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改革

2014-03-18蒋建华

卫生软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学建构主义

蒋建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对该专业的学生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参与了该门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指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它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指学习过程中的沟通,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即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1]。

这种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2]。

2 《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主要涉及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由于学生对卫生管理工作不了解,缺乏相关经验,上课的时候感觉很空泛,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到位。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能够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比较少,很多学生觉得这门课没有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2 教师知识有待更新

《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的是卫生领域的管理,属于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很多内容既涉及医学领域又涉及管理学领域,要求授课教师医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知识都要具备,而且最好具有卫生领域的管理经验。卫生管理领域知识更新很快,但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才开始建立,这几年不断颁布新的政策和热点问题,对于这些内容常常在教材中没有出现或者内容不全面。教师只有不断吸收更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提高教学质量。

2.3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

《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教师,有些毕业于医学专业,有些毕业于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很少有毕业于师范专业的,在教学方面缺乏系统训练。加上高校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方面重科研轻教学,很多教师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兴趣不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往往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对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够。《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人文学科,很多学校对它的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验课程内容偏少。因此这门课虽然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不高。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思路

3.1 通过培训和改革考核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针对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的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专门对教师进行培训,改变教师观念,让教师认识到虽然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是教书育人仍然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专门培训,让教师明白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通过教学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而且,完善教师的考核指标,每个学期都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分和同行评教,这些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跟教师收入、评优、晋升直接挂钩,让教师重视教学工作,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上。

3.2 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统教学的“演员”变成了现在的“导演”,学生则由传统教学中的“观众”变成了现在的“演员”[3]。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还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学院对教师进行建构主义理论的培训,并针对卫生管理领域涉及知识范围广、实操性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要求教师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跟踪改革动态和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借调、挂职锻炼、考察等方式深入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学院规定从2013年起,每个教师每年至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到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调研,学院负责为之联系相关单位。每位教师调研回来后,必须撰写调研心得与学院教师分享。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了教师素质,为提升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设计合适的情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1 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理论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生动性不足,而且学生没有接触过卫生管理,没有相关的亲身体验,往往兴趣不高。通过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讲解、总结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经过学生的预习和思考,学生往往已经了解了相关知识,在讨论和互动过程中,在听取教师的讲解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意见时,学生也会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达到学习的良好效果。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次讲课之前一个星期将思考题告诉学生,如讲授《卫生服务社会营销管理》的时候,就设计一个题目: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母乳喂养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为了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提升母乳喂养率,政府给了2万元的经费,要在学生中成立一个5人的宣传小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宣传活动。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组长,请设计宣传方案并结合课程内容思考,这种观念的营销和企业产品的营销有何相同点?有何区别?学生先带着问题,预习相关内容,搜寻资料,得出自己的答案。在上课时,先对这个题目进行讨论,再由同学们回答,并将答案写到黑板上,以此为引子,进入课程内容,讲解相关理论,然后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一起分析预习题目的答案,进行总结点评。根据每个小组的发言质量和发言次数对小组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实践中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有利。

3.3.2 多用案例教学和研讨会

建构主义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演员”,教师变成“导演”,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3]。这要求多用案例教学、研讨会等教学方法。卫生事业管理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比较多,教师通过追踪热点问题、查阅文献、深入卫生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调研等方式,编写案例,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讨论和分析, 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讲授《药品监督管理》的时候,就从中央电视台网站焦点访谈栏目中下载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假药相关视频作为案例,并提出药品监督的相关思考题,要学生自己思考答案,然后再统一进行讨论。除了多用案例教学外,还根据教学计划,结合热点问题,提出若干个主题,进行研讨式教学。如针对我国近几年出现的多起杀医生伤医生事件,以及频繁出现的医闹事件,提出问题:这些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消费者、公安及法律部门在这个事情上到底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防止这些事情再次发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都是先提出思考题或者研讨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内部讨论等方式形成自己的汇报材料,做成PPT,派代表到课堂上向大家汇报, 教师和其他同学针对其汇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点评。根据每个小组的汇报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表现对小组评分,评分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案例教学和研讨会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3.4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实验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理论的运用,它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卫生事业管理实验手册》。手册中首先提供学生完成实验的基本材料,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作业,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并进行点评。例如,可通过提供某县的医疗卫生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资料,要求学生做一个该县的卫生规划;通过提供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要求学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然后做一个培训计划等。也通过组织学生到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参观见习,或者请相关卫生部门的主管给学生讲课、开讲座等方式,加强学生跟社会的接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卫生事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3.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5%~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75%。学生的平时考核往往缺乏明确的指标,很多时候是教师凭印象打分,让学生无所适从。期末考试主要是做试卷,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看书来应付。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考前突击看书,考后很快忘记,学习效果不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案例讨论、研讨会、实验教学的时候,大都采取学生小组参与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 PPT、实验报告、学生在展示PPT过程中的表现,小组成员发言的情况等记录分数,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同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引导学生平时积极学习,也减低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

3.6 总结

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迟到、早退、逃课现象明显减少,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显著提高,很多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必须互相协调和配合,这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案例讨论和研讨会的很多题目,都成为学生做毕业论文的主题,使他们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为顺利。有些同学则带着问题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5.

[2]陈 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3-64.

[3]李志义.推进十个转变实现大学教学改革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25-28.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管理学建构主义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思考
浅谈管理学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