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相关信息”的价值及有效使用

2014-03-19罗玲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磷酸红细胞寿命

罗玲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每章每节都由很多栏目组成,其中相对于正文的旁栏中设置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旁栏思考题”等栏目,其中“相关信息”栏目在必修1教材中有17处,必修2有11处,必修3有7处,其中的素材都是本领域权威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很不重视,对此栏目中与考试有关的,让学生划划、读读,而与考试无关的,则忽略不“记”。下面就切身的教学实践谈笔者对“相关信息”价值的粗浅认识,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设疑激趣,导引新课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激发。课前设疑就是要在新课开始之前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用看似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而实则联系密切的典型问题迅速“钓”起学生兴趣。

例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引入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这样的设计:“canc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蟹”,“cell”的中文含义是细胞,两词组合“cancercell”的意思是什么?学生轻易落入教师设置的“陷阱”,认为是螃蟹细胞。引导学生查阅英汉词典,发现却是癌细胞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螃蟹来形容癌细胞,癌细胞有哪些特点?癌细胞的什么特点像螃蟹?这样的设疑,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一下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本节的学习。

二、直观呈现,引导通达

在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对核心概念进行正确的诠释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否则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只停留在记忆层面而远未达到理解层面。

例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本节的核心概念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什么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这和ATP与ADP在细胞中迅速的相互转化相关,那ATP分子什么样的结构特点能导致ATP容易水解?因此,只有通过理解ATP分子结构的特点,学生才能对其作为细胞的能量通货有所理解。教学时,首先利用教材中“相关信息”提供的ATP的结构式(如下图)。

引导学生解读ATP的结构式,学生很容易读取一分子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腺嘌呤和核糖结合形成腺苷,磷酸基团与磷酸基团之间以“~”即高能磷酸键相连,腺苷与磷酸基团之间以“-”即普通的磷酸键相连;一分子ATP中含有两个“~”。用字母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则ATP的结构式可简写为A-P~P~P,其特点及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很易理清,ATP中T的含义学生也易推出。教师再讲解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特别是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A-P~P~P就转化成A-P~P,即ADP;ADP的名称学生很易推出即腺苷二磷酸;脱离开来的那个P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知识学生都能轻松地掌握。

三、生活体验,深化认识

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很多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为了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所穿的鞋子偏小或运动时间过长,脚会起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属于内环境吗?如果是,又属于具体哪一组成成分?水泡中的液体只有水吗?还有其他什么成分?过一段时间,脚上的水泡会自动消失,水泡中的液体有可能渗透到血浆或淋巴吗?通过逐个问题的解决,既把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四、知识链接,层层递进

每一堂课都是由几个知识点有机组成,两个知识点之间只有很好地链接起来,才能激发学生顺其自然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思考。

例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氨基酸及其种类,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三是蛋白质的功能。当教学进行完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特点,教师以本节提供的“相关信息”(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兔肌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0,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数量更多)为背景设问:氨基酸是如何构成如此众多的蛋白质的呢?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知识点链接,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下一个内容——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五、把握要点,由表及里

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提供的“相关信息”是: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人的红细胞只能存活120天左右[2]。本节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本实验的关键是选材,为什么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并且强调是“成熟的”?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学生理解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没有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核,排除核膜的干扰,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从而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课堂中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寿命不长?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知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缺乏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因此寿命不长。学生从另一角度再次解读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深化了对本知识点的认识。

六、整合信息,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意识,在理解教材“相关信息”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该栏目。

例如,人教版必修1新教材中有4处的“相关信息”涉及人体细胞的数目、种类、寿命等,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为:成人身体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大约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600多种;不同的细胞寿命不同,肝细胞寿命约为18个月,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皮肤细胞的寿命为十多天,消化道内壁细胞寿命只有几十个小时;人体细胞每天都有衰老和凋亡,每100个细胞当中,每天有1~2个细胞更新,一个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2×1012细胞衰老、凋亡,其中在骨髓和肠中,每小时约有10亿个细胞凋亡;正在发育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惊人的,例如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凋亡。经过整合后,教师在教学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等知识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以“数据”呈现,使教学更显真实。

又如,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很多,成分复杂,有些结构极为相似,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纵向比较,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都会产生【H】,将在第三阶段与氧结合生成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H】,将参与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都为【H】,都为一种简化的表示方法,但两者不同,两节教材的“相关信息”中都作了简单的解释,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细胞呼吸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实际上是由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形成的;光合作用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H),实际上是由辅酶Ⅱ(NADP-)与电子和质子(H﹢)结合形成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相关信息”等课程资源要不断探索、灵活处理,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材,才能对教材“相关信息”的应用得心应手。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每章每节都由很多栏目组成,其中相对于正文的旁栏中设置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旁栏思考题”等栏目,其中“相关信息”栏目在必修1教材中有17处,必修2有11处,必修3有7处,其中的素材都是本领域权威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很不重视,对此栏目中与考试有关的,让学生划划、读读,而与考试无关的,则忽略不“记”。下面就切身的教学实践谈笔者对“相关信息”价值的粗浅认识,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设疑激趣,导引新课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激发。课前设疑就是要在新课开始之前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用看似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而实则联系密切的典型问题迅速“钓”起学生兴趣。

例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引入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这样的设计:“canc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蟹”,“cell”的中文含义是细胞,两词组合“cancercell”的意思是什么?学生轻易落入教师设置的“陷阱”,认为是螃蟹细胞。引导学生查阅英汉词典,发现却是癌细胞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螃蟹来形容癌细胞,癌细胞有哪些特点?癌细胞的什么特点像螃蟹?这样的设疑,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一下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本节的学习。

二、直观呈现,引导通达

在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对核心概念进行正确的诠释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否则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只停留在记忆层面而远未达到理解层面。

例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本节的核心概念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什么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这和ATP与ADP在细胞中迅速的相互转化相关,那ATP分子什么样的结构特点能导致ATP容易水解?因此,只有通过理解ATP分子结构的特点,学生才能对其作为细胞的能量通货有所理解。教学时,首先利用教材中“相关信息”提供的ATP的结构式(如下图)。

引导学生解读ATP的结构式,学生很容易读取一分子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腺嘌呤和核糖结合形成腺苷,磷酸基团与磷酸基团之间以“~”即高能磷酸键相连,腺苷与磷酸基团之间以“-”即普通的磷酸键相连;一分子ATP中含有两个“~”。用字母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则ATP的结构式可简写为A-P~P~P,其特点及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很易理清,ATP中T的含义学生也易推出。教师再讲解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特别是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A-P~P~P就转化成A-P~P,即ADP;ADP的名称学生很易推出即腺苷二磷酸;脱离开来的那个P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知识学生都能轻松地掌握。

三、生活体验,深化认识

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很多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为了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所穿的鞋子偏小或运动时间过长,脚会起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属于内环境吗?如果是,又属于具体哪一组成成分?水泡中的液体只有水吗?还有其他什么成分?过一段时间,脚上的水泡会自动消失,水泡中的液体有可能渗透到血浆或淋巴吗?通过逐个问题的解决,既把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四、知识链接,层层递进

每一堂课都是由几个知识点有机组成,两个知识点之间只有很好地链接起来,才能激发学生顺其自然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思考。

例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氨基酸及其种类,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三是蛋白质的功能。当教学进行完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特点,教师以本节提供的“相关信息”(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兔肌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0,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数量更多)为背景设问:氨基酸是如何构成如此众多的蛋白质的呢?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知识点链接,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下一个内容——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五、把握要点,由表及里

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提供的“相关信息”是: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人的红细胞只能存活120天左右[2]。本节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本实验的关键是选材,为什么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并且强调是“成熟的”?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学生理解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没有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核,排除核膜的干扰,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从而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课堂中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寿命不长?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知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缺乏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因此寿命不长。学生从另一角度再次解读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深化了对本知识点的认识。

六、整合信息,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意识,在理解教材“相关信息”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该栏目。

例如,人教版必修1新教材中有4处的“相关信息”涉及人体细胞的数目、种类、寿命等,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为:成人身体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大约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600多种;不同的细胞寿命不同,肝细胞寿命约为18个月,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皮肤细胞的寿命为十多天,消化道内壁细胞寿命只有几十个小时;人体细胞每天都有衰老和凋亡,每100个细胞当中,每天有1~2个细胞更新,一个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2×1012细胞衰老、凋亡,其中在骨髓和肠中,每小时约有10亿个细胞凋亡;正在发育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惊人的,例如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凋亡。经过整合后,教师在教学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等知识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以“数据”呈现,使教学更显真实。

又如,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很多,成分复杂,有些结构极为相似,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纵向比较,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都会产生【H】,将在第三阶段与氧结合生成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H】,将参与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都为【H】,都为一种简化的表示方法,但两者不同,两节教材的“相关信息”中都作了简单的解释,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细胞呼吸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实际上是由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形成的;光合作用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H),实际上是由辅酶Ⅱ(NADP-)与电子和质子(H﹢)结合形成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相关信息”等课程资源要不断探索、灵活处理,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材,才能对教材“相关信息”的应用得心应手。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每章每节都由很多栏目组成,其中相对于正文的旁栏中设置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旁栏思考题”等栏目,其中“相关信息”栏目在必修1教材中有17处,必修2有11处,必修3有7处,其中的素材都是本领域权威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很不重视,对此栏目中与考试有关的,让学生划划、读读,而与考试无关的,则忽略不“记”。下面就切身的教学实践谈笔者对“相关信息”价值的粗浅认识,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设疑激趣,导引新课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激发。课前设疑就是要在新课开始之前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用看似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而实则联系密切的典型问题迅速“钓”起学生兴趣。

例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引入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这样的设计:“canc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蟹”,“cell”的中文含义是细胞,两词组合“cancercell”的意思是什么?学生轻易落入教师设置的“陷阱”,认为是螃蟹细胞。引导学生查阅英汉词典,发现却是癌细胞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螃蟹来形容癌细胞,癌细胞有哪些特点?癌细胞的什么特点像螃蟹?这样的设疑,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一下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本节的学习。

二、直观呈现,引导通达

在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对核心概念进行正确的诠释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否则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只停留在记忆层面而远未达到理解层面。

例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本节的核心概念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什么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这和ATP与ADP在细胞中迅速的相互转化相关,那ATP分子什么样的结构特点能导致ATP容易水解?因此,只有通过理解ATP分子结构的特点,学生才能对其作为细胞的能量通货有所理解。教学时,首先利用教材中“相关信息”提供的ATP的结构式(如下图)。

引导学生解读ATP的结构式,学生很容易读取一分子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腺嘌呤和核糖结合形成腺苷,磷酸基团与磷酸基团之间以“~”即高能磷酸键相连,腺苷与磷酸基团之间以“-”即普通的磷酸键相连;一分子ATP中含有两个“~”。用字母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则ATP的结构式可简写为A-P~P~P,其特点及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很易理清,ATP中T的含义学生也易推出。教师再讲解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特别是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A-P~P~P就转化成A-P~P,即ADP;ADP的名称学生很易推出即腺苷二磷酸;脱离开来的那个P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知识学生都能轻松地掌握。

三、生活体验,深化认识

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很多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为了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所穿的鞋子偏小或运动时间过长,脚会起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属于内环境吗?如果是,又属于具体哪一组成成分?水泡中的液体只有水吗?还有其他什么成分?过一段时间,脚上的水泡会自动消失,水泡中的液体有可能渗透到血浆或淋巴吗?通过逐个问题的解决,既把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四、知识链接,层层递进

每一堂课都是由几个知识点有机组成,两个知识点之间只有很好地链接起来,才能激发学生顺其自然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思考。

例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氨基酸及其种类,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三是蛋白质的功能。当教学进行完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特点,教师以本节提供的“相关信息”(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兔肌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0,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数量更多)为背景设问:氨基酸是如何构成如此众多的蛋白质的呢?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知识点链接,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下一个内容——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五、把握要点,由表及里

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提供的“相关信息”是: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人的红细胞只能存活120天左右[2]。本节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本实验的关键是选材,为什么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并且强调是“成熟的”?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学生理解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没有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核,排除核膜的干扰,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从而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课堂中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寿命不长?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知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缺乏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因此寿命不长。学生从另一角度再次解读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深化了对本知识点的认识。

六、整合信息,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意识,在理解教材“相关信息”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该栏目。

例如,人教版必修1新教材中有4处的“相关信息”涉及人体细胞的数目、种类、寿命等,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为:成人身体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大约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600多种;不同的细胞寿命不同,肝细胞寿命约为18个月,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皮肤细胞的寿命为十多天,消化道内壁细胞寿命只有几十个小时;人体细胞每天都有衰老和凋亡,每100个细胞当中,每天有1~2个细胞更新,一个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2×1012细胞衰老、凋亡,其中在骨髓和肠中,每小时约有10亿个细胞凋亡;正在发育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惊人的,例如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凋亡。经过整合后,教师在教学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等知识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以“数据”呈现,使教学更显真实。

又如,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很多,成分复杂,有些结构极为相似,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纵向比较,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都会产生【H】,将在第三阶段与氧结合生成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H】,将参与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都为【H】,都为一种简化的表示方法,但两者不同,两节教材的“相关信息”中都作了简单的解释,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细胞呼吸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实际上是由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形成的;光合作用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H),实际上是由辅酶Ⅱ(NADP-)与电子和质子(H﹢)结合形成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相关信息”等课程资源要不断探索、灵活处理,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材,才能对教材“相关信息”的应用得心应手。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磷酸红细胞寿命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肾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
磷酸氯喹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以杆菌肽为模板的金簇制备及其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检测中的应用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完型填空
你的寿命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