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情感角色重构

2014-03-19刘博菱张继平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情感教育

刘博菱 张继平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情感角色是社会与高校教师自身对教育行为角色在情感上的一种期待,通常由高校教师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所决定。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重构是改变过去教师是“蜡烛”、“春蚕”、“人梯”等隐喻性情感角色的重要方法,也是扭转过去错误的教师情感角色扮演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未来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高校教师的情感角色正经历着巨大的考验。重构高校教师的情感角色,对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走向,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转型呼唤高校教师情感角色重构

1.市场经济呼唤高校教师情感角色位移。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因素与高等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使得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正在成为一种竞争性的“产业”,高等学校以及高校教师俨然处在市场经济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雇主,高校教师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雇员,学生则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顾客,一种新型的买卖关系正在形成:大学出售教学服务,学生购买;出售科研服务,政府和企业购买。这种新型的买卖关系使高校教师不得不向下位移计划经济时代的角色,转而成为公司的“雇员”,学生则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顾客”。按照“顾客就是上帝”的逻辑,高校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转而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服务者”。高校教师只有更好地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感化学生,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同时也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社会口碑,拥有更多优质的生源。

2.现代社会呼唤高校教师情感角色嬗变。社会的急速转型使高校教师的教育活动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一方面,高校教师的高等教育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在现代社会里,高校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存在的,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心理需求进行高等教育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教师的情感角色与社会的需求心理是统一的、规定的。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高校教师的高等教育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对高校教师的心理支撑,都对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现代教师已不能再像昔日一样穴居在象牙塔里,而必须与时俱进地转换情感角色,才能适切社会发展的需要。

3.信息革命呼唤高校教师情感角色再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时间、地点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获得的信息和教师不相上下,甚至比教师获得的信息还多。于是,“知者为师”、“长者为师”、“传者为师”的教育观念都受到猛烈冲击,不足以再创它的时代精神。“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情感角色也随之改变。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4.知识创新呼唤高校教师情感角色重塑。在知识社会里,“知识超速积累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正发生迅速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人们超越通常的知识序列,直接面对现代生活的要求,要求人们掌握获取最新知识的手段,独立、灵活、创造性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最经济的途径和方式适应社会”。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师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角色定位往往影响或决定了创新型人才价值理念、社会责任意识、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的有效形成。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传承者、创造者,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来去自如,就必须有善于创新的头脑,富于想象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发给工资,是给教师今天的饭碗;学会创新,是给教师明天的饭碗。

二、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理性反思

1.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科学理性反思——高校教师是高深学问的探索者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文情愫的塑造者。科学理性使高校教师的情感角色更专一、更精深,人文精神则使高校教师的情感角色更丰富、更健康。曾几何时,大学因探索高深学问而被世人顶礼膜拜,因传承、传播、创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而被誉为“象牙塔”,而从事高深学问探索与科学知识传播的高校教师,则被人们奉为“真理的使者”、“权威的化身”,他们站在知识的制高点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却鲜有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做出科学思考与认识,培养出来的人高学历低能力,高智商低情商,不能科学地认识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使高等教育降格为谋生的工具。高等教育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交融,“中国需要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他们忠诚祖国,是思想权威、智慧象征、学术大师、道德楷模、文明使者……大学向科学理性的组织回归,有待于这样的大学领导人身先士卒、无私无畏和有所作为”。高校教师不只是要做满腹经纶的经师,更要做充满人文情怀的人师;高校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状况,而要观照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激发生命的活力。

2.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政治理性反思——高校教师不仅要举起学术自由的盾牌,而且要成为高等教育民主化的主力军。美国学者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认为:“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是根据学术理由来自我决定:谁可以当教师;教什么;应该怎样教和谁可以被准许入学……为了社会的利益,除了出于紧急的原因和有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政治力量必须避免介入此类自由活动。”从民主的观点来看,学术自由是既是教师的福祉,也是学生的福祉,但这种福祉不能远离政治,因为政治本身即是教育,所以生活在民主社会的公民都不可能远离政治。一个合格的公民不但应具有政治意识与头脑,而且应具有民主思想与情感。就教师而言,学术自由与政治联姻赋予教师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就学生而言,学术自由富有政治理性使学生获得了更充分的表达权限。高等教育也是政治的基础,或者反过来说,政治铸造了以超政治的理性特色,从而使政治以公开的形式进行每个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活中,因而在高等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中,学术自由通常受到法律的保障,如我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自由,从而使学术自由有着更深刻的政治理性。当高校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或对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发表看法受限制时,高校教师举起学术自由的盾牌,既是对学术立场的捍卫,也是对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呵护,体现了学术职业的独立不受干预性、神圣不可侵犯性。

3.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道德理性反思——高校教师既是自身学术道德的看护人,也是学生崇高思想道德品质的引路人。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理性中有“两个我”:高校教师对学术道德的遵从,是“自我”的表现;高校教师做学术王国里的模范公民,是“他我”的表现。在我国社会发生急剧转型时期,在世风流俗的裹挟下,在污泥浊浪的席卷下,高校这座原本圣洁的学术殿堂,逐渐沾染浮华与腐败的习气,一些高校教师剥去学者自律的外衣,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平庸之作则普遍流行。科学的庭院里之所以会长出欺世盗名的杂草,除了现行科研体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高校学者缺乏严谨的态度和自律的精神。而要铲除学术腐败的杂草,一方面要求大学制定章程,既明确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同时对教师作为一个学者所应有的职业操守、言行规范和义务等也要详细地规定,为学者们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另一方面要求学者自正衣冠,用学生这面镜子照亮教师的行为。也只有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律的学术情结。

4.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经济理性反思——高校教师一方面是传播商业观念和实用技能的行家,另一方面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舵手。在商品经济的社会,营生和从教育中获得良好的物质回报成为学生最实利的追求,也成为他们参与高等教育活动最大的动机,因而他们不太可能对传统知识本身充满热爱,“学生往往钟情于那些能带来眼前利益的科目”。“在他们看来,物质成就高于一切”。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商业观念和实用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高校教师需要牢记大学服务于大众的根本目的,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商业理念和知识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然而,高校教师的角色承担不止于此,高校教师还要努力让学生获得一张通向美好未来生活的门票,因为今天的大学教育是未来成功的起码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判断应该传授哪些商业理念和知识技能时,不应该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而应该认真思考学生需要什么,使自己的选择符合教育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精心选择才有可能帮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三、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校教师情感角色重新定位是高校教师价值提升的重要表现,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高校教师情感角色的重新定位是随着教师观的更新而不断转变的,是随着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断升华的。高校教师只有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主动调整情感角色,才能拉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1.由知识传递者转向智慧启迪者。如果说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获得认识和经验,那么,教育则在于开发和启迪人的智慧。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位,而在于培养具有智慧的人。前哈佛大学校长赫钦斯(R·M·Hutchins)曾非常肯定地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智力本身,在于教学生如何发展智力。可是,在今天的大学里,教育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的知识,教师扮演的角色是通过传授高深知识培养人才,“教师是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他们站在知识权威的制高点上,强行将学生绑架在知识学习的战车上,学生是僵化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模式里行走,沿着既定的思维寻找答案,没有奇特的想法,没有任何智慧的火花闪烁,他们的思维被淹没在茫茫的知识大海中”。这种情感角色使教师看不到学生具有的巨大的创新潜能,也看不到学生的智慧生成。如果高校教师只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智慧启迪,培养出来的人尽管学富五车,也充其量是行尸走肉。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激趣、启思、导疑”者。为此,教师要传授活的知识而不是死的知识,要讲解活的教材而不是死的教材,要把知识创造性传递给学生不是把知识和盘托出。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既是教育者,又是启发者;既是发现者,又是改变者;既创造自己,又创造学生。

2.由专制独裁者转向指导帮助者。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统招统分,学生听学校的,也听教师的,因为学校与教师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是纯粹的被管理者,教师是地地道道的专制者。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转型,即由原来的统招统分转向自主择业。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剧增。从2002年至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从133.7万人增长到624.7万人,11年间增长了4.67倍(见表1)。伴随着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本专科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丧失了学习的激情,“新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对此,高校教师不能继续扮演专制独裁者的角色,而应该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如果教师只燃烧自己,那是独白式的教育;如果教师只照亮自己前行的路,那是自私自利的人格。从奴性的教育走向人性的教育,高校教师要积极走近学生,作为学生的人生参谋和就业导师。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盲目攀高的心态,树立积极就业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分析就业形势,使其对前途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社会适应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表1 2002-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情况 单位:万人

3.由被动执行者转向主动研究者。在现代高等教育情境中,高校教师成为高深学问的研究者不仅是一种流行的口号和广受认可的教育理念,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趋势。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于扮演听从者的角色,而缺乏自觉、自悟、自省的意识;习惯于扮演服从者的角色,而缺少自主与独立、批判与创新的思想;习惯于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而缺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阻碍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现代意义上建构高校教师的情感角色,高校教师必须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从教育模式的被动模仿者变为主动改革者,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小学生,而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如果想把大学教师当作教书匠,那就错了。”实现这一情感角色的转变,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成为教育问题的主动研究者,教师不只是传授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处理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是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等的研究者,教师是知者和教者,也是行者和学者。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高深学问的学习者、实践者和探究者,共同建构高等教育的意义。唯有从被动执行教学任务到主动研究教学内容,从被动执行教学大纲到主动研究对象,从被动执行教学制度到主动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的改革者才可能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由此使得高校教师这个“桶”得以不断“加水”、“换水”,有效地避免一潭死水,形成一桶“活水”。

4.由专门学问者转向心灵引渡者。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者,其责任不只是掌握专门的学问,而在于照顾受教育者的灵魂,使受教育者的灵魂向善运动变化。“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世界上唯一拥有至高无上的生命与灵魂的教育”。当代高校教师的事业如果只是一个人在讲台上的独白,未来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冷漠、呆板和茫然。教育是要促进人的社会化,从本质上说,高校教师就是要长期不断地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用一颗崇高的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得英雄人心灵,他自身必须先拥有英雄的心灵,这是一种身教;经由教化与涵养的历程,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应用,这是一种气度的表现,而不是技术的表现”。教师要教学生成为心灵和谐之人,不但自己要成为心灵和谐之人,更要用心灵去撞击心灵。在大学里,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深刻地探讨与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遇到一位由衷佩服的教师,他自然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大学经历与体验。这与其说是大学教育的失职,倒不如说是教师情感角色的陨落。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和心理辅导者,同情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值得信赖;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充满真情,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让学生的心灵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情意中升华,从把学生从心灵的此岸引渡到心灵的彼岸。

5.由先知先觉者转向共同促进者。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信息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大,知识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当代大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高校教师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先学先知”之师、高深知识的源泉、专门技能的权威者,而是大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需要的满足者和服务者、学生天性的疏导者和人道援助者。高校教师对这些新型情感角色的胜任,意味着高校教师自身的成长,而“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为了教育力量的源泉涌流不止,高校教师的情感角色要在四个转向上既促进自身成长又促进学生发展:高校教师要由知识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参与精神、个性和主体性,同时又从学生那里汲取智慧的营养,实现教学相长;高校教师要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转向终身学习者,成为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不断进取的个体,提高教学服务水平;高校教师要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使教师与学生都成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人;高校教师要由教学控制者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不是培养对教师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1]金盛华,黄光成.现代社会挑战与教育变革导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39-46.

[2]眭依凡.大学:向科学理性的组织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31.

[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

[4][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

[5]张继平.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探析[J].学术论坛,2013(9):218.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5.

[7]张文质.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30.

[8]王 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9]虞伟庚.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6.

[10]林逢祺,洪仁进.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11]肖 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146.

[12]王德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29 -3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情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情感移植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