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国维:快速成为沟通高手

2014-03-19小单

现代家长 2014年3期
关键词:身体语言秀才亲子

小单

早年在中国香港、内地及美英等国接受教育,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学位,是一位资深工程师。1984年以来,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工作,获得荣誉法学博士、荣誉理学博士等荣誉,在职场培训及亲子教育等方面成就斐然,是首位获得国际NLP专业学会“资深导师”资质的亚洲人。曾出任英国管理专业学会香港分会主席、香港品质管理协会委员、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委员、香港工程师学会副会长、上海同济大学技术顾问、香港职业训练局委员、香港理工大学课程顾问、香港城市大学课程顾问等职。

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一直是让父母们头疼却又不能回避的难题,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孩子是儿子还是女儿,无论家庭是穷是富,代沟总是横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代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代沟真的可以填平吗?带着读者们的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亲子教育专家张国维,请他为大家指点迷津。

沟通之前先倾听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人际关系专家,一定有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请问,这些技巧适用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吗?

张国维(以下简称张):技巧不重要,原则才重要。亲子关系也属于人际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原则不变。

记:特殊性有哪些?

张:至少有三点:第一,父母与孩子血脉相连,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保持有效沟通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二,父母与孩子地位不对等,在年龄、阅历、经济状况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父母应该更主动;第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能解除的,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父母都要想办法与孩子保持有效沟通。

记:可是,亲子沟通却是许多父母面对的难题。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呢?

张:首先,是父母不善于倾听,没有听清楚孩子的意见,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听起来很荒唐,其实大多数无效沟通和亲子对抗都是这样发生的,所以,父母们要牢记一条铁律:沟通之前先倾听。倾听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第二,仔细揣摩孩子的心理状态。父母只有做到真正倾听,孩子才会感受到被接受、被重视、被理解,父母才有可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记: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好像不难。

张:不见得。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不会控制情绪,经常词不达意,父母理解起来很困难,很容易南辕北辙,造成误会。这时,父母应该首先平复孩子的情绪,让他把事情从头到尾再说一遍,既有助于父母全面了解事情,又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父母要知道,孩子行为的背后必有正面的动机。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了事,可能不是真相,只有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动机,知道他的心理,才能知道他需要什么。这也是倾听。

记: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张: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尽管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对等,但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起码的尊重,不要摆家长的架子,更不能动辄辱骂、殴打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在家里有人权,否则,孩子是不会向父母倾吐心声的,当然也就不存在沟通了。人际关系学中有个术语,叫“信念价值观系统”,简称BVR。每个人都有自己的BVR,每个人都是凭借内在的BVR去处理每一件事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从孩子的BVR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孩子,认同孩子,然后看有没有比孩子的看法更全面、更好的、他所向往的价值,引导孩子自己去意识到这些新的可能性。当孩子的BVR得到改善甚至重建,他就获得了一次突破。这就是成长。

记:您能举例说明吗?

张:好的,正好有一个故事要讲。有一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气呼呼地向我抱怨,说今天老师冤枉他了。我微笑着问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今天教室里很乱,老师罚全班同学站两分钟。“可是我没有吵闹啊,老师太过分了!”他气得小脸通红。这似乎是一个难题:斥责孩子不懂事,明显不对;说老师坏话,更不妥。怎么办?我的解决方案共有四个步骤:第一,先认同孩子的感受,安抚他的情绪;第二,让孩子确切地感到被了解、被尊重;第三,引导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第四,引导孩子走出困惑。我先跟孩子说:“爸爸明白你站得很累,内心还很委屈。如果是我,一定也会难过的。”看到孩子不那么激动了,我问:“如果你是老师,看到教室里乱哄哄的,很生气,又不知道是谁在吵闹,更没看清楚谁没有吵闹,你会怎么办呢?”这时,孩子开始理解老师的难处了。我再问:“想想看,假如你是那个吵闹的同学,看到无辜的同学因自己受累,你会怎么想?是不是内心要禁受双重折磨?”这时,孩子就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有了一种觉察力,对老师的敌对情绪自然会减少,甚至理解老师的做法有其合理性了。重要的是,孩子的BVR得以改善,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了。这不就是成长吗?

弦外之音更重要

记:许多家长很乐意与孩子沟通,可是效果不如意,有时把道理反复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懂。您认为这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的原因吗?

张:有这种可能。有一个笑话很典型: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开了,留下秀才一个人在那里发愣。我们可以嘲笑秀才的迂腐,但我们要知道,我们有时就是那个秀才,对小孩子讲些他似懂非懂的话。有时父母问孩子:“听懂了吗?”孩子怯生生地回答:“懂了。”其实孩子不懂,又不敢说不懂,只好撒谎。

记:有些年龄大的孩子也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又是为什么呢?

张:沟通,不只是嘴皮子的事。正如书法,不在于写了什么字,而是怎么写:布局、枯润、徐疾、飞白、线条的跳跃与节奏,在作品中传递出什么气质,奔放、温婉、内敛、险峻、中正等,给予人们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沟通,决定其效果的,不在于说话的内容有多深刻、多华丽,而在于表达的方法:表情、动作、眼神,还有那种人们说不清楚,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情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沟通专家Bird Whistle博士就指出:影响沟通成效的因素中,内容占7%,语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即重要的不是你说话的内容,而是你表达的方法。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也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四句话,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

记:亲子沟通,真的需要搞得如此复杂吗?

张:试想一下,如果你愁眉苦脸、驼背跛脚地走到朋友面前,有气无力地说一句:“我很快乐。”谁会觉得你快乐呢?身体语言就是这么重要。如果父母不能用身体语言帮助沟通,起码不能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假话。其实,语调和身体语言并不复杂,自然就好,要点是话语发自内心,不敷衍孩子,不欺瞒孩子,向孩子传达正能量,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孩子。

记:要做到这样的“自然”可不那么容易,对父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是啊,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高效沟通四原则

记:亲子沟通看似简单随意,其实蕴藏着深奥的智慧,值得父母深思。张博士,您能指导父母尽快成为沟通高手吗?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张:成为沟通高手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更要讲究策略。不过,因为亲子关系天然亲密,只要掌握好四个原则,沟通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请详细谈谈。

张:第一个原则,就是耐心倾听。刚才探讨过了,不再赘述。

第二个原则是慎说禁止意味的字眼。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叛逆心都极强,最讨厌听“不准”、“不可以”、“你必须要”等带有命令、禁止意味的字眼。这些禁止的信息不仅会无形中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筑起一堵墙,更会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其形成既依赖又仇视父母的矛盾心理。例如,孩子准备出门去玩耍,父母严肃地说:“你怎么又出去玩?不许出门!”或者说:“你早点回来,别总是晚归。”这些话会让孩子摔门而出。父母要善于把“不可以”变成“可以”。比如,孩子晚上闹着要吃糖果,父母不要生硬地制止,说一些甜食容易造成龋齿之类的话,孩子不会爱听的。父母应该说:“妈妈(爸爸)可以给你吃好吃的糖果,但你可以答应妈妈(爸爸)吃完糖果后去刷牙吗?”父母可以允许孩子做某些不那么适当的事,但是有条件的,既挽回不当行为的损失,又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第三个原则是多说“我”或“我们”,少说“你”。当孩子准备出门去玩耍时,为了让孩子早点回家,父母可以这样说:“出去玩得开心点!妈妈(爸爸)今天有空,看电视会看得晚一些,我希望能在关电视之前看到你。”如果孩子非常晚才回来,父母千万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晚回来?”而应面带笑容,关心地说:“来,妈妈(爸爸)煮了一些糖水,我们一起来喝吧!”这样容易与孩子建立起亲和感。或许做到这样很难,但亲子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父母只要迈出艰难的第一步,马上就能看到好的效果。

记:为什么要少说“你”,多说“我”和“我们”呢?表达的意思不是一样吗?

张:心理学研究证实,语言的引导和内在的影响力是非常微妙而有力的。试着体验一下,念“我们”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朋友,是亲人,是伙伴,对吗?这个词传递的是包容与接纳,属性是温暖的,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当行为,我仍然接纳他,我把他这个人和他的行为区分开来。人只有在被接纳时,才愿意敞开心扉沟通,才愿意真正去改变。再体验一下,念“你”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你”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属性是冷冰冰地论理甚至是指责,没有包容,更多的感受是被攻击,孩子的潜意识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系统,竭尽全力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这时候的沟通,肯定是无效的,起码是艰难的。

记:第四个原则是什么?

张:第四个原则是少说“为什么”,多说“如何做”。在语言逻辑结构中,“为什么”对应的逻辑回答是“因为”,呈现的是证据、理由,针对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做”对应的逻辑回答是“这样做,方法一……方法二……”,针对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是创造性的,时态是未来时,就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孩子忘了写家庭作业,被老师批评了。父母如果问孩子为什么忘了写作业,孩子可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但于事无补,只能把亲子沟通变成一场口舌之争。如果父母问:“我在想,以后怎么才能不忘呢?”启发孩子动脑筋解决问题,比如专备一个记作业的本子,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比如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今天还有什么事没有做完,等等。问题解决了,父母要的不正是这个吗?

记:您讲解得非常好,相信读者朋友会和我的感受一样,受益匪浅。

张:希望读者朋友以此为起点,不断学习沟通技巧,尽快成为亲子沟通的高手。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身体语言秀才亲子
身体语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论审讯中身体语言的运用与利用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