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2014-03-18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评价

朱 辰

(伊宁卫生学校,新疆 伊宁 835000)

由于社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专学校的生源不再是昔日的百里挑一,这种变化给中专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语文作为中专生的文化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和重大影响力。基于各种原因,中专语文整体上教改力度不大,不少中专语文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依然是“传统大于革新”。为提高中专生语文素质,改变中专语文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我们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改革尝试。现对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原则进行讨论。

1 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一词有了重新定义,把不会主动学习的人定义为新世纪的“文盲”。因此,要想生存首先要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而不是学习静止的知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中格式化了的知识和大量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却无法真正领悟。时间久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加重他们的负担,使其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性、个性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专生产生厌学情绪,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扭转当前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方法。它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材料信息,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探究学习及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是一种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语文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语文课堂情境包括课堂场景和学习氛围。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创设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场景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笔者发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状态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与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关键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最后一片叶子》这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作家欧·亨利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家的巧妙构思及小说主人公贝尔门的性格特征,在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之后,布置作业:设想并补充描写雨雪之夜贝尔门画生命之叶的情境。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他们积极思考,即兴发言。当建议学生把作家设计的空白艺术结局与自己设想的结局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哪一种更有意义时,学生不约而同地赞同作家的这个结局,一致认为小说的结局更具深刻的教育意义,进而领悟到作家的独具匠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激发其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能高于或低于学生的认知领域,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过低容易流于肤浅,冲淡学生的探究欲,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领域,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们看到,经过学生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功和喜悦会化作一股强烈的学习热情,激励其不断探究。

(2)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或体验性活动。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除了采用记忆、背诵、练习等方法之外,还可通过实践活动和体验性活动来获得,尤其是那些隐含在书本知识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现行课堂教学中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学生只能接触到经过加工整理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历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在探究式学习中,要加强中专生对各项语文技能的学习以及对一些抽象、复杂的人物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就需要语文教师开动脑筋,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专业和就业形势,设计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领悟,在反思中重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进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最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如每一次上课前都有一个“前奏”,即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把“说、听、评”作为学生语文技能学习的重点。轮到的学生到讲台上讲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他学生充当评委,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定,最后,由教师确定演说者的成绩,并作为日常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刚开始,有的学生因第一次上讲台而紧张得讲不下去,中途退场;有的学生因内容准备得过于简单,草草结束;还有的学生态度不严肃,效果不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的演讲较为成功。成绩出来之后,不合格的以及想再次尝试的学生还有演讲机会。通过这种训练,使一些向来怕“说”的学生有了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机会,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表意见。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的,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探究式学习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除了努力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注重学生在探究的每一阶段所获得的体验或经验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评”就要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倾听者”。通过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的表现、观点、发言、兴奋与疑惑,教师才能更好地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中专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探究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表现。增强评价的民主性,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于评价对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表现出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信,发挥学生潜能的作用。一旦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确立,他们的学习潜力是难以估量的。

3 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原则

综上所述,在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宰一切的知识权威,而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学是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3.1 准确定位原则

一般情况下,中专学校都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语文课,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强化“语文是各科之母”的成训,让学生懂得,学好语文不仅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而且使我们拥有学好专业课和其他一切课程的工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探究式教学时,必须从中专生语文起点较低,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定位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尤其应该重视如何让学生获得只能意会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产生成功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去体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有些目标是明确给出的,如知识目标、经历目标等;有些目标并不是明确给出的,如能力目标,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需要教师去开发。开发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符合语文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中专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符合中专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除了研究教材,还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不仅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开发后,需要区分目标,分出哪些是可以通过讲授性教学解决的,哪些是要通过体验性教学解决的,哪些需要进行探究性活动。教师对教学目标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并总结自己的经验,以便与学生交流沟通。

3.2 合理设计原则

在探究式学习中,实践和体验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环,活动设计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探究式学习的效果。设计实践和体验活动时,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人人动脑、动口、动手。(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提问,自己解答,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少一些讲解、分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3 灵活实施原则

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抓好实践和体验活动。探究式学习活动要灵活开展,张弛有度,充分体现“四性”,即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合作性。

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探究性: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知识的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只需设计并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真实情境(包括物质和心理情境),而这也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备前提。创造性: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认识同一事物,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合作性: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合作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否找到正确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是否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创新性。

3.4 课内外结合原则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又符合大语文观的理念,是改革封闭、僵化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措施。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和能力时,仅靠课内学习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为现实生活服务。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具体讲就是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有计划地组织办报、演课本剧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更好地促进课内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开展。■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评价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