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2014-03-18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实训院校

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613)

1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态势及对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的要求

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1],其核心任务是完成医学影像诊疗技术工作[2]。步入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与高新科技的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也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其内涵亦不断扩大。由传统的放射技术发展为以数字化、智能化和远程医学为主的网络影像学;由单一的X线检查手段扩展为包含DSA、CR、DR、CT、MRI、超声及核医学等多种影像技术的“大影像”范畴;由单纯诊断发展为诊断与治疗并重;由宏观发展为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由关注解剖形态发展为形态与功能兼顾;由独立向融合、单一向交叉转变,并逐渐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功能的改进、新技术的开发和精确度的提高,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对比剂的研发应用等,促使医学影像诊疗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成为知识密集型学科和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实用的综合型专门人才,不仅具有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还需要掌握物理、计算机、英语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并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才能较充分地发挥这类高新设备的功能,更好地为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服务。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行业岗位需求的高级影像技术人才,是当前医学影像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现状

我国从1985年[3]开始在高校培养放射技术人才,2004年教育部批准在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我国医学影像类专业设置情况为:中专、高职高专类院校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院校设医学影像学专业,以诊断方向为主;研究生层次设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诊断方向。可见高职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培养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主流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影像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高级人才较少,缺口较大,临床影像技术环节相对薄弱,很多后处理技术需借助诊断医生,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为使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招收全日制高中理科毕业生,学制3年,以及全日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目前全国开设三年制专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有100余家。近10年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基本上改变了80年代以前以师带徒、低文化层次的培养模式,影像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较大改观。

我们经过对全国41家高职高专院校及95所医院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1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契合度不高

2.1.1 人才培养与就业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一线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面向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影像诊查与治疗技术岗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考取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和执业技师证。现实情况是,对于大量基层医院,影像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对学历要求不高,但其需要的是兼顾诊断与技术的“医技”复合型[4]人才,而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证,无诊断资质,故而这些医院不愿聘任高职学生;大型综合医院虽然设立了影像技师岗位,但对引入人才的学历要求较高,至少在本科以上,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很难受聘或待遇较低不愿受聘。另外,对于超声检查,诊断和技术必须同时进行,医技无法分家,因此,现阶段高职教育尚不能单纯培养超声诊查技术方向的学生。国内目前可以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院校还相当少,使得该专业高职学生的后续学历教育受到制约。诸多情况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1.2 教学设置与人才需求 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仍属于“三改一升”[5]办学模式,高职教育意识不足。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或有明显的中专体系烙印,或是本科体系的压缩。而高职教育应有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具有高职特色的独立课程体系,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酵馒头”,其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影像技术人才。然而,目前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教学内容陈旧、不科学,广度和深度不够;实践实训不足,实践学时比例不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这些均与影像技术人才实际需求及临床实践相脱节。

2.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调查发现,目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践行“2+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第3年进行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延续“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临床顶岗实习”分段式模式,将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并且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体系对该专业教育教学进行规范管理,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指导,差异较大。此外也无通用的正规教材。因此,很难科学评价各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人才培养是否真正达到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的目标。

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即为就业教育,教育的重点应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6]。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对各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初步保养与维修维护等实践技能,专业特点决定其实践教学必须依赖于现代化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教学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1)实训教材短缺且不规范,考评体系不科学、不完善。(2)教师队伍实践水平不高,师生比不足,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3)校内实训基地设备不足,效率不高,且缺乏典型的病例及结合临床实际的实训教学环境,实训项目的开出率和满意度均较低。由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所需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购置费和运营成本都相当高,对教学单位来说,设备利用率较低,只用于演示教学,考虑到办学成本,对经费投入多数学校持谨慎态度,这就决定了在校内建立模拟医院影像中心的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是不现实的。(4)校外实训基地及附属医院的工作重心不是教学,因此承担实践教学的能力有限,无法提供相应数量的经典病例和规范性影像技能操作训练机会,实训教学大部分时间为见习,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动手操作训练。目前,4.5%的高职院校既无校内实训基地,又无附属医院,实训效果尤不理想。(5)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单一,网络教学资源少。目前应用成熟的PACS教学系统主要用以满足医学影像诊断方向学生实训教学的需要,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侧重于技术操作,该系统并不适用。目前尚无较成熟的、适用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网络教学系统。

以上状况使得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技能训练受到很大限制,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仅依赖于第3学年的顶岗实习。而实习医院的级别和实力又对实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县级以下的基层医院,教学条件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及技能训练。

2.4 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阶段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的主要来源渠道是:医学类院校影像相关专业毕业生,医学相关类专业的转行教师,中专类学校升格的教师,以及从各级医院聘任的临床兼职教师。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未经过教师资质培训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限,与临床实际工作和新技术接轨不足,对专业理解不够,教学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转行和中专升格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科研等方面会带有中专或其他专业教育的影子,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学需要;临床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且大多数教师的理论功底及教学技巧有待提高,授课内容和方法与高职学生的接受意愿及能力不相适应,教学效果不理想。调研发现,校内专职教师普遍存在临床实践机会较少,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知识面狭窄、陈旧,知识结构与日新月异的医学影像新技术不协调,教师结构层次不合理、教学科研水平低等问题,与高职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尚有较大差距。因临床待遇和工作成就感较高,缺口较大,绝大多数影像专业人才不愿从事纯粹的教学工作,致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与高职教育规律不符。

3 改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须顺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基于工作过程展开教学”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创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质量管理和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较强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影像技术人才。而现存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办学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 依托行业,强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

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首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召开研讨会,明确社会和行业需要什么样的影像技术人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在目标岗位上做什么、怎样做,就业形势和前景如何。

其次以“能力为本位”,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进行课程整合,重视实践教学,合理衔接基础、专业课程职能,结合目标职业方向,寻求“大影像、小专科”的课程组合模式,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共同论证“岗位课程”目标任务,淡化学科界限,以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主线,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和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真正践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高职教育理念。

开发和制定符合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包括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标准(理论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实训指导书)、督导机制、考核评价标准等,实施“专兼双考”“教考分离”考评机制。对这些标准在学校之间、同行之间沟通研讨论证,力求科学、规范、统一。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在新的培养、教学模式基础上组织教材内容,以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置及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教学名师与医院一线专家合作编写通用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使教材内容与临床发展同步,与执业资格考试衔接,使教材既是在校学习的课本,又是临床岗位实践指南和工作手册。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杜绝“灌输式”理论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技能。

呼吁国家卫生、教育、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寻求政策支持,保障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畅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契合。

3.2 完善实践实训教学条件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

3.2.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借鉴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等院校的成熟模式,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争取企业设备捐助,校企共建实训室;通过开发投资渠道、争取政府专项资金、加大办学投资力度、引入二手设备等方式充实实训教学设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医院实景相似的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仿真模拟实践教学。

3.2.2 开辟高效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多途径开辟有实力的校外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探索最优的合作方式,实现院校共建、资源共享、深度合作、互惠互利,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开发实训教学的最佳方案,提高实训教学效率。使医院成为高职院校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昂贵的影像设备既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发挥能效,又可随时为教学服务。

3.2.3 利用和开发网络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鉴现有网络教学的成功经验,开发适合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网络软件和教学平台,实现网络实践教学。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医学相关类专业教学改革中具有广泛开发空间和应用前景的实践教学手段。

3.3 建设“双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职”指专任教师即在学校任职又在医院兼职,兼职教师即在医院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职业资格或能力,兼职教师既是实习带教教师又是学校实训教师。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医教、医研结合,优势互补,院校共建实训室。通过各种途径把教师“送”进医院,让专职教师接触并从事临床工作,使其在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了解临床影像技术的发展态势及岗位人才需求,更好地理解专业和组织教学;把医生、技师“请”进来,既可提高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又可带来临床相关信息,从而保持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实现院校合一,建立专兼结合的“双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师应认请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顺应时代发展和岗位需求,深入理解高职教育理念,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走在时代的前沿。

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培养教学名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以专业建设为基点,为建设满足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需求的高水平“双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践。

我国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发展时间十分短暂,存在的问题较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通过政府、行业、教学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培养模式,实现培养高质量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实训院校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