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2014-03-19杨博

丝绸之路 2014年2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环境因素文物保护

杨博

[摘要]作为文物典藏、陈列和研究机构,博物馆要重视和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尤其对环境因素应该着重考虑。本文从导致文物品质劣化的几种环境因素入手,讨论影响馆藏文物的环境因素与调控方法以及在包装和运输中的保护方法。

[关键词]文物保护;馆藏文物;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69-02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积淀的文化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出于保护及管理因素的考虑,很多文物必须在博物馆的保护下才能与公众见面,从而使我们能够学习知识、了解历史、品味文化。

实际上,世界上一切的馆藏文物都处于宏观的静止状态与微观的运动状态之中,且运动是无时无刻在进行。在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如潮湿环境、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影响下,文物的微观内环境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日久天长,文物必将逐渐走向衰亡,从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自然因素导致文物逐渐损毁、衰亡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文物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所以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变得极其重要。

一、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影响因素

影响馆藏文物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相对湿度、空气质量(气态污染物和悬浮物)等。不同的因素对于馆藏文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下面就主要影响馆藏文物的几种因素作着重分析。

(一)光化学反应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博物馆内的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由于其波粒二象性,可以使各种质地的文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引起文物劣化,而且光的热效应还会使光照射的环境内温度升高,产生内应力,使文物表面出现翘曲、龟裂现象。特别是对光线敏感的文献、档案、书籍、拓片、图片、皮革、皮毛、羽毛、丝毛棉麻纺织品、绘画、木漆器等有机质地藏品尤甚。

光化学反应致害文物的机理主要是化学变质反应,由光与文物材料分子相互撞击,致使老化并产生热量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表面出现色泽暗淡,甚至脱色等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光裂解和光氧化两种反应类型。在强度同等的条件下,光对文物的损害,按波长的不同依次为紫外光、紫光、蓝光、黄光。因此,在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应考虑如何过滤去除紫外光,对文物形成有效的保护。

(二)温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温度高不仅会加速纤维质地文物的老化,降低它的强度,而且能够加快化学纸浆的分解和木质素的变化。温度忽高忽低、剧烈变化会引起不同材质的文物热胀冷缩,从而导致文物衰变。

温度致害文物主要是通过文物分子之间相互转变和化学反应活化能改变,致使文物的状态改变,发生无法预知的损伤,缩短文物寿命。

(三)湿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湿度过大不但会使纤维类及有机类文物霉变生虫,而且湿度忽高忽低也会引起纤维湿胀干缩,大大缩短藏品寿命。相比较而言,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的伤害远大于温度的影响。

湿度致害文物是指各种吸湿性文物当相对湿度升高时都会膨胀,反之亦然,从而造成弯曲、错位、纤维断裂等。湿度过高容易产生益菌环境,导致霉菌等有害菌滋生,从而对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四)空气污染物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由于大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是很难避免的。如二氧化硫可使金属锈蚀,纺织品、纸张酥碎,绘画、彩塑变色,皮革、皮毛断裂脱毛等;酸雨侵蚀着博物馆室外的古建筑、石刻、雕塑等文化遗存;绘画颜料中含铅的物质与硫化氢发生作用,可使绘画色彩改变;银器受硫化氢污染,会失去光泽变得灰暗;氯氢化物和空气中的水反应,能使纺织品、纸张、皮革的纤维断裂,金属腐蚀矿化,有色材料变色、褪色;灰尘与微生物的传播有密切联系,微生物会造成霉变和虫蛀,从而损伤文物。

空气污染物致害文物是因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含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氯氢化物、尘埃、微生物等,对文物的危害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方法

(一)光的防控

由于光化学反应对文物的破坏性,库房应该尽可能少用自然光,绝对禁止阳光直射;窗户要小、要少、要高,甚至不要窗户更好;要选用光线柔和的灯具,光照度要低,光源与藏品距离要适当;库房建筑的屋顶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屋顶吸收太阳辐射能;为了减缓文物材料老化,在光源上应使用不含紫外线的荧光灯管、光纤灯和LED灯等。

(二)低温保存

低温利于文物永久保存,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博物馆推荐的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温度标准为15~25℃,日波动小于2~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保存文物都是适宜的。博物馆可安装空调系统,保证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的空气温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三)调控湿度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博物馆内环境气候的相对湿度为45%~65%,以日波动小于5% RH为宜,但也要根据文物质地和长期所处环境做综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如北方干燥,自然环境中相对湿度只有20%~30%,文物已适应了这一湿度,若一定要求相对湿度在50%以上则反而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反之亦然。一般要求金属类的文物相对湿度要低于50%,其他文物55%■5%。控制藏品保存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文物库房、陈列柜内放置具有吸湿放湿功能的调湿剂。

(四)小环境处理

小环境处理是指储藏小型文物的囊盒和橱柜中的内环境处理。囊盒和橱柜能有效缓冲外界温、湿度的较大变化。在温度相对稳定的小环境中,铁质橱柜能使柜内湿度恒定,而木质囊盒和橱柜在调控小环境的温湿度方面则更具优势,对于不同文物的保存,应选择适宜的小环境。

(五)大环境处理

大环境处理一般是指博物馆内空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对于文物库房空气应采用净化和过滤措施;在博物馆入口处,有清除观众鞋上尘土的设备;文物库房人员要更换干净鞋入库;库房、陈列室门窗要紧严,加密封条防止尘埃及有害气体从缝隙进入;密封文物柜、陈列柜,防止污染物进入;慎重选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藏品贮存设备材料,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博物馆室内环境。

三、馆藏文物包装、运输中的保护

在全球文化共享、文物展览交流活动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保证馆藏文物在运输转移过程中的安全无恙,逐渐成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文物的内包装保护

对大型文物来说,一般的内包装大多采用硬纸板制作外壳。内絮经消毒处理的棉花做囊的囊匣,并根据文物情况和种类选择软囊与硬囊。也有的用较好的木制板作外壳,里面根据收藏品的形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对文物能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的内囊。囊匣存放文物是一种传统保护方式,能起到屏蔽隔断外界有害气体的直接危害,避免光对文物的分解破坏,防止尘埃落到文物上。

(二)文物的外包装保护

文物的外包装保护是指将配有内包装的文物根据装箱的规格,集合在适合运输的大木箱或铝合金箱、铁箱或混合材料的箱中。外包装箱应根据所装文物的特殊要求,如防潮、防水、防震、防摩擦、防挤压和防温、湿度变化等,选择适宜的包装方法和材料。总之,文物的外包装箱要求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拆卸方便、整齐简洁,适于长途运输。

(三)馆藏文物运输中的保护

运输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路途遥远、颠簸、天气等一系列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特别是公路或水路运输,应该准确地掌握天气情况,对文物包装进行防雨、防潮处理,并采取合理的防震动、防颠簸的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同时,要对运输路线,进行详细准确的调查,了解沿途桥梁、弯道、上下坡道等情况,并做出突发事件预案。

四、结语

文物保护工作既有独立性又有广泛性。在目前博物馆普遍存在业务经费紧张、基层博物馆软硬件条件制约的情况下,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尽量使保护方法简便、易行、节约成本,尽可能多方面对文物加以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事,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应积极向公众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知识,并且随时关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经常开展专题性保护技术的科学实践与研讨,不断提高文物科学保护的水平。

只有加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好它们,使其在传播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国内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充分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兴,尹慧道主编.文物保护技术[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陈淑英,赵作勇.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J].文物世界,2011,(2).

[4]张腊梅.浅谈馆藏文物的保护[J].文博,1985,(3).

[5]郭春明.浅谈馆藏文物在应用过程中的保护[J].中国西部科技,2011,(25).

[6]孙晓强.馆藏文物包装运输中的保护[J].包装界,2003,(3).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环境因素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论庭院花卉种植的环境因素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可靠性工程之环境因素分析与控制*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免耕播种实践及其对小麦生产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母猪繁殖能能力的环境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