联合办展、联合宣传、人员交流等形式,提高展览的利用效率,积极引进具有各种教育意义的临时性展览。至今,宁夏博物馆共引进推出临时性展览90多个,内容涉及书法、书画、美术、钱币、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并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放资料,主动与学校联系,组织学生参观,为广大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内容,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其三,将文物知识延伸至学校,打破传统固定展览的方式,举办“展览进学校”活动,提高普及性、大众性,拓展普及空间,针对文物展板让孩子了解宁夏的历史文物古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孩子们不出学校就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此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也是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的尝试和创新。在每个特殊节日前夕,社教人员将历史文物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狱所”等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开展各项活动时,社教人员热情、主动地讲解,积极宣传,贴近群众,融入社会,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特有的宣传教育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博物馆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在我国,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延伸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当从时间、活动范围、展厅的空间布置、展览形式、设施是否合理利用等方面思考创新,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为活跃气氛、发挥社教职能,宁夏博物馆充分利用展厅空间,为青少年开辟活动范围,在宁夏岩画展厅布置少儿活动区,结合展览内容、课本、节日以及一些特殊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注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如在“六一节”来临前,组织小学生开展博物馆知识问答讲座、“大手拉小手”岩画绘画活动,让青少年自己动手制作拓片,现场进行西夏文字书写练习。另外,组织大、中、小学生参观展览后,开展互动活动,提问解答,测试他们对本地区文化的认识度,并进行点评,互相交流,以此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在假期,还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选拔学生在博物馆做小志愿者讲解员,既认识了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又丰富了假期生活、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假期社会活动任务,达到资源共享。
另外,把握好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认知特点,进行规划、创意。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推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个性鲜明、青少年喜爱的文物展览和文化活动。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群体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后备军,也将他们自身置于社会之中,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将来的责任。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免费开放后,给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尽管如此,目前开展的青少年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组织活动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是参与的人数相对比较少。特别是少儿活动,一些家长和学校对博物馆的认识还不充分,认为只有学校才是“正业”,其他的都是“副业”,怕浪费时间,不积极主张孩子过多地参与这类活动,即便是工作人员说服动员,每次活动的组织工作还是费力。二是社会影响力需扩大。参与活动的是以少数有兴趣爱好的青少年为主,而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参与活动太少,都是以小规模、小范围的活动而不具有影响力。三是孩子们对博物馆比较陌生。大部分都是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在家长的陪伴下完成活动项目。鉴于此,需进一步探索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各项功能,吸引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特有的教育手段和功能是其他教育途径不能替代的。国家兴旺在于育人,育人的关键在于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贯穿于社会教育的始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彰显了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