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4-03-19陆平
陆平
就在这样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政府到家长,始终立足于对孩子生存技能的积极培养,让孩子小时候就接触到生存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层面。用我们中国的传统说法,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让孩子从小就接近实际的社会生活,与其给孩子优裕的物质生活,不如教会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的生存技能。
澳大利亚的国民福利待遇,在世界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孩子从出生的第二个星期起,国家就担当起养育孩子的基本费用了,从小学、中学一直到进入大学之前,所有的费用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承担,进入大学之后,学费也由国家给予无息贷款。就连孩子年满18周岁允许离开父母自己独住,房租的30%也是由国家负担。待到孩子从大学毕业,如果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向政府申请到足以维持正常生活的救济金。在此期间,政府会根据其专业特长给其介绍工作。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政府到家长,始终立足于对孩子生存技能的积极培养,让孩子小时候就接触到生存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层面。用我们中国的传统说法,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让孩子从小就接近实际的社会生活,与其给孩子优裕的物质生活,不如教会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的生存技能。
我的孙子才3岁,活泼可爱,满院子乱跑,说得一口中英文混合语,有时候因为中英文混杂,意思表达不清,让人听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可是他毕竟才3岁,在我们中国,正是被父母、老师和爷爷奶奶娇惯的年龄。一天,孙子从托儿所回来,带回来一大盒巧克力。这是托儿所发给孩子吃的?如果是这样,好像太多了一点,而且孩子吃多了甜食也不好。一问,竟然是托儿所让孩子去卖的。可以卖给邻居,也可以卖给路人,或者亲戚朋友什么的,当然也可以卖给父母长辈,1元钱一块。让一个才3岁的孩子去卖巧克力?简直不可思议!若是在我们中国,这般年纪的小孩子怕是对买卖的概念都还很模糊,连钱币的大小都辨认不清呢。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从小要求孩子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好好娱乐(就是在玩乐中还不忘记要“寓教于乐”),若是能有一点空暇,琴棋书画多多益善,各类兴趣班铺天盖地,还要学习外语和参加各种竞赛……哪有接触社会甚至让小小的孩子去卖东西之说?
当然,托儿所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卖掉多少,多少都行,其目的只是让孩子懂得什么叫买卖,让孩子接触市场经济,懂得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
我的儿子和儿媳很配合托儿所的做法,告诉孙子说:“你可以卖给邻居的爷爷奶奶,也可以卖给来家里的叔叔阿姨。告诉他们,这是托儿所的安娜阿姨让你卖的,一块巧克力需要1元钱。”我们做长辈的,就先充当了孙子的第一批顾客,买了他几块巧克力。在付给他钱的时候,让他学会辨识1元和2元的硬币,教育他应该妥善收藏好钱。家里经常有客户上门,孙子一见家里来客人了,丢下正在玩的玩具,赶紧捧起巧克力盒子兜揽生意去了。他说:“叔叔,买我的巧克力吧,1元钱一块,托儿所的安娜阿姨让我卖的。”“阿姨,买我的巧克力吧,1元钱一块……”通常,来家里的客人怎么好意思拒绝一个小孩子的兜售呢?何况也不过几块钱的事情。
小小的3岁孩子尚且如此,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对卖东西更是习以为常了。经常会有一些中小学生找上门来。门铃一响,打开门,就见一个或两三个学生,捧着纸盒子,兜售一些小物件、小零食或者纪念品之类的东西。他们有些是搞慈善事业的,有些是参与当地什么活动的,也有纯买卖的。但是,来者往往都是很有礼貌的,不卑不亢地说明情由,请你买他的东西。
在澳大利亚的街头、路口和旅游景点,我还经常看到一些拉小提琴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他们站在那里很认真地拉着琴,摊开的琴盒里或多或少已有人丢入了一些钱。平心而论,这些孩子拉琴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有的甚至可以说还是初学者。就如此的演奏水平也能上街卖艺?一番交流之后才知道,这些孩子并非真的在卖艺,更不是为了挣几个钱,他们的演奏纯属走出家门、校门面向社会的一种锻炼,有些孩子还有父母的陪同呢。果然,我很快就发现了一位母亲——这是不会有错的,因为站在几步远处的她正微笑着,那双眼睛里充满了慈祥的母爱,以赞许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正在拉琴的孩子。而此时的路人,通常会往琴盒里丢下一些零钱,或投去善意的目光。
有时去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用餐,经常会见到一些中学生模样的服务员,正在收银或者收拾桌面。我很奇怪,老板何以招收这般年轻的员工?他们不过是些大孩子呀!一问,果然都是些在校的中学生。原来澳大利亚的法律允许进入初中的学生利用节假日打工,孩子可以自己挣零花钱。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应得的报酬,很正常,也完全合法。而作为父母,也支持自己的孩子这样做,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自食其力的意识和能力,并非指望孩子挣钱贴补家用。
岂止是这些,澳大利亚的学校和家长还十分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从小小的孩子入手。在中国的托儿所或者幼儿园,孩子的智力开发往往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来对待,而在玩乐方面更注重的是安全。我们的许多家长,呵护孩子通常是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若是摔了一跤或者弄伤了,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点皮外伤,都会大呼小叫的。可是在澳大利亚的学校里,在我孙子将要进入的小学学前班,孩子们的玩具就是立足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那里除了识别字母、色彩和数字的玩具类教材,还有电脑的键盘和鼠标;另有专供孩子玩的塑料螺丝钉、螺丝帽,让孩子拧上去又拧下来,以及自己动手安装和拆卸的塑料小椅子;甚至还有铁钉、小铁锤、小钳子和木头之类的东西,让孩子往木头上钉钉子,再从木头上拔出钉子来,诸如此类。
我很惊讶,让才三四岁的孩子玩这些,不危险吗?学前班的老师告诉我,若是孩子砸痛了手,就会记住以后小心,一次两次三次,他们就学会了钉钉子和拔钉子,以及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若是碰痛手哭了,老师会去安慰鼓励;若是出血了,老师会替孩子及时处理伤口。孩子的动手能力就此得到了锻炼和培养,长大后就不会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书呆子。由此联想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成年人大都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他们的家庭车库里,通常都备有电锯、电钻、电刨等常用的工具和工作台,一眼看去,俨然一个小小的操作车间。而在建材市场,能买到不同规格的木块、木条等,一些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制作各种家具。当然更有用于水、电、油漆、园艺等方面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通常都是自己动手维修和操作的——因为人工费用很高,许多中国留学生对此都深有感触。说到老外的动手能力,中国留学生更多的感慨是,我们在国内读书应付考试还来不及呢,哪有这样的动手机会呀!
是啊,中国留学生所感慨的,岂止是动手能力,在生活自理能力、交际应酬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自叹弗如的还有很多。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家长来说,在担心孩子小小年纪就输在起跑线上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从孩子长大以后,从孩子踏上社会或者走向世界,做更多更远更为全面的考虑呢?
【编辑:吴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