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14-03-18邓寒竹
摘 要:受学院派遣,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的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管理研修班的学习。德累期顿工业大学的教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一个月的学习,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训 教学方法
一、学习培训的内容
培训期间,我们主要考察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德国职业教育机构类型以及各自的任务和作用;德国职业教育新理念;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的组织及关系;专业设置和学生实习;旅游类职业院校课程设计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殊的教学方法;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标准和形式等。
二、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
1.师资方面。从教师构成上讲,德国职业学校的实训课老师和理论课老师是分开的,职业教师选拔比较严格,在任教前均要在企业中任职1年以上,正式执教前还有2年的预备期,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并且具备硕士学位,才能取得教师资格,成为国家高级公务员。理论课老师除了要求受过高等教育外,还必须学过教育学;而实训课的老师大都是学徒出身,需要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然后需要进修一些教育理论。而国内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操作实践能力千差万别,且实训教师比例较低。
2.学生方面。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没有就业压力,他们一般是先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来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因此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学习的自觉性也较高,企业的培训方向很明确。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非常明确,知识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毕业后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部分不能安于学业。同时,我国单一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且学校的硬件条件(如实训室、模拟软件等)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提供真实工作流程的学习,不能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甚至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或者真正喜欢这个职业。
3.教学方法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看不到教师精彩的表演和持续慷慨激昂的解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课下的设计和准备,教师在幕后,学生在台前,注重过程和结果,不注重形式。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帮助者,比如说如果45分钟的课,基本上前十分钟导入、后五分钟总结,中间约三十分钟老师几乎不讲话,学生以分组的形式,以模拟企业中的情境或任务为依托进行自主学习。理论课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实践课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在做活动汇报时就像一个老师一样可以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国内的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总是突出教师讲课如何精彩,成为课堂的主角。采用灌输的方式教授理论,缺乏跨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往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4.考试制度方面。德国职业教育是考教分离,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3年半里,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的考试,即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是由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联考,理论部分在学校考,实操部分在受训的企业考。这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同时,这两次考试分别由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组成,考评人员为企业、商会和学校的代表,由此产生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我国主要是学校自主考试,缺少监管力度,学生成绩不真实,职业资格考评制度有待完善。
5.社会认可方面。在德国人眼里任何一个人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只要出类拔萃就是受人尊敬的人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家长和学生乐意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工厂企业也乐于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而我国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通常是无奈的,企业接受我们的学生通常还要再培训,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被社会广泛认可。
6.教学大纲和教材方面。
德国的行动导向课程教学大纲,只有学习领域、学习内容的规定,而学习内容也只是从能力上划分,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从教学大纲上讲,工商协会制定企业培训大纲,教育部制定学校教学大纲,而两个机构合作密切使两个大纲内容一致、相辅相成。它们摆脱了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只要够用就行。而中国职教的专业课程教材,很多都是以大学同类教材为蓝本,进行一些压缩,理论知识过多,专业技能相对较少,学生难学,而且学完用途不大。
三、学习培训的启示
通过学习培训,我感受到中德文化各有渊源,中德教育各有所长。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在实践中学习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双元制虽好,不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借鉴双元制的设计思想,结合我们的国情,结合我们的校情,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我相信,只有适合国情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教学理念上,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行动导向教学,并在教学改革中借鉴运用以下教学法。
1.可视化。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 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关键词卡片。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卡片是被经常使用教学工具。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把学习内容的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用加粗水笔写在卡片上,制成关键词卡片,学生在张贴版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找关健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有助于对所读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标注出关键词(称之为“文章处理”)时,教师在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教师把关键词卡片收集起来,可以在上课时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向大家描述卡片上关键词的内涵,这就是关键词复述。关键词复述可以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有逻辑的语言沟通能力;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来解释关键词,需要对关键词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同时可以利用卡片进行内容的复习。
3.观点站位。教师把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观点、方法等设计为有三个不同答案的选择题(例如是,否,不确定),让学生做出选择。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站到教室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组。然后教师到有问题的二个组去,听取他们选择此观点的理由。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训练学生用口语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4.旋转木马谈话。旋转木马谈话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一对一的语言沟通技能,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此方法由学生获得一段文字,自己研读,领会理解文字。在独立工作后,把学生分成2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围成一圈,2个组形成内外两圈,内外两圈的同学相对而坐(站)。任务是互相报告读过的内容,而不是对题目进行讨论。建议报告者放低音量,报告时间5分钟左右。首先外圈的学生向内圈的学生报告,内圈的学生倾听。然后外圈顺时针,内圈逆时针移动,各自移动一个座位。接下来内圈学生向外圈学生报告文章内容,外圈的学生倾听。
5.扩展小组。扩展小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此方法主要分为以下阶段:“独立工作”,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布置的任务或问题(例如:初入职场的人应具备哪些能力?),将答案记录下来;“两人合作”,比较两人的答案,并共同找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四人一组”,小组成员比较答案,选出认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八人一组”,在大组中比较答案,并选出共同认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最后将大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展板上。
作者简介:邓寒竹(1962年12月),女,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本科,讲师,从事公共管理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