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落实“情感目标”的实践与研究
2014-03-17刘金鹏
刘金鹏
信息技术课堂虽然以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和能力为主,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再过若干年后,你教过的学生中所能够记住的并不是你曾经教会了他什么样的操作和技能,而可能是你曾经说过的几句话、做过的几件事让他们印象深刻,不能忘怀。这就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一次对话和交流;一次心灵和思想碰撞会比空洞的技术更能影响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课也必然应该是有生命和温度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信息技术学科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来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利用记事本、Word等软件适时和学生进行书信交流
虽然传统的书信交流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它在情感沟通交流方面的强大生命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记事本和Word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两个基本文字处理软件,我在学生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时候,就经常让学生通过它们给我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学期结束后,让学生写学期总结,分享体会和收获。
一般在考试之后的那节课上,我会通过记事本给学生写一封信谈我自己对考试及分数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写一封信谈心中对考试和分数的看法,并希望学生能把这当成一个宣泄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学生很珍惜这个机会,把心中埋藏已久的苦闷心情倾诉出来,很多学生在信中说了因父母和老师对考试的要求太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和压力;也有学生表示会正确看待成绩,会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怎么样,这样倾诉以后,学生的心情好多了,也许这样做并不能在实质上帮学生什么,但通过师生之间的书信来往,给了学生一个倾诉的渠道以及心理上的安慰。
● 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
由于课程特殊的原因,信息技术课总会有大量的学生练习时间,这段时间教师似乎可以“轻松”一下。但如果把这段难得的空余时间利用好,根据学生信件中反馈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回复,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般在学生给我写信后,我会在阅读信件的基础上将共性的问题整理后给学生一封公开的回信,对学生的疑惑和不解进行回答和针对性建议。而对于不便于在课堂上公开回答涉及个别学生的私密性问题则采取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沟通。我在上完课或学生练习时让学生按事先准备好的顺序来办公室单独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想法,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最后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希望。很多学生私下对我说,这种方式让他们觉得很意外,也很受用,因考试压力造成的焦虑感好多了。
学生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考试焦虑,源于家长和老师对考试的期望过高。所以,我利用校讯通不定期与学生家长及班主任交流,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家长、教师为学生从心理上减负,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土壤。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跨时空、无距离交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式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QQ、微信、手机短信等,这些手段都可以用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让时空和距离都不再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例如,我在上学期放寒假前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要求学生在过年前给科任教师发送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或QQ留言,借此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新年祝福之情。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了电子邮件、QQ等信息技术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交流、学会感恩、学会交往,体会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及感受由此带来的愉悦感。在学生上交的这份特殊寒假作业中,有学生在邮件中表达了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的收获及对我的感激之情;有学生通过QQ把家里发生的事情讲给我听;还有学生把他在老家过年时拍的照片做成PPT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我,让我了解她家乡过节时的风土人情和家乡风貌。
通过这种特殊的信息寒假作业,让学生把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与人交流和分享,这种思想上的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引起了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 利用网络视频欣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学生一般都喜欢看网络视频,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网络小视频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欣赏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例如,我在学生月考之后的一节课前播放了《我想成为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这个网络小视频。视频中的内容触动了学生,他们看得非常认真,还有同学掉下了眼泪。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经常留心和关注这类视频并及时推荐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曾在母亲节前给学生播放过反映感谢父母教育之恩的Family公益视频;反映城乡学子生活状态差异的《变形计》;反映身患绝症自强不息与病魔作斗争的《小月月的故事》等。我还经常让学生制作感恩父母、老师的Flash动画送给他们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信息技术学科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绝不应该仅仅是一门教技术的课,它应该致力于为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和终身幸福打下基础。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它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关注点自始至终在“人”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打造学生的终身幸福为目标,培养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小学科也可以有大作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