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 开启智慧
2014-03-18王晓云
王晓云
盘点一年半来女儿诵读的内容,容量相当大。既有天真稚嫩的儿歌童谣,也有深邃精辟的名句格言;既有古代的童蒙读本《三字经》《弟子规》,也有先秦时期的《大学》《中庸》,还有更多的清香如茗的唐诗宋词……曾经,我的脑子里也有过不少的疑问:这么小的孩子背这么多的东西,任务是不是太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受到影响吗?孩子每天读啊读,背啊背,一定很累吧?有些篇目内容深奥难懂,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读起来非常拗口,是不是学得太难了?……但是,顺着女儿蒋雨箬成长的足迹去细细品味、揣摩,我得到以下启示:
一、读经典,大大增加了识字量
雨箬在入学前,识字量并不算很大,但读简单的图画书不在话下,拿起一、二年级的语文书,也能读个八九不离十。那并不是因为她认了很多字,而是因为她小时候听了很多的故事,语感强,很多字其实是在语境中猜测的。上了小学后,第一学期,女儿在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成语接龙》以及一些古诗文时,就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后来,我和老师一起分析原因,发现实际上是识字量不大使得孩子在诵读中遇到了困难,再加上周末家长没能很好地跟进复习,漏洞就越来越大。找到原因之后,周末的复习我就有的放矢了。我很好地运用这些韵文,把每个汉字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她通过拼音来诵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记录在小本本上,反复认读,直到能脱口而出为止。当然,这样做的目的,除了积累语言、接受熏陶之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她在趣味盎然的读背中,不知不觉、聚沙成塔地增加了识字量,即在指认式诵读中扩大了识字量,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基础。记得一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女儿已经能独立阅读没有拼音的读物(我自己所教的学生,一般到了三年级我才会推荐无拼音的读物,中等程度的学生,甚至到了三年级还只能读带拼音的读物),阅读的速度明显高于同龄的孩子。带拼音的读物,200多页的书,两三个小时她差不多就能读完;无拼音的读物,一般分两三次(几天内)也能读完,而且经得住检验。我想这应该是识字量大起到的良好效果。
二、大量背诵,提高了记忆力
陈琴老师在《经典即人生》一书中阐明:“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因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模仿,正如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中所述:‘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词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功夫,亦在背诵了。可见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语言提升的进度。”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13岁是孩子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吸收能力像海绵一样强大。事实也证明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我女儿自己觉得,她的背诵能力在班里不算是最好的。但是,从周末和女儿一起复习所学的内容中我发现:第一,纵向比,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在诗文长度、难度都增加的情况下,背诵的量也大有增加,说明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强了;第二,横向比,同年级的多数孩子在背诵较长的现代文还比较困难的时候,女儿读个三四遍一般就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了,四句一首的古诗,一次性背诵多首也不成问题。由此可见,孩子在黄金记忆时期背诵积累大量经典完整的文本信息,确实可以提高记忆力,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
三、大量阅读,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作品,有种子的能量!
陈琴老师在《经典即人生》一书中也谈道:“要把‘素读经典与大量阅读联系起来,齐步走,通过广泛的自主阅读培养,为学生运用文字提供条件,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语文素养也越扎实。”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母语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惟,日长月久,必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将古人的感受,比照自处的情境,便可印证永恒的人性世情,于不经意处已是层楼更上。”孩子们在大量的诵读、阅读的同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女儿所在的班级,看图写话比同年级的其他班晚了一个学期教学,我原本还担心她这方面的能力会比较薄弱,但是女儿本学期写的第一篇看图写话让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写话教学真不用急于一时,甚至,我们目前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是拔苗助长了。请看实例:
雨箬的第一篇看图作文
一个太阳高照的周末,乐乐到湖边去钓鱼。
草地青青,柳树随风舞动,美丽极了!乐乐把鱼饵穿在鱼钩上,用力一甩,轻轻放下鱼竿,就坐下静静地等待着小鱼上钩。
湖水真清啊,清得见底。乐乐看着小鱼们自由自在的样子,自己也开心地笑了起来!乐乐还做了梦,他梦见自己就是一条小鱼,他也和刚才那两条小鱼一样在和家人做游戏。突然,一个男孩把他钓了起来……乐乐感觉手一震,他醒了!原来啊,乐乐钓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小鱼使劲挣扎着,乐乐心一软,就把小鱼给放了!
这篇短文是雨箬独立完成的,当中有几个错别字,我和她一起进行了修改。短短几行文字中有环境描写,有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最妙的是还有她自己的联想——小男孩自己变成了一条鱼,和池中的小鱼儿一起嬉戏。当鱼儿被钓起时,如梦惊醒……同事说,这不就是叶圣陶《荷花》中联想的片段吗?再看那结尾,她并没有落入常规的写法“乐乐钓到了鱼,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而是“心一软,就把小鱼给放了”。心存善念,这不就是陈老师一直所崇尚的教育吗?
这个学期之前,女儿班里写的练习一直都比较少,本学期,看图作文、写日记正式启动。上面的例子证明,陈老师“阅读在前写在后”的做法完全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语言是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的,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子里,就会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大量阅读经典,吸收于内心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在其身上慢慢发酵,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从善如流,也就不用愁没东西可写了。古人说的“厚积薄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作者系蒋雨箬的家长)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