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梦”的建构与弘扬
——论新世纪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
2014-03-18席红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郑州450001
⊙席红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郑州450001]
“强军梦”的建构与弘扬
——论新世纪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
⊙席红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郑州450001]
“强军梦”是新世纪军旅文学的新主题与新内涵。“强军梦”目标的提出,为军旅文学的发展吹响了新的前进号角。强军路上,无论是出于军旅文学创作精神传统的本色传承,还是新世纪文学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军旅文学都理当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构建和弘扬“强军梦”。
新世纪军旅文学“强军梦”精神传统
军旅文学作为与中国军事革命发展实践相伴的文学形式,不仅生动记载了我国军队建设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史诗,还承载着“强国”“强军”的民族梦想。
一、新世纪军旅文学的新内涵
军旅文学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在新中国的文学版图上,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我国军旅文学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文学生态、艺术形式的变化革新,由“战争文学”而至“军事文学”“军旅文学”,关于昔日战争和当代军事生活、军旅生涯的文学书写不仅贯穿着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始终,而且其成就十分辉煌。总的来说,在五十年军旅文学的发展史上,军旅文学的创作以我国军事发展和革命斗争的史实为创作的不竭源泉,以我国民族精神和军事发展的精神传统为创作的精神指引,产生了一大批反映军事发展状况、贴近军人士兵生活、鼓舞军队士气建设的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
新世纪军旅文学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作视角,以及探寻生命深度、生存伦理的深度写作,有助于军旅文学避免一味张扬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的弊端,增加了对和平年代军人命运、生活状态的人文观照,表现了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职业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索,将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在英雄主义审美的风范下进行了极富感染力且生动立体的全新呈现。在新世纪的军旅文学中,“强军梦”的精神追求融入到了每一个个体之中,成为每一位当代军人共同的梦想和精神追求,这与传统军旅文学中过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政治色彩过于浓厚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军梦”不再仅仅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口号,而是成为了当代军人心目中最朴素、最亲近的理想。军事文学的精品力作,一定是坚守军事文学品格的作品。军事文学最锋利的刀刃,依然是久久传承的精神基因。新世纪军旅文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透析新时期我国军队建设事业的新发展和当代军人的新面貌,通过“强军梦”的文学表述体现出军旅文学发展的时代性。
二、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及新世纪军旅文学的发展
在朱向前先生主编的《中国军旅文学50年》中,对于我国军旅文学创作精神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有如下的表述:
通过这五十年,我们可能窥见到的“传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着密切联系的传统。同时表达军人心态、表现军人生存价值的传统。一种肩负着建立英雄主义的审美风范、价值取向的文学传统。同时也逐步地建构起了悲剧、人性等多重价值和审美特征。
正如朱向前先生所说,我国军旅文学是一代代军旅作家开垦耕作的一片精神文明的沃土,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军旅文学的成长和演进与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中国军旅文学既是人民军队始终不渝的思想、教育和宣传的利器,同时它又客观而艺术化地描绘了革命战争历史风云的史诗长卷,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军人的军旅生活,细腻传神、入木三分地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军人形象,抒发了昂扬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品格,传承了积极建构军旅文化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传统。
从军旅文学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我国军旅文学创作一贯的精神传统。具体从我国军旅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看,“文革”前十七年,是新中国军旅文学的繁荣兴盛期。当时比较著名的军旅作家们大都在战争年代参加过革命和战争,亲身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伴随着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成长,在文学创作方面,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和蓝本。像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都是前十七年别具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这段时期军旅作品的题材主要以战争生活为主,而其精神传统主要是以高扬英雄主义为主旋律。在“文革”时期受到打压的军旅作家们压抑已久的创作冲动迸发而出,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此时的军旅文学作品除了极少数描写战争题材外,大部分作品均展现了和平时期天南海北的军营生活,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90年代可算是军旅文学的沉寂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不断多元化,军旅文学所张扬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传统在这个时期内有所淡化。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军队建设和国家军事化发展得到不断重视,军旅文学创作赢来了新的发展高潮,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传播的特点。在多元文化的选择融合下,军旅文学创作适应时代发展,深入生活实际,呼唤适应新时期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回归,重新构筑了新时代的“强军梦”。
纵览六十年中国军旅文学精神传统的传承与演变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军旅文学始终传承着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精神传统,在每一时期都独具特色、推陈出新,特别是在新世纪文学的语境下,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在传承主流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充满个性化的叙事中深入思考当代军人的命运,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化为强国强军的梦想,将“强军梦”融入到文字的血脉之中并广泛弘扬。在新世纪文学声音众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语境下,以“强军梦”为精神核心的军旅文学无疑是号召人们理想回归、热爱祖国的有力武器。
三、“强军梦”的建构与弘扬
随着新世纪文学语境下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军旅文学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高潮,借由新媒体超越时空的传播能力,军旅文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获取了更多的受众。但是,同时我们亦不能回避当代军旅文学创作中的隐忧和问题。由于文化大众化和文学价值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军旅文学的价值内涵也逐渐多元化,有些军旅文学开始“偏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核心精神追求,内容空泛、思想轻浮甚至低俗。许多作家对于军旅生活以及新世纪强军、强国事业的内容不甚了解,仅凭自己“闭门造车”来进行创作。还有的作家对于新世纪处于改革转型期的部队不够了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对处于改革转型期的广大基层官兵、军人真实的现实表现、个人生活、精神追求、思想情感、前途命运、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思考,这导致其作品内容不够深刻,与新世纪军队建设、强国强军的主题不够契合。在这种创作意识驱使下产生的军旅文学尽管有吸引读者的故事和情节,但与新世纪我国国防和军事事业建设的重大议题不相符合,不利于准确反映新世纪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全新时代主题。
面对这样的文学发展隐忧和新世纪强国、强军建设的需要,新世纪军旅文学必须自觉传承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自觉承担起建构和弘扬“强军梦”的使命与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文学领域中实现“强军梦”的弘扬与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历时性的工作。这要求军旅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充分感受时代发展和强军强国的脉搏,必须立足军营,在火热的军旅生活中探求军人的精神源泉。
立足新世纪军人全新的军营生活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发现,用心体验和平年代时期军人对现实命运、生活状态的追求,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只有亲身感受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的全新呈现,才能将“强之梦”融入到每一位当代军人的军旅之梦中。同时,军旅作家不仅要深入基层、深入军旅生活,还应当具有浓厚的军旅信仰和理想主义情怀,对当前我国军事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了解,准确把握新世纪军事建设的新形势,对当下“一切为了打仗、一切为了打赢”的军事理念和实战化训练、联合演习的军事改革实践进行深入体察,对于新世纪我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我国军事思想的变革、军事训练方式的改革、武器装备的更新、官兵主体成分的改变以及整体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意识的变革等总体规律要有一个本质把握,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将我国新时期军事建设的新实践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自觉把“强军梦”作为文学创作的情怀和追求,聚焦强军目标、感知时代脉搏。
“强军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国强军的必然要求,更是新世纪军旅文学创作的新的精神传统。新世纪军旅文学的发展必须充分把握新世纪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特点,深入基层军旅生活,把握当代军人的军旅生活和人生追求,继承军旅文学的审美传统,构建“强军梦”的叙事体系和情感表达体系,树立“强军梦”的文学旗帜,推动强国、强军事业的大力发展。
[1]栗振宇.强军路上文学的使命与力量[J].解放军报,2013(7).
[2]朱向前,傅逸尘.当代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0).
作者:席红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