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化性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与呼吸道感染关系分析
2014-03-18李卫中谢永宏陕西中医学院西安712046
李卫中 谢永宏 (陕西中医学院,西安 712046)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分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两类,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由病毒引发,该种类型呼吸道感染预后良好,一般4~7 d 即可痊愈;而下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支原体、细菌引发,患者症状多表现为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症状,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者甚至因未及时治疗而出现其他严重后果[1]。不论上呼吸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均伴有较为明显的细胞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及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0)异常情况[2]。为探究细胞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及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0)与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笔者现选取我院2012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40 例及体检健康对象30 例进行如下检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8 月至2013年8 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者40 例及体检健康对象30 例。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见2011 年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治指南;患者主诉咳嗽、咯痰、咽痛、发热等症状,经过医师临床体格检查、听诊、血生化检查发现白细胞升高或降低、胸部X 片检查发现肺部感染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呼吸道感染合并肺癌患者、排除伴有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其他系统和部位感染导致炎性因子升高的疾病等。本次研究共纳入70 例研究对象,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30 例)。观察组患者: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8~74 岁,平均年龄(59.4±14.7)岁,病程2~7 d,平均(3.3±2.2)d。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1~72 岁,平均年龄(57.4±13.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本次研究开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项目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1.2 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口服4 g 阿莫西林(四川援健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3908),1 次/d,持续7 d;同时给予患者口服0.2 g 可乐必妥[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91],1 次/d,持续7 d;口服25 mg 苯海拉明(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436),1 次/d,持续7 d。
1.3 测定方法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 离心机下离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保存于-30℃的冰箱中待用。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0)检测操作如下:选用美国Genzyme 公司提供的IL-6、IL-17 及IL-10 ELISA 试剂盒,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一氧化氮(NO)检测操作如下:采用镉还原层析柱及比色法进行,并通过测定血浆NO 稳定代谢产物亚硝酸/硝酸根离子来检测患者一氧化氮水平。细胞因子(TNF-α)检测操作如下:选用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人TNF-α ELISA 检测试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操作,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观察指标 测定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时的细胞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及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0)水平及对照组的上述指标的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收集数据录入Excel2003,在SPSS10.0 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时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0.849,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好转直至出院,可以发现TNF-α、NO、IL-6、IL-17、IL-10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观察组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时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分别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时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对应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病毒、衣原体、病菌侵入人体后,如患者此时伴有淋雨、受寒、劳累等低抵抗力状态,此时患者极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控制病毒、衣原体、病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快速建立炎症性应答,尽管如此,患者还将因剧烈的炎症应答而出现其他相关后遗症[3]。因此,临床需对病毒、衣原体、病菌感染诱导的炎性应答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为临床呼吸道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表1 两组患者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情况(±s)Tab.1 TNF-α,NO,IL-6,IL-17,IL-10 levels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s)
表1 两组患者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情况(±s)Tab.1 TNF-α,NO,IL-6,IL-17,IL-10 levels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s)
Note:Compared with the time on admission,1)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2)P<0.05.
临床研究认为,趋化性细胞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是引发和维持抗炎反应的关键性因子。TNF-α、IL-6、IL-17 及IL-10 等传统炎症因子可通过引导人体细胞表达趋化性因子及黏附因子,并最终导致白细胞聚集于炎症区域[4]。其中IL-17 是一种新型的炎性细胞因子,其可激活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及转录因子NF-κB,最终介导组织炎症反应。IL-17 还可与IL-1 以及TNF-α 等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5]。此外,IL-17 还可介导IL-1 及TNF-α 的生成,该细胞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在其他感染性疾病中也具有较强的表达。IL-6 是多功能细胞因子的一种,其是人体重要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剂。有学者在大鼠肺炎研究中发现,IL-6 缺陷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而中性粒细胞在免疫调节及病毒、病菌、衣原体感染抵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IL-10 是一种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活性的炎症细胞因子,如抑制TNF-α、IL-6、GM-CSF、IFN-γ 等[7]。而TNF-α 是一种具有较强抗感染、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的趋化性细胞因子,TNF-α 对IL-10 的合成及分泌存在极大影响,其可增强IL-10 mRNA 的表达,而IL-10可抑制TNF-α 的合成,两种物质互为反馈,这也是临床抑制过度炎症的重要理论基础[8]。一氧化氮合酶(NOS)是同工酶的一种,该物质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以及神经吞噬细胞中,NOS 具有较强的抗菌效用。有学者在大鼠肺炎研究中发现IL-17 对大鼠肺上皮细胞中的iNOS 具有明显调节作用,该学者还发现IFN-γ 抑制衣原体感染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其介导的NOS 来实现的[9]。此外,学者们还发现巨噬细胞中的NOS 可通过抑制细胞内IL-12的合成,并有选择地介导Th1 细胞的活性,下调Th1的应答[10]。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时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好转直至出院,其中TNF-α、NO、IL-6、IL-17、IL-10水平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此外,我们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时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发现,观察组患者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TNF-α、NO、IL-6、IL-17、IL-10 等细胞因子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高表达状态,患者炎症症状越严重其表达水平越高,临床可根据患者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来给予针对性的诊断和救治。
综上所述,细胞因子水平及NO 水平是反映呼吸道感染患者炎症症状的重要标志物,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及NO 水平判断患者的病情转归程度。
[1]张效云,李蓟龙,董明纲,等.白介素-17 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的早期产生可提高局部白介素-6 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 的表达[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05):584-586.
[2]汤荣华,黄建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GM-CSF、IL-6、IL-17 和TNF-α 的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3,28(3):184-185.
[3]彭红星,杨荣时,曾玉兰.吸烟诱导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 及髓过氧化物酶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2):263-264.
[4]李 峰.白细胞介素6 和白细胞介素17 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5):94-95.
[5]邹叶青,杨 青,况九龙.卡介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 平衡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1,39(10):114-116.
[6]Susan E,Sweeney.Targeting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to inhibit activation of the type I IFN response: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disorders[J].Cell Immunol,2011,271(2):199-201.
[7]薛 涛.Th1/Th2 型细胞因子及免疫状态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284-285.
[8]Rudd PA,Wislson JW,Gardner J,et al.Interferon response factors 3 and 7 protect against Chikungunya virus hemorrhagic fever and shock[J].J Virol,2012,86(18):9888-9898.
[9]宋春辉,杨 斌,石峰,等.聚乙二醇α-2a 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HBV 感染患者血清白介素17、22 的变化[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01):215-218.
[10]彭 清,温雪萍,颜志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TH17细胞的表达及功能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