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孤独者》新论

2014-03-19

关键词:魏氏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

关 峰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鲁迅《孤独者》新论

关 峰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小说中的第一类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是日常生活的悲剧。魏连殳勇猛地向社会和历史宣战,然而他本人却深陷矛盾之中,打不了持久战。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反省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小说中的第二类孤独者是作为女人命运象征的魏连殳祖母。“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

鲁迅;《孤独者》;魏连殳

《孤独者》①参见: 鲁迅. 孤独者[C] // 鲁迅. 鲁迅. 鲁迅全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本文所论改小说均处于此,不再一一作注.是鲁迅小说中颇受学界青睐的论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深入探讨。很多研究者主张“复仇”说,认为主人公魏连殳“以一种凄凉的冷的悲哀底自觉向社会复仇”[1],连他的“失败”也被认为是“用压迫者的手段进行复仇”[2]“使敌人的期望落空”“便是一种复仇”[3]。其实,鲁迅意在反省启蒙与革命的困境,同年的《过客》与《这样的战士》就是他对孤独的注解。

一、几乎无事的悲剧

1935年,鲁迅在以“旁”为笔名的短文《几乎无事的悲剧》中重申了他多年来的观察,即“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4]。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就在这“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悲剧。

鲁迅对于革命的看法一点也不罗曼蒂克,他提醒人们,“凡有革命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诗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上的运命”[5],魏连殳虽还谈不上“碰死”,但在现实或日常生活上的失败却是同样的,第一部分的“大殓”就是最集中的反映。在S城,魏连殳是个“给人当作谈资的人”,原因就在“古怪”。他“没有家小”“常说家庭应该破坏”,寒石山的村人都视他为“异类”,连亲戚也“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实际上与“狂人”一样是遭所谓常人世界放逐的“精神界之战士”[6]。辛亥革命给了鲁迅太多的教训,特别是“后”症,多年后,他仍念念不忘,告诫人们“一到革命后,实际上的情形,完全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一回事”[7]。魏连殳爱管闲事,敢于向社会和历史宣战,但他本人却深陷漩涡之中,打不了持久战。在他祖母的丧葬仪式上,当村人施压、逼他“全都照旧”时,魏连殳表面上虽然“神色也不动”,但事实上却主动就范,屈服于“众人”,魏连殳的妥协提供了有关革命者的悖论的反省,主人公的孤独不外是革命者自身人格的悲剧,所谓历史的“中间物”[8]。出于民族国家与现代人的责任感,魏连殳走上新路,但却不能一无牵挂,无论肉还是灵,都无力除去旧的“枷锁镣铐”。鲁迅清醒深刻地写出了魏连殳的“愤怒和悲哀”:失声、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这是孤独的声音,是孤独者郁积的无奈心绪的爆发和释放,魏连殳在新旧之间的夹缝中有太多顾忌,这无形中给他后来的抗争蒙上了阴影。

作为启蒙的前驱者,鲁迅向来尊崇“个人的自大”,也就是独异,对庸众宣战[9],同时却也不废“壕堑战”,有时甚至还“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表现了韧性战斗的精神[10]。魏连殳虽然喜欢“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又“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但他总是缺少精进、坚忍与高扬的斗志。没有了愿他活下去的朋友,魏连殳在交迫中逐渐丧失继续战斗的勇气,不能独力奋争,结果不得不受制于“生活”,落入“生活”的陷阱。当魏连殳自满于每月80元现洋薪水的杜师长的顾问一职,自伤自叹“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时,其实作者是在暗示和追问孤独的失败,痛定思痛,就像“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与魏连殳的相识一样。

魏连殳的原型是范爱农,不同的是,后者并没有与敌对者合作,而是自杀以警世,一副“把酒论当世”[11]气概。魏连殳虽在愤懑与反叛的路上,但他不能从常人的生存状态中抽身而出,终至于与两面的生活都发生隔膜,到头来沦为心身分裂的孤独者。不用说,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又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思考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对于生存、温饱、发展的人生的要务,魏连殳仅仅用心于一面,而在其余却做向了反面,也就是苟活、奢侈和放纵[12]。

鲁迅从不以孤独为病,相反,对于国民公敌式的孤介强毅之士一向礼赞有加,但在魏连殳却又不同。本来鲁迅的文学启蒙自觉大抵与以新青年为潮头的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同调,但在接下来的几年,由于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改变,知识分子面临的任务反而更为艰巨,形势更为严峻,就连很多此前叱咤风云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坚也或停顿,或隐逸,有的甚至还背叛了初衷,走向敌对的阵营,加之兄弟失和,挣扎中的鲁迅痛苦、彷徨,时感黑暗与虚无之阵的压迫,而未经发表直接收入集中的《孤独者》就是这时他的思想的见证。

魏连殳的失败不能不归咎于他的“我还得活几天”的顾虑和牵挂。鲁迅并不反对日常生活的在场,就如同他的“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13]的生活态度一样,与此同时,鲁迅也不回避日常生活的单调与惰性。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以至于与崇高、伟大的心灵失去了联络,最终倒毙于“地上”,成了芸芸众生的牺牲品。当魏连殳自述“我胜利了”“我现在已经‘好’了”的时候,鲁迅其实是在冷静地审视日常生活的狰狞和狡猾,因为即使当事者的魏连殳本人后来也不否认自己完全的失败。当那些“新的宾客,新的馈赠……”联翩而来的时候,魏连殳与叙述者的申飞本人及作者鲁迅三位一体,共同凝视身不由己、不能自拔的窘境,魏连殳连自己也已不再相信,他成了真正的孤独者。写《彷徨》时的鲁迅不无兄弟失和的伤痛记忆与诉说冲动,在这里也不例外,不排除鲁迅有借了对于日常生活的批判来指向和规劝周作人的动机与苦心。

二、孤独三义

除了作为主线的魏连殳之外,小说中的孤独还体现在作为女人命运映像的魏连殳祖母身上。如果说魏连殳是作者自己的投射的话,那魏氏祖母则源于鲁迅家族中的原型。据周作人回忆,这一形象“影射出蒋太君做继母的不幸的生涯,她自己没有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出嫁后却又早死了,在一群家人中间孤独的生存着,这景况是很可悲的”[14]。鲁迅去世后不满三月,周作人曾在《双节堂庸训》一文中谈她“是三四品的命妇,虽然是继室,只有一个女儿,出嫁后不久死了,论境遇也还不至那么奇穷,有忍饥终日的事情,但是在有妾的专制家庭中,自有其别的苦境,虽细目不同而结果还是仿佛”[15],与“魏氏祖母”、大良、二良们的祖母不同,魏连殳“家里的祖母”同样忍苦、孤独,那种生命体验可以作魏连殳自己的孤独的注脚。反过来看,“终日终年的做针线,机器似的”魏氏祖母本身就如一尊雕像,意在暗示旧式女性的人生宿命,默默地、冷冷地表达她们的不满和抗议。几乎没有什么笑容的生活显然太过于凄凉和阴郁,魏连殳无法也无力打破旧生活的厚厚壁障,所以他终于离开了他的祖母,直至她弥留之际也没再相见。某种意义上,魏氏祖母和魏连殳之间多少带有生活中鲁迅和朱安关系的影子,“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一语也是身处其中的人的生命的最好说明。

即使是像魏氏祖母这样端庄、善良的女人也不免单调与孤寂之苦,那在妻妾争风的家庭里面的女人的不幸就更是渊海沉沉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从单四嫂子、杨二嫂(豆腐西施)、三太太,到祥林嫂、阿顺、子君、爱姑,等等,没有一个不衬着灰色的面影的,究其原因,就在礼教的野蛮和威压,所谓“‘妇者服也’,理应服事于人”,故而女子的“精神,也同他体质一样,成了畸形”[16]122,如鲁迅所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而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16]124,女子就是其中的大宗,因此,魏氏祖母的故事无异于中国社会女性命运的写真,沉默、坚忍、孤冷而勤苦。如果说魏连殳的孤独感并不是太多地来自于他自身的缺陷和过错的话,同样,他的祖母的孤独也应多数算在社会的冷眼和虐待的账上,因而当“我”叹惜魏连殳“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时,对方并不是没有一点辩解。两人面对孤独时的态度显然不同,魏连殳的祖母不必说是忍受,是逆来顺受,毫不发声,绝无表情,好像木偶似的,而魏连殳却大不相同,“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换句话说,他在反抗孤独,反抗黑暗和腐败的社会历史,他在替他的祖母式的人们斗争,然而,他的祖母即使是死也逃不脱孤独,老年的祖母没能抵抗住痢疾的侵袭,在死前连会一会魏连殳的运气也没有,两个孤独的人就此孤独地阴阳两隔。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并非就是鲁迅本人,正如魏连殳分得了作者鲁迅的形神一样,“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除了情感和张力的便利之外,“我”很大程度上肩负了或正或负的功能重任,同时也升华和弘扬了孤独的价值和精神。相对时时感到沉闷的“我”和魏连殳本来是同路人,这在两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上很容易看得出来,不过彼此也充满了分歧,特别是在第二部分关于孩子的争论及第三部分的对待世界的态度上。有意思的是,在孩子问题上大谈“种子”,攻击“环境”论的“我”竟然反转来劝解魏连殳“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与鲁迅“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17]的国民劣根性批判显然不同。鲁迅拆析他自己的孤独体验一分为三,调和在以魏连殳为主导的包括“我”和“魏氏祖母”的三人中间。相对于魏氏祖母和魏连殳,“我”更清醒,知道“连吸烟卷的烟也谨防飞散”地保护自己,在“忙的苦痛”的“小心”中,绝不拿自我作代价换取安宁。魏连殳的失败是孤独的失败,“我”虽在忘却这失败者,但也同时感到孤独的“密切”“一种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极轻微的震颤”,如同旷野中受伤的狼,孤独地、冷冷地面对人间,也面对自己,小说结尾的“轻松”和“坦然”是对沉重和不安的埋葬,同时也是对孤独的致敬和升华。

三、结 语

整体来看,魏连殳的悲剧同样是改革者无路可走的悲剧。身历无数次革命的作者鲁迅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对于“路”的敏感和警醒。小说逐次展开主人公越来越逼仄的生路,以及渐渐沉重起来的孤独心境。没有什么铺垫,全篇一开始就摆开了阵势。那帮旧礼教化身的村民们异常兴奋、如临大敌,然而,决战的另一方却出奇地平静,几乎全都让步,徒然激动了看客一回。这是鲁迅的嘲弄和报复,同时也是革命者孤独境地的真实镜像。次节的看点在有关孩子的议论,可以视为“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的回声和修正,自然地也在孤独的意义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因为魏连殳“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的“中国希望论”毕竟遭受了至少两次的打击,所谓的拿了芦叶喊杀的“很小的小孩”以及“不像人”的堂兄的小儿子。如果说第三节中的对于祖母孤独命运的言说和同情再一次明确了魏连殳跟旧习惯藕断丝连的话,那么他最终的踏上死地也就不难理解了。新的抓不住,旧的摆不脱,魏连殳的孤独正是他尴尬和挣扎的文化心理以及现实处境的必然结果。尤为怵目惊心的是,虽然没能躲开旧网罗的围攻和迫害,但魏连殳却非彻底的失败者。他再清醒不过地意识到自身的矛盾、分裂和毁灭,而使得孤独感来得越发惨烈。所有的痛苦和溃败都化作了不可救药的孤独,“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就正是他咀嚼孤独时的深刻的悲哀。

苟活在礼教和反动势力下的人们,大多数是魏氏祖母式的沉默者,魏连殳的战斗以失败告终,错就错在他有旧生命的软肋在,走进了孤独的死胡同。惟有“我”才是孤独的战士,是鲁迅寄予希望的人们的代表。

[1] 向培良. 论《孤独者》[C] // 李宗英, 张梦阳. 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 上.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52.

[2] 汪晖. 论鲁迅小说《孤独者》[J]. 扬州师院学报, 1982, (Z1): 218-229.

[3] 薛毅 钱理群. 《孤独者》细读. 鲁迅研究月刊[J]. 1994, (7): 23-29.

[4] 鲁迅. 几乎无事的悲剧[C] // 金隐铭. 鲁迅杂文精编. 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05: 616.

[5] 鲁迅. 在钟楼上: 夜记之二[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4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6.

[6] 鲁迅. 摩罗诗力说[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4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00.

[7] 鲁迅.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三月二日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讲[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4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37.

[8] 鲁迅. 写在《坟》后面[C] // 鲁迅. 坟.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79.

[9] 鲁迅. 随感录: 三八[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1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11.

[10] 鲁迅. 两地书:·二[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11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6.

[11] 鲁迅. 哀诗三首(悼范爱农)[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7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862.

[12] 鲁迅. 北京通信[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3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1-52.

[13] 鲁迅. “这也是生活”……[C]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141.

[14] 周作人.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C] // 孙郁, 黄乔生. 回望鲁迅 书里人生.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84-85.

[15] 周作人. 双节堂庸训[C] // 钟叔河. 周作人散文全集: 7.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35.

[16] 鲁迅. 我之节烈观[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1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7] 鲁迅. 两地书: 四[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11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0-21.

On Lu Xun’s The Misanthrope

GUAN F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rt and Communicatio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a 710064)

Belonging to the first type of misanthropes, Wei Lianshu’s tragedy is that of daily life. Wei strongly challenges society and history, but he himself is deeply in contradictions, and therefore cannot fight for a long time. Wei’s solitude comes from not only social surroundings, but also his own personality. Lu Xun reflects on the spiritual difficulties of revolutionaries like Wei. Wei’s tragedy lies in his failure to deal with the legality of living his life. The second type of misanthropes is represented by Wei’s grandmother as the symbol of women’s fate. Shen Fei (申飞namely the narrator) in the novel is also one of the signifiers of solitude.

Lu Xun; The Misanthrope; Wei Lianshu

I210.9.97

A

1674-3555(2014)02-0042-05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2.0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3-04-09

关峰(1971- ),男,河南夏邑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魏氏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
某电站锅炉主蒸汽管道魏氏组织形成原因分析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爱是什么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老马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
中国目前现存唯一的清代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