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舍笔下的儿童形象

2014-03-18吴金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00

名作欣赏 2014年32期
关键词:木头人老舍小孩子

⊙吴金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00]

浅析老舍笔下的儿童形象

⊙吴金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00]

老舍作为现代著名作家以写老北京市民著称,但他早期也写过几篇关于儿童的小说,相对其他作家来说,他笔下的儿童更少地彰显了儿童天真的天性,更多地背负了家国责任感,而略显老成。

老舍儿童形象

老舍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以老北京市民为描写对象,但他早期也写过儿童小说,如《小铃儿》《小坡的生日》及后期的《小青不玩娃娃了》《小木头人》等,除了专门塑造儿童的小说,老舍在《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中也为我们展现了几个儿童形象。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把老舍塑造的儿童形象分为两类,一类基本还是天真的儿童,另一类则因为背负家国的责任过早地失去了童真,略显老成。

1922年9月,老舍在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小说主人公是个小学生,姓德名森,外号小铃儿。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在学校里表现不错,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在“国耻纪念日”的前几天,学校举行一系列爱国宣传活动。一天课后,老师关心地问小铃儿父亲是怎么死的,他回答说不知道。回家后母亲告诉他,父亲是“打南京阵亡”的,小铃儿便发誓“长大了给父亲报仇!先打日本后打南京!”从此以后,小铃儿变得好勇斗狠。他邀集了几个“身体强壮”的男同学“弄一个会”,每天练习拳脚,开始不太尊重老师,也开始欺负同学。后来,在小伙伴的怂恿下,群殴“北街洋教堂的孩子”,最后被学校勒令退学。小铃儿原本是一个乖巧老实的小孩子,受到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喜欢。可自从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死于战争后,便失去了儿童单纯天真的一面。国家的仇恨在一个小孩子身上过渡地体现了出来,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他和小伙伴们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老舍旅居英国五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因此他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创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这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童话,作品以生活在南洋的男孩小坡和他的妹妹为主人公,讲述了小坡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故事后半段完全是小坡的梦境。主人公小坡应该还算得上是一个天真的儿童,故事中更多地展示的是他与小伙伴们爱玩的天性,但由于老舍本人意志的渗入,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些孩子身上的爱国性。小坡看日本的地图,觉得它像个“歪脖横狼”的破炸油条,“一国的形势居然像这样不起眼的油条,其惹人们讨厌是毫不足怪的;于是小坡也恨上了日本!”作为一个儿童,看到大家都恨日本,他便认定日本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是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1938年10月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青不玩娃娃了》载于《抗战画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因此此篇小说完全是配合战争的说教小说。主人公小青是一个刚刚六岁的小女孩,本应是天真爱玩的年纪,可由于战争,妈妈帮着给伤病医院拆纱布、揉棉球,于是小青也主动帮助妈妈,她不再玩玩具了,不但自己帮助妈妈,而且发动所有小伙伴像她学习。她对小伙伴们说:“我们的兵去打小日本——日本不是欺负我们么?受了伤,有的打破了耳朵,有的身上流出好多血,多么疼呢?我们必得去救他们,因为他们是爱国的好兵啊!”所有的小伙伴也和她一样了,做这种有益处的事儿。显然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六岁小女孩能说出来的话,老舍由于要迫切的号召大家救国,把这样的责任心加在了小青身上。最后一段更是老舍赤裸裸地鼓励小朋友去做对战时祖国有益的事:“小朋友们,你们都该学学小青,做点有用处的事。小时候这样,长大起来必是个爱国的国民呀。”这在当时是有益处的,可现在来看,对小孩子却是不公的,使他们少了天真,多了几分老成。

老舍1943年5月在《抗战文艺》发表了中篇童话《小木头人》。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童话作家的创作倾向主要是受政治背景与时局的变迁所制约,在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境遇下,作家的创作契机都因“抗日救亡”而起,童话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已。应该说,《小木头人》仍是“从抗战出发去写童话”的。一方面它确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抗战童话形象,他既是一个小木头人,又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家仇国恨、勇敢、机敏的抗日小英雄,童话人物形象入情入理,且活灵活现,但另一方面老舍也运用了童话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为武器,为抗战张扬士气。《小木头人》中小木头人开始是一个淘气的小孩子,随着泥人舅舅的死,他由一个快乐的儿童走上了复仇的道路。他知道“震死泥人舅舅的炸弹是日本人的。他要报仇。他爱他舅舅,也更爱国家。舅舅既是中国人,哪可以随便地挨日本的炸弹呢?他要给舅舅报仇,为国家雪耻!”他不畏艰难,寻找前线打鬼子,以至后来不顾粉身碎骨,冒险跳到空中,抓住日寇飞机的尾巴,直到探明日军机场、烧毁日军飞机……一连串奇突而惊险的场面,把小木头人的人气、志气、勇气、壮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由小木头人一人看到了正义事业不可战胜的威力与本性。《小木头人》中描绘了一个村庄的人群因去投军打日本的小木头人借宿而欢欣鼓舞,于是争相慰劳木头客人,全村人组织了一个招待委员会,老人作睡觉委员,老太太和小媳妇作烹调委员,大姑娘作编制委员,小孩子作宿室委员,人人为慰劳木头客人出了力,最后孩子们在他的草帽上用红笔写了“出征的木人”五个大字,小木头人因此一路走去到处受到欢迎,还被学校请去演讲,作者感叹地写道:“真的,谁不尊敬出征的人呢?出征的人都是英雄啊!”作者将为国复仇的大任交到这样的小孩子身上,但小木头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很盲目无知的,比如他靠自己的想象“把鸡冠子放在枪上,岂不就成了鸡冠枪么?”有时他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条路上走,没有明确的复仇计划与目标。沿途请小木头人去演讲的学校也是比较盲目的,甚至都没有搞清楚小木头人到底做过什么,只是有一腔热血的便拉来演讲,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国家是多么缺少为国战争的人士。

老舍小说中的儿童虽然多具有老成的心理,常常由于战争而背负了过多的责任,但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因此总还是有天真可爱的一面。《小铃儿》中的小铃儿在没有背负父仇时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小木头人》里的小木头人在没有背负为泥人舅舅复仇的责任前也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孩子,比他的哥哥小布人更淘气,更活泼可爱。如果《小铃儿》和《小木头人》中的主人公还是以家仇国恨为责任的话,那么《小坡的生日》便更多的是写天真可爱的儿童了。小坡每天和妹妹仙坡、南星等小伙伴游戏打闹、逃课、盼望着过生日,这些才是一个正常孩子的生活与世界。小坡会讲价,爱打抱不平,怕爸爸生气,怕妹妹哭,别的什么都不怕,这是小孩子的真实想法。因为暂时还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小坡还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老舍的《牛天赐传》所塑造的儿时的天赐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小天赐不爱和妈妈出去,爱和爸爸出去,只为吃;爱和干果铺子家的小孩儿们玩,只要有人陪着玩就很开心。再长点,他便开始和妈妈对着干,妈妈不让做的,他非要做。这都是儿童正常的逆反心理。上供的桃他每个咬一口,气哭妈妈。因为害怕即将来临的老师,他吓哭了,和四虎子出主意。此时的他还是个天真的小孩,不懂虚伪,不知道大人们的世界,也不用考虑那么多。在没有进学校前天赐是老舍塑造的最像孩子的孩子。

老舍1944年开始写的《四世同堂》中也涉及了两个儿童——小顺儿和妞子,他们生活在抗日时期的一个老北京胡同之家,对于战争与日本人,他们耳濡目染,因此在他们的言语中多了几分老成,尤其是小顺儿。就单纯的写儿童来说,笔者认为老舍写得有些牵强。即使开始时小孩儿的天真让老舍写来也多了几分成熟,少了些俏皮可爱。如爷爷回来小顺儿撒娇地喊着:“爷爷!爷爷!你回来啦?给我买桃子来没有?怎么,没有?连一个也没有?爷爷你真没出息!”从小顺儿嘴里说出的这番话不像是一个小孩子的撒娇,更像一个大人。此类的描写还有很多。妞子也是一样,哥哥挨打了,妞子唯恐连累自己,藏在了石榴盆后面,她躲过了打,妞子眼中带出点得意与狡猾混合起来的神气,对爸爸说:“哥,挨打!妞妞,藏,藏花盆后头!”妞子的表现与话语似乎更多的给人一种多智而近妖的感觉,毫无可爱可言。她还特别愿意模仿哥哥,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也要发表一下大众意见。此外小顺儿也常常把爱国打小日本挂在嘴上。由于外面闹日本鬼子,老人不让小顺儿往外跑,小顺儿的鼻子皱起来,撇着小嘴:“什么小日本儿,我不怕!中华民国万岁!”他得意地伸起小拳头来。这样的口号也许是他随便听来的,可这在他年幼的心理还是扎下了根。此篇小说中的两个儿童很难让人感觉出他们的乖巧可爱之处,更多的是一种生硬的表达。老舍的《离婚》中塑造的儿童英和菱也是一对小兄妹,却比《四世同堂》中的小兄妹更具儿童性。英是哥哥,菱是妹妹,他们生活的环境比较安逸,没有战争,因此在他们这里只有吃和玩,只要有好吃的,有好玩的玩具,他们就很快活,也绝对说不出小顺儿那样貌似爱国的话,菱也没有妞子的狡猾,更多的是可爱。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老舍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他更擅长的是对老北京市民的塑造,而同时他又是一位爱国作家,因此他塑造的儿童难免兼备了老北京市民的老成与对国家的责任感,尤其是战争时期纯号召性的作品,更看不见儿童的天性,他的儿童文学是爱国的,同时期张天翼、叶圣陶的儿童文学则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是更纯粹的教育儿童的文学。但当老舍的作品脱离了战争的背景时,儿童便又是天真可爱的了,正如《离婚》中的英和菱。

[1]老舍.火车集·贫血集·集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老舍.小坡的生日·小木头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老舍.四世同堂(三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老舍.牛天赐传[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作者:吴金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木头人老舍小孩子
解人之难的老舍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好玩的木头人
奇怪的木头人
老舍的求婚
当爸妈还是小孩子时
木头人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木头人学笑
藏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