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角色视域下译者的立体性角色解析∗

2014-03-19于艳玲

关键词:角色冲突职业道德译者

于艳玲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社会角色视域下译者的立体性角色解析∗

于艳玲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从人的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翻译活动的社会环境分析,认为译者具有扮演立体性角色的特征,译者职业的社会性是造成译者角色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同时,目前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对译者角色冲突没有给出指导性方案,难以让语言服务业自觉遵循良性发展。因此,基于社会性特点,应通过翻译职业道德规范来不断健全和完善翻译伦理的纵深研究,以改善译者立体性角色碰撞问题,从而指导语言服务行业的实践。

译者;角色冲突;职业道德规范;翻译伦理

一、译者角色的立体性

在大众眼里,译者的作用只是将原作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他只是承担一个信息传递的作用,是完全附属于原作者的。除了大众对译者有这种认识,翻译职业道德规范也将译者角色界定为信息传递者。这种对译者的简单认识,不利于对翻译理论深入研究和语言服务业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

翻译既然是一项繁杂的活动,译者所承担的就不是某个方面的任务与角色,译者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1]。译者作为社会性的个体,其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不可避免地都是立体的。译者身份要根据需要可以转换为读者、作者、创造者以及研究者。由于语言是个多维信息的集合体,从翻译本质来讲,传统的翻译就是认知、交际和艺术三维信息尽量等效地完美再创造。虽然翻译界对译者角色进行了读者、作者、创造者和研究者角色这样更详尽的划分,但并没有超出传统翻译的定义,都是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保真等效。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往往会超越职业操守要求的角色范围,发挥更多的功能。例如在商业口译翻译中,译员往往扮演信息传递者、商务谈判者、商务联络员、谈判助理以及信息情报员等角色。在很多的笔译活动中,译者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者,还可能承担编辑、校对、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语言交际的互动性使得译员角色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体现了译者职业角色立体性的特点。

二、社会角色理论与译者角色冲突

(一)社会角色理论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其在20世纪20—30年代被一些学者引入社会学,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只承担某一种角色,而总是承担多种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互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一般而言,角色扮演都是动态的过程,它包括角色期望、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由于角色间距离的客观存在,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而社会角色的失调就往往无法避免。社会角色的失调主要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以及角色失败。在语言服务业中,一个社会职业译者的角色基本可分为:由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基本角色,由阶段性的工作内容决定的主导角色,以及职业所涉及的非主要活动下的次要角色。译者职业角色的立体性就必然会导致译者的职业角色冲突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译者在工作中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译者的基本角色是语言信息传递者,一般来说,译者的基本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而主导角色由阶段性的工作内容所决定,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而次要角色是在完成特定任务时除主导角色外,译者所担任的其他角色。在笔译或口译以前,译者的主导角色可能是资料编辑者或资料的收集者;翻译时,译者的主导角色是信息传递者,此时基本角色与主导角色可能重合;而翻译后,译者或译员的主导角色又可能是校验者,此时,在翻译时的次要角色——校验者就上升为主导角色。所以说,在翻译工作的不同阶段,译者的主导角色和次要角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译者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不一致时,会导致主导角色规范抑制次要角色规范的现象,当然也不排除次要角色、基本角色仍然对主导角色产生影响。

(二)角色集中与角色冲突

虽然译者的基本角色首先是语言信息传递者,但同时还必须承担其他角色才能完成复杂的翻译活动。译者承担的立体角色间并不必然产生矛盾,译者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本质属性一致时,主导角色就是译者的基本角色,而其他次要角色只是在不同程度上为主导角色服务。但有时职业角色碰撞冲突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2]。

1.角色集中时的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就是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这类角色间的冲突在《译者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二章“满足顾客要求”和第三章的“合作双赢”以及第四章的“行业自律有序竞争”中有详尽的规定[3]。如:在译者与服务顾客的关系、译者与合作方以及竞争同行之间关系的调整上。

2.译者自身能力不足产生的角色内冲突。译者作为两种语言的转换者,在翻译中是否会出现歪曲原文意思的现象,对目的语的文字是否有挥洒自如的能力;作为两种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否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甚至因为要翻译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文本,是否掌握一定的背景资料,是否能够做到知识丰富,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就会使译者产生角色内冲突。还有,作为为客户提供翻译的职业人员,是否能按时交稿;是否能够在为自己争取应得利益的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服务和奉献精神;在译本受到读者评论时,是否能够做到客观地接受读者或客户的评价,尤其是负面的批评意见[4]178-179,这些也都会对译者的角色冲突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译者不具备完成翻译任务时需要扮演角色的各种技能和素养,就会影响其角色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3.立体角色认知偏差造成的角色内冲突。译者作为翻译前的编辑者,会对原文进行审查,看看有没有格式错误、语法错误和论述错误。如果发现原文有错误,作为编辑者,我们应该修改原文错误,防止翻译过程中将错误原本译出,以至于误导读者。译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忠实原则,译者应该忠实于原著。这样,一方面,作为编辑者要改正原文的错误,另一方面,作为信息传递者又要忠实于原文。所以,当译者对所承担的角色理解不同时,就会产生角色内冲突,因而需要译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取舍。当然这只是这种角色内冲突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译者只需在修改处注明是译者修改的便可解决问题。而在实际情况中,译者往往会遇到更复杂的、难以判断因立体角色界定不清而产生的角色内冲突,一时不知该如何取舍,以致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翻译工作,完成翻译任务。

4.无法锁定合理目标造成的角色内冲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信息传递者,如果“忠实于原作”和“忠诚于读者”间发生冲突,那该怎么翻译呢?忠实于原著的“伦理”实际上是翻译具体操作过程中译者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因为所谓“翻译”,就语言转换层面而言,就是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信息、逻辑和风格。但任何行为都应该注重行为的最终结果,任何行为者都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中所承担的责任。译者在进行翻译前,首先应明白自己翻译的动机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否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然后再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既然选择翻译,译者不仅要对原作和原作者负责,即上文所述的“忠实”,同时还应对目标语读者负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当“忠实于原作”和“忠诚于读者”间发生冲突时,要能根据具体情景做出选择[4]206-207。译者必须学会取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三、译者立体性角色冲突的解决之道

既然译者的基本角色是信息传递者,那么,译者的所有翻译行为都应遵循信息传递者这一基本角色的核心价值观,而不能以自己同时扮演其他角色为借口,推卸作为信息传递者这一基本角色而应承担的相应责任。那么,现实中,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译者不以多重角色为借口而随便按其想法做翻译呢?衡量一个译者是否合格和称职,应首先考察其是否能担当基本角色,而不是其他。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我国翻译服务行业的职业规范,做到有规可依。2005年10月,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全文共计18条,包括总则、满足顾客需求、合作双赢、行业自律、有序竞争和附则五个章节。规范虽然在内容上涵盖了翻译职业道德的主要方面,但显得过于粗略,尤其是规范中并没能为译者角色冲突问题提供指导方案,只是强调翻译过程中应对原文做等值保真翻译,并未提出传统翻译以外如作为编辑者、校验者所应该遵守的准则,也未提供遇到角色冲突时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从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和翻译伦理纵深研究两方面来解决译者立体性角色碰撞问题。

(一)完善我国翻译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应承认翻译职业所具有多重角色性,对翻译职业涉及的典型角色进行定名,再按不同角色确定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比如,译前准备阶段的读者、资料员和编辑角色;翻译阶段的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换角色;及至译后工作中的校译员,团队合作翻译中的成员和统稿人等角色。当译者承担这些角色时,应给出明确的行为准则与方案供译者遵守和参考。下面,我们就以译员作为译前读者、全面翻译员和编辑者的不同角色为例,来谈谈其应具的职业要求与准则。作为译前的读者角色,要求译者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阅读过程中还需带有翻译意识,了解文章的体裁和主要读者群特点,分析原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的段落结构,找出翻译难点,标记有疑问之处,等等,为后续角色的工作做好准备。

作为译前全面的资料员角色,译者应查找与原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公司)概况、写作背景、文章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阅读中标记的疑问解惑等;译者还要搜集相关词汇和术语,必要时可制作一份词汇术语表;如果是几个人合作翻译,就有必要统一译作中使用的专业术语、专有名称等;还需准备相关的词典、软件和其它要用到的翻译工具,并查找平行文本以作对比研究,确定可参考的句式。这是为了使译文更为地道,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为译前的编辑者角色,如果一份数据有错误的译文、一份不符合目标语语言习惯的译文不能起到期待的交流效果,译者就应像编辑一样纠正原文的错误,而且还要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理顺文章的逻辑,明确翻译思路,这样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选用合适的句式和语词,以提升翻译质量[5]。

其次,应根据不同角色细化翻译职业道德规范。汽车驾照就分为A1、A2、A3、B1、B2、C1、C2、C3、C4等类别。我们可以参考汽车驾照的分类方式,对翻译职业规范进行详细分类。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题材的文本,译者需要具有不同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提升翻译行业的规范性,同时可以帮助翻译者接受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翻译任务。下面,我们试提出不同翻译任务中译者应遵守的不同规范,以供翻译界同行批评与探讨。

商业广告宣传类文体翻译要求:确保译文客观性,首先要确保译者本身对原文的充分研究,对原文的意思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确地体现在译文中;广告译文的构思立足点必须是消费者,刺激广告读者产生购买动机和行为才是根本。为避免情感错位,译者和消费者的沟通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从广告交互关系上来讲,只有在语言处理上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可接受性,使译文恰当得体,才可被广告读者群所接受,才能确保主体间的合理交往。

科技文体翻译要求: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用词准确、句式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译者应该首先要注意词汇问题,因为科技领域的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专业术语,如果不熟悉专业用语,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表达的准确性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英文中一些普通词汇具有特殊的含义[4]220。

文学作品翻译要求: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译者应该再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同时还要在译作中表现自己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不仅包括他个人对世界的感受,还包括他深入领会原作者对世界的感受,领会原作创作手法和风格的能力。换言之,“译者的责任是要深刻领会原作者对世界的感受、创作手法和风格,并尽可能运用本族语中的各种手段予以表达,同时保留自己的个性”[6]。

对于商业广告宣传类、科技类和文学类等不同文体,其要求译者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技能和知识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将不同文体翻译分别制定规范,为翻译者提供细化的参考准则。

最后,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负有提升和保障语言服务业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并树立其行业尊严的义务。译员的职业崇高感来自社会对语言服务业的认可,来自译员自身对翻译职业的认识。职业道德规范要明确阐述语言服务业中翻译职业的立体角色问题,承认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改变社会对翻译职业的偏见和成见,提升译员对本职业的积极认识,树立职业尊严和荣誉感。

(二)推进翻译伦理的纵深研究

理论向来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关于译者,首先是遵循自己的基本职业伦理,其次在翻译动机和文本选择上也要注重伦理标准,中西方翻译史证明了译者伦理在选择文本中的重要作用。译者须忠实原作的伦理和须对作者负责的伦理一般并不冲突,但有时候也会在价值观上不一致。但,译者策略既不能引起读者的反对和反感,也不能违背正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文体时有其具体的伦理原则和标准。尽管翻译伦理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了翻译工作实践上,并对译者和语言服务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如“译者应该从‘隐形’变为‘显形’”的翻译伦理的研究,然而在当前语言服务业的职业伦理建设阶段,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

为了有效解决译者立体角色冲突问题,我们就要将翻译伦理的研究扩大到探讨如何处理翻译活动中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问题,并积极结合翻译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其它问题,研究译者角色冲突形成的原因、角色冲突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提供的解决方案,从而为职业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取得的建设性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完善翻译业界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为译者乃至语言服务业提供全面有力的行为保障。

[1] 李亚培.从翻译过程谈译者的多重角色[J].商业文化,2011(10):303-304.

[2] 冯 曼.中国口译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美澳口译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借鉴[J].东方翻译,2013(2):17-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GB/T 19363.1—2003)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4] 彭 萍.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5] 陈 雁.试析译者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多重角色[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 加拉奇拉泽.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M].蔡 毅,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责任编辑 文 格)

On the Multi-role of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from the Social Role Theory

YU Yan-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By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Role Theory,the multiple role of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has been evidenced by numerous cases,which inevitably contributes to role overlapping in actual translating practice.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professional work ethics hasn't illustrated ways to solve role overlapping of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in details,which cannot push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language industry.To normalize the code of professional work ethics and to study on translation ethics in depth will be the possible and needed solution in such conflicts.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role overlapping;translators'professional work ethics;role ethics

H059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4.05.036

2014-03-10

于艳玲(1973-),女,安徽省阜阳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湖北省省级教研课题项目(2012127)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职业道德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