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的资源配置效应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经验检验
2014-03-18闫斐
闫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出口的资源配置效应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经验检验
闫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Melitz(2003)通过引入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发现出口可以迫使行业内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继而通过行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文章选取1999-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为样本,在分别运用索洛余值法、随机边界分析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行业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贸易自由度与行业总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对于行业加总的生产率水平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的这一新的获得贸易利益的途径在中国的存在。最后,文章建议应该进一步消除各种阻碍自由贸易的壁垒,努力盈造行业内公平、有序的竞争氛围,继而获得由出口引致的通过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贸易利得。
异质性企业;行业总体生产率;出口贸易;贸易利得
一、引言
中国的出口额从1978年的约97.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超过20489亿美元,然而大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加剧国内资源配置扭曲的同时不仅制约了国内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也加剧了主要贸易伙伴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可能性和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因此,如何重新审视当下转型时期中国传统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总体资源配置以及福利增进中的作用都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贸易理论主要从国家或产业层面来解释贸易利得,Melitz(2003)提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了获得贸易利益的一条新途径,即通过出口贸易在行业内实现资源由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的资源的重新配置,继而使得行业总体的生产率水平得以提升。这一事实在西方国家已被大量研究所广泛证实,国内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生产率水平在贸易决策过程中影响的检验,对出口导致的行业内部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贸易利得的关注较少。文章尝试验证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现实的解释力,探究中国是否存在这一新的贸易利益来源。与既有研究不同,一方面,文章选取了中国行业层面的数据为样本来探讨出口与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着重考察中国是否存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所提出的新的获得贸易利得的途径;另一方面,文章分别运用索洛余值法、随机边界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三种方法对行业总体生产率进行测算,不仅得到排除了技术进步因素后的技术效率,而且考虑了行业内企业性质、区域分布、生产要素投入比等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生产率测算方法和不同估计方程的结果进行比较,继而得出一个可靠性更高的结论。
二、相关文献
行业的总体生产率水平是对企业层面生产率水平的一个加权平均值,其变动不仅有来自行业内部持续存在的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市场份额变化导致的变动,也包括由于新企业企业进入,旧的企业退出所导致的资源在行业内部重新配置带来的变动,Melitz (2003)首次从理论上说明了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形下,出口能够导致行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继而带来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得出了一种全新的获得贸易利得的途径。具体而言,通过将企业异质性引入对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的分析,Melitz(2003)强调由生产效率差异定义的企业异质性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对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影响,说明了只有那些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出口,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将仅供应国内市场或被淘汰。在此之前,国外已有许多发现企业的进入退出能够促进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经验研究,典型的如Dunne etl al (1989)通过对美国制造业数据的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每5年中约有1/3的企业进入或退出,新进入企业通常比行业内原有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劳动力需求增长(Dunne,Roberts and Samuelson,1989)。此外,Pavcnik (2002)在对1979-1986年间智利制造业企业数据分析后发现,19%的行业总体生产率增长率中约有2/3来自于行业内部资源由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行业的重新配置,出口部门25%的行业总体生产率增长可以被厂商间的进入、退出,市场份额的转移来解释。此后出现大量基于Melitz(2003)的经验研究,从两个方向对出口和生产率水平之间关系进行验证,一是验证生产率水平差异对于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二是验证出口与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之间关系的验证,这也是文章所主要关注的问题。
要考察出口与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生产率水平进行精确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生产率测算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指标。郑玉歆认为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由于对概念、假设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对于数据、统计等方面在处理方法上的差异,使得其测算值超出了产出增长中去除投入增长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概念,因此不同研究方法所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缺乏可比性(郑玉歆,1999)。
Melitz(2003)中所强调的行业总体生产率的变动可分解为四部分(既有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变动,也有企业、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之间所占市场份额的变动)。历史上对总体生产率变动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于企业未经加权的总体生产率变动的分析上,Baily, Hulten and Campbell(1992)首次给出了利用美国制造业数据将总体生产率变动分解为上述四部分的方法(BHC法),后续的Griliches and Regev(1995)(GR法)和Foster et al.(2001)(FHK法) 均是对BHC法的改进,然而这些对生产率变动的分解都是有偏的。Melitz and Polanec(2012)通过对Olley and Pakes(1996)提出的生产率分解方法(OP法)进行拓展,引入了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使得能够排除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对于行业总体生产率分布和市场份额再分配的贡献,而单纯测算新进入企业和被淘汰企业对行业总体生产率变化的影响。通过对斯洛文尼亚1995-2000年间制造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进行分解后,Melitz and Polanec(2012)发现存活下来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再分配对总体生产率水平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用其他方法通常会高估新进入企业对于总体生产率变动的贡献的同时,低估存活下来的既有企业市场份额的重新配置对于总体生产率变动的贡献。
国外的经验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本上都得出了贸易对于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存在促进作用的结论,但鲜有选取中国的数据样本进行的研究。
具体而言,Trefler(2004)通过对加拿大和美国之间自由贸易协定前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分析发现,加拿大的关税削减导致的国内市场份额从非出口企业向出口企业的转移,使得加拿大制造业生产率水平提升了4.3%。Bernard and Jensen(2004)发现1983-1992年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水平的增长中,约有一半可以被资源向出口企业的重新配置所解释。Bernard,Jensen and Schott(2006)发现美国贸易成本的降低,在显增提升非出口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概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这就意味着存在资源和市场份额向生产率水平更高的出口企业转移,并提升了行业平均的生产率水平。Bernard et al.(2007)发现当一国的要素充裕度、行业的要素密集度以及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方面存在差异时,降低贸易成本会在行业内、外以及国家内、外均产生资源的重新配置效应,这导致比较优势产业内部由于生产率水平高的企业的增加,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得以提升。
国内既有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选取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但大多从技术外溢效应、外部制度环境等其他角度就出口与经济增长、企业生产率水平之间关系进行了检验,而基于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对出口与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促进作用进行验证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包群等(2003)基于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出口部门对于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才是提高总体生产率继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张杰等在OP法计算的基础上运用PSM模型对中国制造业1999-2003年间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出口使得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及外部制度环境得到改善,继而对出口企业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张杰、李勇、刘志彪,2009)。王恬、王苍峰(2010)用世界银行1999-2002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数据,从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角度考察了进口关税减让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的进口关税减让政策总体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率,中小企业的生产率下降显著,而大企业的生产率却由于进口关税减让政策得到提升。基于Melitz (2003)提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余淼杰(2010)运用扩展的OP法选取1998-2002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就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贸易自由化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国内有些研究得出与Melitz(2003)相反的结论,如张礼卿和孙俊新(2010)通过选取2004-2007年中国超过40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运用扩展的OP法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高于非出口企业是在出口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而出口对于提升企业TFP的作用并不显著,并将原因归于中国加工贸易占出口的绝大多数以及中国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然而,余淼杰(2010)、张礼卿和孙俊新(2010)的估计结果中却同时存在低估和高估Melitz(2003)提出的单纯通过出口导致的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对生产率水平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考虑到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数据样本中较短的时间可能低估单纯通过出口导致的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对生产率水平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排除加工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由于技术外溢可能对生产率水平产生的促进作用,该结果又可能高估这种作用,且这两种影响的综合结果方向不明确。此外,李春顶(2009)通过选取1999-2006年间的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了出口和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得出结论认为出口贸易不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该研究未考虑行业特性的差异,直接选取了出口作为贸易开放度的替代变量,以及将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衡量企业总体技术效率的替代变量,未能排除掉TFP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因素,这与Melitz(2003)所强调的贸易能够内生出技术进步以外的由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总体技术效率水平提高的观点不一致,此外,由于未考虑其他影响行业生产率的因素和控制变量,从而使得结论的可信度降低。
三、理论回顾与模型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新企业不断进入和既有企业不断退出的持续动态调整过程的连续,然而一个行业每年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数目,以及直接反映劳动力、资本等资源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的数据在获得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可以确定的是,贸易开放度越高,出口也越多。根据Melitz(2003)的理论,开放条件下只有那些效率最高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并从事出口,与此同时一国可以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形下,单纯通过出口迫使行业内一些效率最低的企业退出,使得资本、劳动力等资源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继而能够实现由资源在行业内重新配置导致的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提升这一新的途径获得贸易利得。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形下,这种由出口导致的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可以看做是行业内部资源重新配置的直接结果,因此本文选取行业数据通过检验贸易开放度和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来对这一贸易利得的新途径进行验证的方法也就比较自然和直接。由于生产效率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观测的指标,替代变量中最直观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企业的规模,Melitz(2003)中对企业异质性的定义也是从规模的角度进行的。
对企业生产率水平进行精确测算的方法有很多,Farrell(1957)在Debreu(1951)and Koopmans(1951)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两种投入的二维空间上表示的投入导向的效率测算方式,认为企业效率由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共同反映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率。当前一般都是通过一组已知的投入产出样本数据,构建出一个理论上的最优生产边界,然后根据实际的投入产出与这个最优生产边界的比较来估算样本数据中企业的效率。根据在计算边界生产函数中是否需要设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并对其参数进行估计,可以分为参数法(如索洛余值法和近年应用比较广泛的随机边界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和非参数法(如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与参数法相比,非参数法的优点主要在于可以很好地处理参数法较难处理的多投入-多产出情形下的样本数据,且因其无需给出边界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这样既避免了在函数设定上可能的错误所导致的计算偏差,又避免了对随机误差项分布的选择问题,不仅可以估计企业的技术效率,而且可以估计企业的综合效率、配置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从而可以对企业整体运营状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与非参数法相比,参数法由于考虑了随机误差因素,这样与现实世界中各种随机因素可能造成企业偏离生产和技术最优状态的实际更加接近,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偶然性的会计、统计误差对于所有样本整体效率的评估的系统性偏差。
因此,可以说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各有利弊,且两种测算效率的方法优势互补。故文章分别选取参数法中的索洛余值法、随机边界分析法和非参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行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考察,从而可以增强效率测算的稳健性。
索洛余值法:索洛(1957)用索洛余项来反映产出增长中除去资本、劳动投入增长所贡献的部分,即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索洛模型假设生产中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之间可替换,投入和产出之间关系符合稻田条件,规模报酬不变。典型的生产函数如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中Yt为产出,Kt为所用资本量,Lt为劳动,At被称作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对生产函数进行回归,有:
由索洛余项表示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数值为:
其中,i=1,2,3,…,35;t=1999,2000,…,2007。
随机边界分析法:基于最早由Aigner et al(1977)与Meeusen and Van den Broeck(1977)分别独立提出的用于处理截面生产函数的随机边界模型,Battese& Coelli(1992)提出了既包含服从截断正态分布的企业效应又包含时变效应的可用于处理面板数据的随机边界模型。文章根据Battese&Coelli(1992)的原理,对中国1999-2007年间35个行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其中,εit=vit-uit,i=1,2,…,35;T=1,2,…,9,εit是一个复合误差项,由代表随机误差项的vit和代表不同行业技术无效率的部分uit组成。vit独立同分布,且服从正态分布N(0,σ),vit≥0,独立同分布且服从截断正态分布N+(0,σ)。文章采用的数据为面板数据,所以考虑技术效率存在时变效应,则有uit=uiexp (-η(t-T))。TEit=e-uit为第i个行业第t年的技术效率值。当uit=0时,即不存在技术无效率,有TEit=1,表明第i个行业在第t年的产出处于生产技术前沿上;当uit>0时,存在0<TEit<1,表明此时存在技术无效率,该行业的产出水平位于生产技术前沿之下。为待估计参数,且0<γ<1。当γ=0在一定置信水平下为统计显著时,表明σ=0显著,即样本数据中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技术效率差异,此时用普通OLS即可估计生产函数,而无需使用随机边界模型。γ的估计值若显著接近于1,则说明样本数据估计方程中组合误差项的较大部分可以由行业的技术无效率来解释,即不同行业间存在着明显的技术效率差异,用随机边界模型进行分析是合适的。LR值服从混合卡方分布,若LR值显著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存在明显的技术无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运用非参数数学规划方法通过对观测数据构建的边界来计算观测点相对于这个边界的相对效率值的一种效率测算方法。对于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类似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线性规划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测算生产率的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Technical Change)和技术效率变化(Technical EfficiencyChange)。Fare et al(1994)给出了产出导向的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的表示方法:
这表示了生产点(xt+1,yt+1)相对于(xt,yt)的生产率。当m0(yt+1,xt+1,yt,xt)>1时,说明从第t期到第t+1期存在着正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是基于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两个产出的几何平均值。其中,一个指数用第t期的技术,另一个指数用的是第t+1期的技术。这样算得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为技术效率(规模报酬不变情形下的效率变化率)和技术进步(技术变化率)二者的积。因为文章主要考察的是剔除了技术进步因素后单纯的行业效率变化,所以选取其中的技术效率(规模报酬不变情形下的效率变化率)运用到最后考察效率与贸易开放度关系的估计方程中进行计算。
文章选取中国35个行业1999-2007年间面板数据为样本,在分别运用索洛余值法、SFA(随机边界法)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效率测算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将反映行业内企业所有制性质的差异、行业内企业区域分布的差异、行业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变量和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引入估计方程,考察贸易开放度对于行业总体生产率的影响。具体采用以下(a)~(d)四个估计方程:
其中,i=1,2,3,…,35;δ=2000,…,2007。
使用面板数据可以尽量降低由于不可观测的个体差异或异质性造成的遗漏变量问题的影响,也可以提供更多所观测个体的动态行为的信息,并且由于其样本容量更大继而可以提高估计的精确度。由于时期T=9较短,所以可以基本不考虑面板自相关的问题。方程(a)~(c)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选取了对数值,方程(d)中因为贸易开放度的变化率含负值,故所有变量取原值。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方程(a)首先选取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作为行业生产率水平的替代变量。一方面,Melitz(2003)中用企业规模表示企业效率水平,规模越大的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越低,继而效率水平也越高。另一方面,企业的规模是一个较之于生产率水平更加直观、更易于测量的一个变量。
本文选用行业总产出与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之比scaleit=yit/mit来表示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的大小,yit表示第i个行业第t年的产出,mit表示第i个行业第t年的行业内企业总数目。方程(b)运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it作为行业生产率水平,由于索洛余值中既包括单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也包含技术进步的贡献,这与Melitz(2003)中所提出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由贸易导致的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内生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不同,故由全要素生产率表示的生产率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不是文章考察的重点,估计结果仅作参考。方程(c)选取由随机边界分析法(SFA)计算得到的技术效率值te作为行业生产率水平。方程(d)选取由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的不变规模收益情形下的技术效率变化率effch来表示行业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因其不是技术效率本身,而是技术效率相对于上一年的变化率,故衡量贸易开放度的指标也选取贸易开放度相对于上一年的变化率。方程(c)和方程(d)中计算得到的技术效率是排除了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的技术效率值和技术效率变化值,这与包含了技术进步因素的索罗余值表示的全要素生产率相比,可以更精确地验证Melitz(2003)所提出的由出口内生的而非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途径存在与否,可信度也更高。
解释变量的选取。选取由各行业当年的出口额与行业当年的销售额之比来表示各行业的贸易开放度,即tradeopit=exit/salesit。考虑到中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企业所有制、发展历史和经营管理模式上的相似性,文章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归为一类,具体有rstatecoll=(国有企业数目+集体企业数目)/行业内企业总数目。私营企业数目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目的比率rprivate表示,rprivate=私营企业数目/行业内企业总数目。
中国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总体上存在着东部地区企业生产率水平较中、西部地区高的现象,文章引入行业内东部地区企业数目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目的比率,用reast表示,即有reast=东部地区企业数目/行业内企业总数目;由行业内当年的资本使用量与劳动使用量二者之比表示资本劳动比rkl=k/l。考虑到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能对于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影响,选取wto为控制变量进入估计方程,wto变量在1999-2001年间取值为0,2002-2007年间取值为1。此外,文章选取stata2002为控制变量进入估计方程,以考虑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开始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在统计方法上对技术效率可能造成的测量误差的影响,变量stata2002 1999-2003年间取值为0,2004-2007年间取值为1。
四、数据与估计结果
文章选取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工业行业年度数据库中查得的35个二位码行业1999-2007年间各行业经营状况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行业代码及名称如表1所示。
表1 二位码行业及其名称
选取各行业年度工业增加值作为各行业该年的产出量yit,用由历史成本法获得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各行业的年度资本投入量kit,劳动力投入lit指标用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替代,各行业各年的出口量exit用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来代,各行业各年的销售额由工业销售产值salesit来替代,产出量、出口量、销售额分别以1991年为基期的定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进行了平减。运用索洛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数值详见附表1和附表2(由于篇幅限制附表1-12如有需要请与本作者联系)。
文章选取对中国1999-2007年间35个行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3)~(5)利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β1和 β2的估计值分别在 1%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这意味着资本投入对于行业总产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投入量对行业总产出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γ的估计值为0.950827,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了在影响行业效率的组合误差项中,有约95.08%的部分可以用技术效率进行解释,LR统计值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所选样本数据中行业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技术无效率,用随机边界模型进行估计是合适的。运用随机边界法原理,由Frontier Version 4.1软件计算得到的样本数据中35个行业从1999-2007年间的技术效率值见附表3和附表4。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原理,由 DEAP Version 2.1软件计算的样本数据中 35个行业2000-2007年间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及其构成详见附表5~附表12。
表2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图1 生产率水平与贸易开放度关系
表3 生产率及各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
如图1所示,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对数值与贸易开放度对数值大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技术效率对数值、TFP对数值分别与贸易开放度对数值之间大致存在正相关关系,技术效率增长率与贸易开放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由随机边界分析法、SFA和DEA所测算得到的生产效率值以及模型(a)~(d)所涉及的主要变量描述统计值如表3所示,方程(a)~(d)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方程(a)和方程(c)总体拟合优度分别为 0.41、0.19,F统计值分别为121.14和343.28,所估计参数总体上显著不为0。方程(a)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程中个体效应和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估计值分别为0.97和0.15,由检验个体效应的F统计量和检验随机效应的chi2(1)可知,个体效应和随机效应均很显著,混合OLS估计结果不一致,但Hausman检验的chi2(5)值为25.33,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不能得到满足,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方程(c)同理,也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方程(a)~(d)中贸易开放度的估计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可知,贸易开放度与由SFA测算的技术效率对数值之间,贸易开放度变化率与由DEA测算的技术效率增长率之间呈弱的正相关关系,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与贸易开放度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尽管估计系数并不显著。可见,Melitz (200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所阐述的贸易自由度促进行业内资源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继而提升行业总体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在中国并不明显,甚至存在着贸易自由度与行业内总体生产率之间的弱的负相关关系。
表4 计量回归及相关检验结果
方程(a)、(b)、(c)中均显示出了国有及集体企业数目在行业内占比与行业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国有及集体企业数目在行业中的占比每增加1%,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就降低0.10%,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0.04%,行业总体技术效率降低0.10%,行业内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数目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目的比率越高,行业加总的生产率水平越低,方程(a)和(c)中这种负相关关系相当显著。方程(a)、(c)中显示出了私营企业数目在行业内占比与行业总体生产效率之间相当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私营企业占比对数值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9和0.08,且p值均小于0.001,表明这种弱的正相关关系相当显著。这与通常认为的国有及集体企业多为垄断性或受政府过度保护的企业,缺乏主动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激励,行业总体效率水平的提升更多源自私营企业的贡献的观点一致。
方程(a)~(d)均显示出了行业内东部地带企业数目占比与行业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带企业数目在行业中的占比每增加1%,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就增加0.14%,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09%,行业总体技术效率就增加0.22%,行业技术效率增长率增加0.39%,东部地带企业数目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目的比率越高,行业加总的生产率水平越高。这说明总体上东部地区的企业生产效率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且东部地区的企业在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中也具有较大的贡献。
方程(a)说明行业的资本劳动比对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存在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行业资本劳动比提高1%,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就提高0.75%,与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内部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平均产值也较高的现实相吻合。最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2002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对于行业总体技术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但影响方向不确定。一方面,这可能与文章所选取的数据样本为行业层面的数据有关,即入世后不同行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在方向和程度上的不确定是行业本质差异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中国各地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市场开放程度依然不够高,企业出于外部竞争的压力提升自身研发、生产技术和总体管理水平及国内、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激励和能力都还比较有限。
五、结论与政策涵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行业贸易开放度对行业总体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出口的增加并未带来行业总体效率水平的显著提升,出口引致的行业内资源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相当有限。这可能与中国当前依然处于全球生产制造业链条的低端,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低效率、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出口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挥而非高的生产率水平,长期扭曲的出口鼓励政策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垄断导致的国内市场竞争不充分等因素有关。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度,尽可能降低和减少各类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减少对于低效率、低产品附加值出口企业的补贴。其次,我们应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氛围,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保护和支持政策,强化国有企业提升效率的内在激励,为私营企业在投融资、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研发等方面给予同国有及集体企业同等待遇等,并最终获得出口驱动的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
[1]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J].上海经济研究,2003(3).
[2]李春顶.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 [J].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3]王恬,王苍峰.贸易政策变动对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J].世界经济文汇,2010(3).
[4]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 [J].经济研究,2010(12).
[5]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管理世界,2009(12).
[6]张礼卿,孙俊新.出口是否促进了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7]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 [J].经济研究,1999(5).
[8]Bernard,AndrewB.and J.Bradford Jensen.Expor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U.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4,20 (3):343-57.
[9]Bernard,A.B.,S.J.Redding and P.K.Schott.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7,74(1):31-66.
[10]Foster,L.,Haltiwanger,J.C.and Krizan,C.J..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Lessons from Microeconomic Evidence.in New Developments in Productivity Analysis [J].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11]Melitz,Marc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and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J].Econometrica, 2003,71(6):1695-725.
[12]Melitz,Marc and Saso Polanec.Dynamic Olley-Pakes Productivity Decomposition with Entry and Exit[J].Working paper,2012. http://scholar.harvard.edu/files/melitz/files/dopdv7.pdf
[13]Pavcnik,N.Trade Liberalization,Exit 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Evidence from Chilean Plant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69:245-276.
(责任编辑:GHY)
The Intra-industry Resource Reallocation Effect of Export——An Empirical Stury based o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YAN Fei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With the assump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 with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Melitz(2003)proposed a new channel of trade gains namely the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can be improved considerably through inter-firm reallocation driven by export from the less productive firms to the more productive ones.Based on the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calculated by Solow Residuals Analysis,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this paper aims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e productivity and trade openness with panel data selected at the industry level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between 1999 and 2007.It is found that China's export is slightly irrelevant with the aggregate productivity increase and no obvious evidence in China substantiates the existence of the new channel of trade gains proposed by Melitz(2003).This paper,therefore,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ndogenously driven by export instead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es,the authority should strive for gradually eliminating current various unreasonable trade barriers,continuously facilitating the marketing system and cultivating an ambience for fair competition.
Heterogeneous firms;Aggregate productivity;Export trade; Trade gains
F752.62
A
1004-292X(2014)04-0072-08
2013-12-10
闫 斐(1982-),男,陕西延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