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国统区学校的国防教育探析

2014-03-19

关键词:从军国民政府抗战

李 飞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抗战时期国统区学校的国防教育探析

李 飞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与军事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政策,分别对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的教材进行补充编订,增设战时课程,强化对各级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和管理,以加大国统区学校的国防教育力度。国统区学校国防教育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抗战意识,使学生的从军热情进一步高涨,同时也为国民党军队培养了大量的国防人才。国统区学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是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环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统区学校;国防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以“适应抗战需要”、“符合战时环境”[1]11为由,对国统区各级教育机关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对国统区学校在校学生的国防知识灌输力度也不断加强,进一步深化了国防教育理念。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统区学校中的国防教育,学术界尚无专题论及,本文拟对全民族抗战的特殊条件下,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学校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措施和绩效作初步分析。

一、战时国民政府国防教育理念的形成

(一)国民政府对国防教育理念的大力倡导

随着战事推进,1937年8月27日,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废弃平时教育,实施为抗战服务的战时教育”[2]255的社会呼吁,颁发了《总动员时期督导教育工作纲要》,其中提到“学校训练要切合国防需要”[3]8,这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首次把学校教育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的标志。9月,国民政府在《高中以上学校学生战时后方服务组织与训练颁发大纲》中再次强调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规定“全国高中以上学校,在战时除应继续实施正常教育外,应加紧实施特种教育,预备从事后方服务,以协助军事推进,发挥国防教育的实效”[4]。随着日军的空袭不断增加,国民政府教育部责令各教育机构“加紧自卫训练、宣传防空防毒知识”[5]374。各省响应政府的号召,也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组建非常时期教育委员会并制定施教方针,以“尽快适应战时需要”[6]。1938 年 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国民党抗战救国纲领》,要求“各级学校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才,予以适应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3]9。为贯彻《抗战救国纲领》的实施,国民政府还制定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进一步细化管理方法:“对于管理应采取严格主义,尤其注意中学阶段之严格管理,中等以上学校一律采取军事管理方法。”[3]91939年3月蒋介石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今天我们再不能附和过去误解了许多的教育独立的口号,应该使教育和军事、政治、社会、经济一切事业相贯通。”[1]55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认为:在抗战时期施教的最高原则,应以准备长期抗战为前提,今后教育方针应是“教育与国防相配应”[5]396。1942 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十中全会修正并通过了战时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各级教育应以军事化为中心目标,……优注重于国防器材之研求,适应军事要求修订课程教材,教育军事化,必须就课程之内容材料,配合军事要求,而为妥当修订。”[7]324这进一步细化了教育改革的内容,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将战时国防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民主人士及各团体的呼吁

在国民政府制定及实施国防教育政策的同时,教育思想界讨论的焦点也发生了转移,由国难大讨论转移到抗战救国的国防教育上来了。193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教育学会等十余个教育团体组织了全国抗战教育协会。该协会主张:“抗战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尽量保持学校原有状态,同时与抗战局势相结合。”[8]李公朴在《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对自“九·一八”后政府所实施的国难教育提出质疑,重申了教育界对国防教育的呼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抗战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教育应该配合抗战,教育在现在就是战时教育”[9]327-328,“我们要有全面教育来配合全国抗战”[9]242。刘百川也提出:“在此时期(抗战时期)教育除了经常的教育外,加上一部分为国防而办的教育,平时必须将经常的教育设施亦以国防为其中心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国防教育是将平时的一般的教育国防化。”[10]1939年高语罕呼吁:“与其死板地要学生在讲堂上去死记公式,莫如把敌机轰炸的碎片或未爆炸的炸弹拿来,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去研究炸弹的化学成分是如何。我们中国的空军如果需要炸弹,应该用什么样的化学公式可以制造出比敌人的炸弹更有破坏力(的炸弹)。”[11]这就是说,在国难当头的时期,学校所教的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应该以战时需要为中心,以达到学以致用、支持抗战的效果。

这一时期提出的国防教育方针、政策是在全面抗战这一特殊的时局下的酌情变通,这些政策也就成为抗战时期国统区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应急之策和地方上处理各级学校事务的基本准则。对于上层建筑范畴内的教育制度而言,它不是独立的。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它要发挥其教育效应——为政治服务,为军事服务,要体现教育目的和政治目的的一致性。此后,国民政府开始进一步制定相关措施,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力度。

二、国民政府国防教育的贯彻与实施

(一)增加补充教材、重置课程

首先,在中小学校中增加战时补充教材。1937年12月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非常时期民众丛书》多达12种,其中《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社会科战时补充教材》等书目,作为必修教材运用到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中。1938年各省教育厅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的《小学特种教育纲要》,陆续出台了中小学战时课程改革方案,将补充教材种类和课程的设置办法进一步细化,“女生添设《军士看护》科,各学校出壁画,……补充注重阐明关于唤起民族意识之教材”[12],同时,在中小学中普及兵役常识,加授兵役课程,“小学讲‘兵役常识’,中学讲‘兵役浅说’等”[5]498。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使他们更多了解国防知识,“唤起儿童留心时事”[13]的习惯,国民政府创办《建国儿童周报》,内容包括时事新闻、抗建常识、生活写真等,形式多样化,配有图片,通俗易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最为重要的是内容的实践性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学生可以按照从课本学到的方法进行操作,效果非常明显。

其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优先编订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科目的教材,并根据战时需要设科。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各省实验分区辅导职业学校办法大纲》,责令各省市教育局会同本省或外省公、私立大学、专科学校,辅助职业类学校“编订教材,选择教本,以适应战时为主”[14]。在随后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将土木、机械、电机等科教材先行编订,注重与战事有关的力学、光学和无线电内容的编写,并将新编《航空力学》《无线电实习》《军事工程》等教材,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选订教材。课程设置方面,根据 1938年国民政府中央建设教育合作委员会“筹划职业学校并增设相关科系,职业教程应与国防及生产建设相联系”[15]的要求,各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战时的需要设立机械、电机、驾驶、航空、医事等科目。1939年11月18日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通过《关于教育报告之决议案》,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指出“职业教育为实业建设之所急。目前职业教育之设置,尤应根据各科事业之需要,加紧推进,务求造就大量专门人才,适用抗战之要求”[7]42。随后,在蒋介石干预下,由国防工业委员会筹设了技工训练处,技工训练处主要办理技工培训,教材由国防工业委员会召集专家编订,内容涉及枪炮制造、武器维修等。

再次,在大专院校中,学生的教材由专门成立的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编写,增添国防教育的内容,在部分高校,甚至开设了战时课程。大学用书编辑委员秉承国民政府的决议,明确指示,在学生所学的科目中增加特殊教材;增置特种教学和研究科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后,国民党教育部集邀教育部门各类专家商讨修订各级学校课程,其目的是贯彻执行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中关于在专科以上学校增设战时课程这一议案。1940年国民政府拟定了师范学校与简易师范学校课程修订原则:“须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2]271。此原则颁布不久,国民政府中央大学率先响应,特开设特开设机械特别研究和航空工程训练等课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遵教育部令,加强了国防工程与边疆问题的研究教学,增开了《兵器学》《堡垒工程》《国防化学》等课程。云南省将大学中的体育训练作为重点改革课程,将课程设置进一步细化,除原有的训练项目外,“拟增加竞走和掷手榴弹两种”[16],并编订相关的指导教材和训练标准。

(二)加强学生的军事训练与管理

首先,在初中、小学开展军事训练。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普及军事训练,颁发了《初级中学童子军管理办法》,规定:“初级中学及同等学校不分年级,对学生均实施童子军管理,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童子军。”[5]357同年11月又颁发《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规定:“在各校原有童子军团内,依规定分别组织战时服务组织,童子军训练以每日一小时为限。”[5]382即以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军事训练时间,锻炼童子军的身体素质,提高其生存技能。《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颁布后各省的教育部门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贯彻执行。1938 年7月云南省教育厅不但把童子军每周的平常训练时间延长3小时,而且还增加了对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的训练。为突出实效,各地方上的驻军也积极配合学校所组织的军事训练。四川省重庆市在范汉杰的指导下,各级学校对在校女生实施以战时救护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培养学生战时的救护技能。云南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学校施以军事较深学术,惟军械装置深感缺乏”为由,电请省政府能够发给军械器材,配合训练,云南省政府指令“准向近卫团随时借用”[17]。可见,各级政府为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对学校的军事训练,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各地方教育机构和驻军的共同努力下,到抗战胜利前夕,中国童子军受训人数为622 690,其中男526 480人,女96 210人[18]。

其次,在高中以上学校中的军事训练进一步正规化。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高中以上学校学生战时后方服务组织与训练办法大纲》,要求“全国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应加紧实施特种教育,预备从事后方服务”[5]382。并通令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适当地减少正常普通科目教学,增加对学生的特种教育时间。在教育部的督导下,各高中以上学校每周减少普通科目教学4至6小时,用来施行特殊科目的教学训练,军训建制分为宣传、警卫、纠察、交通、救护、救济、防空与消防、募集与慰劳等训练班。规定各校战时后方服务组织仍依原有军训团队的编制,以协助地方各主办机关开展工作。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学生军训方案进行修改,将“高中以上学校的军事训练都在一年级实施”改为“年级普遍实施,高中和专科大学合起来一次性集训”[19],同年,国民政府参政会第一届第三次大会通过《改进学生军训案》,对学生训练、教官派遣及学生考核做了详细的布置。1938年7月云南省对高中以上学校规定:“男生应以加强军事训练,女生应以加强军事看护为主,其中加入上述两项的组训之人数不得少于全校师生人数一半。”[19]1941年4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了赖链等 14人的提案,对高中以上学校的军事训练做了进一步的要求,规定学生在修业期满后,由政府集中予以半年至一年的军事训练,集中训练后,由政府给予军训证书,与学校毕业文凭一同颁发,未受训者,不予毕业文凭,亦不准毕业。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国民政府一共训练专科以上学生77 700人,高中生463 235人[18]。

三、国民政府国防教育的绩效评析

国民政府国防教育的开展,直接效果是促使学生从军热情高涨。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曾经指出,国防教育可以“使人人乐于为国家效命”,政府可以“利用国民自卫心来保卫国家”[20]。可见,国防教育是以民众为主体,以国家防卫为中心,以向民众灌输国防知识为主题的一种特殊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国防力量。而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加强国防教育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效果;另一方面激励广大学生参应征入伍,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中。1939年1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士绅教育界同胞书》,客观分析了抗战以来的全国形势,号召国人为持久战做准备,同时希望全国各地士绅贤达及教育界人士能够协助政府,积极推行兵役,充实抗战兵员。该书不但激发了民众抗敌意识,而且还能够“使民众乐于从戎,安心赴战。”[21]236随后,在国民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地知识青年从军热情高涨,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在国统区,1940年“全国在校学生主动报名者逾十万,且有以额满见遗者。”[22]1943年国民政府为充实远征军的兵员,命令四川省军管区选送300名知识青年从军。四川省军管区派遣参谋长徐思平督导,11月13日,徐思平在绵阳召开各机关和大、中、小学从军生动员会,并发表演讲,当晚四川绵阳中学学生邱永森等15人徒步到徐思平处,申请服兵役。14日,徐思平到绵阳市三台县,出席东北大学纪念周活动,宣扬文武合一思想,当堂有男生15名,女生4名申请服役[23]。1944年秋,日军大举进攻桂黔,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国民政府再次向全国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24]的号召。同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召开《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14日正式宣告成立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由蒋介石担任主任委员,旨在推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落实征兵计划。为进一步鼓励学生从军,蒋介石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参加远征军。各地方当局纷纷效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参军热潮,据统计“数月之间,从军青年超过预定人数,多达12万人,其中86 000人编成青年军计9个师。”[25]至1944年底,“国统区各地青年从军报名及体检合格者达到151 516人。其中大专学校10 400人”[26]报名人数超过定额(10.5万人)50%以上。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所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记载:“联大从军师生有名有姓者有 834名之多,还有5名学生为国捐躯。”[27]可见,国防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促使知识青年在国家危难时刻投笔从戎,及时补充了兵员,充实了军队的战斗力。

学校国防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为抗战注入新的活力。时任国民党军事顾问的魏德迈(Wedemeyer)曾指出:“国民政府征来的兵,素质不佳,一般下级军官又缺少文化,不能掌握新式武器。”[28]对于这一问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编练县监部,负责监督,重在提升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军事素养,有选择性地培养青年军干部。为了争取盟国援助,蒋介石采纳史迪威关于“征调大量知识青年空运印度,在短期内建立一支素质优于日军的部队”[29]的建议,开始在从军的知识青年中进行干部储备和培养,此后,青年军干部“十分之五由各部队调任,十分之四由军事机关遴选,十分之一由志愿从军青年中具有相当资格者挑选……计全体干部8 000人,内分政治干部800人,军事干部7 200人。”[21]2361938年云南省统计该省中学生“计考入军事学校1 300余人,航空100余人,防空170余人。”[30]在当时国民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下,知识青年的参军,无疑给国民党的军队带来一缕清新气息。随着来华美军的日益增多,从军的知识青年作用也大为突出。1942年“因造公路及加强兵工制造,又有大批工科生被征用参加,同年秋,美空军来华,复调外国语文系学生担任翻译工作,其后美军人数增多,征调人数增多,达3 600人。”[22]1944年成都要修建可起落B-29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机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一些同学被抽调参与这项军事工程,电机系十几名同学则去了军政部电信机械修造厂,其中有的人承担印度加尔各答至昆明、重庆间的“驼峰航线”无线电修理工作。这些学生各尽所能,为战事服务,对国民党的军队建设发挥了骨干作用。

总之,抗战时期的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时做出的重大选择。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国民政府对学校教材的补充修订,把学生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相结合,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课程的重置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使国民党的部队在量和质上都有所提升;军事训练使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升华,在国难当头时能够积极从军,效命疆场。国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自信心,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事业。

[1] 陈东原. 中国国民党的教育政策[C] // 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第二编: 第四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8.

[2] 毛礼辉. 中国教育通史: 第5卷[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3] 陈东原. 抗战时教育[C] // 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第一编: 第二章.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8.

[4] 蒋介石. 战时教育论[M]. 汉口: 汉口独立出版社, 1938: 97.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教育大事记: 1919 – 1949[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6] 曹德全. 战时教育[J]. 教育通讯, 1939, (18): 25.

[7]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历届历次中全会重要决议案汇编: 二[C] // 秦孝仪.革命文献八十辑, 1978.

[8] 陈书轶. 教育界抗战[N]. 武汉日报, 1938-1-14(2).

[9] 陶行知. 全面抗战与全面教育[C] //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10] 刘百川. 国防教育之实施[M]. 上海: 上海汗血书店, 1937: 8.

[11] 高语罕. 论战时安徽教育纲领兼答方希孔先生[J]. 安徽教育, 1939, (2): 22-23.

[12] 方仪存. 小学教育问题[J]. 教育通讯, 1938, (4): 16-17.

[13] 国民党教育部总务司. 小学课程标准总纲[J]. 教育部公报, 1942,12(20): 232-233.

[14] 熊明安. 中华民国教育史[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264.

[15] 李佩辉. 抗战时期职业教育[J]. 教育通讯, 1938, (16): 29.

[16] 王程元. 教育与救亡[J]. 教育通讯, 1938, (17): 18-19.

[17] 王家辉. 战时教育纪事[J]. 教育通讯, 1938, (21): 14-15.

[18] 沈云龙. 高等教育[C] //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五. 台湾: 文海出版社, 1986: 1333.

[19] 王存阳. 非常时期高等教育[J]. 教育通讯, 1938, (19): 18-20.

[20] 陶菊隐. 蒋百里传[M]. 上海:中华书局, 1985: 163.

[21] 杜元载. 抗战时期之青年活动[M]. 台湾: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3.

[22] 张远新. 抗战与从军[J]. 教育通讯, 1941(13): 13-14.

[23] 国民党兵役部役政司. 学生从军纪实[M]. 重庆: 兵役部役政司, 1945: 12-14.

[24] 方效. 军委会政治部号召知识青年从军[N]. 中央日报, 1944-10-10 (2).

[25] 蒋纬国. 抗日御侮: 第2卷[M]. 台湾: 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78: 121.

[26] 江沛, 张丹. 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评述[J]. 抗日战争研究, 2004, (1): 61-95.

[27] 田芊, 徐振明.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第三卷: 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19.

[28] 方秋苇. 抗战时期的兵役法与兵役署[J]. 民国档案, 1996, (1): 123-131.

[29] 万金裕. 抗战八年四川人民在征兵服役上之贡献[J]. 四川文史资料集萃, 1996, (2): 353-355.

[30] 程元. 战时教育之成效[J]. 教育通讯, 1938, (19): 20.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of KMT- Ruled Area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LI Fei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China 241000)

After the outbreak of Anti-Japanese war,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war situation,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ducation policies. These policies included supplementing and revising teaching material of middle schools,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respectively, adding curriculums in wartime, and strengthening military training as well as management for all levels of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reinforc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of the KMT-controlled are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not only strengthened students’ awareness of Resistance and increased their enthusiasm of joining the army, but also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Kuomintang troops. In a word,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was a key part to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Anti-Japanese War;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The Schools of KMT- ruled Area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K265

A

1674-3555(2014)03-0111-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3.01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3-06-13

李飞(1984- ),男,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

猜你喜欢

从军国民政府抗战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都市生命统计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国民政府的直接税改革
送友人从军戏作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木兰从军
我们家的抗战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