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4-03-17郭晓君

科教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郭晓君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造成的大学生自杀、自伤以及伤人案件时有发生,由此说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目前培养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共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日顺利解决。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对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其症状特点,可以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以下集中类型。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经常出现在成绩不理想时或者由于成绩差造成一定后果时表现出来。实践中经常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动力不强、思维分散、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也可能表现为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焦虑、烦躁、精神过度紧张等症状。另外部分学生过分关注成绩以及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二是与同学相处不和谐造成的心理问题。个别同学由于与同学对比或者攀比后因为缺乏自信而产生的自卑嫉妒等心理或者由于过分自信而产生的自负心理,由于很少与人沟通而产生的在众人面前交流的恐惧心理或者羞涩心理等心理问题。三是由于情感或者失恋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部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还不够成熟,由此可能会带来对恋爱的不正确认识,错把友情当爱情等情况,或者由于失恋产生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甚至轻生的严重心理问题。四是沉迷于网络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也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首先是由于沉迷与网络游戏从而产生了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而荒废学业;其次是错把网络世界当成现实世界,沉溺于虚拟的情感网络;再次是网络与现实的多重人格造成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问题;五是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由此使个别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对未来的就业情况过分悲观产生的焦虑等心理问题,对职业的选择不明确带来的心理问题,对于求职时竞争的恐惧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的悲观失望情绪以及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六是其它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不理想,考入的大学不理想或者大学的现状与自己想象的情况不一致等使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2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可以说高校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归纳和总结,其主要因素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产生。一是适应能力较差。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由于学生刚刚面对集体生活,进入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没有了对家长的依赖,使得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者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二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心理问题。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同时要培养与人相处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在高校的集体生活中,一些学生因为沟通能力欠缺以及自我封闭等原因出现了不适应人际交往的情况,而这部分学生本身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从而产生的矛盾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于性格缺陷、社交态度和技能存在问题等原因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三是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定位不正确,对困难准备不充分。个别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这种角色的变化可能会使个别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现偏差,尤其是因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产生意志消沉,悲观焦虑等问题。四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校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的学生都是因为父母离异、父母感情问题、父母过分体罚学生以及父母对学生态度冷漠不闻不问等家庭不和谐因素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学校中都会出现自闭、寡言少语、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很好与人交流以及性格怪异等问题。五是班风学风等学校因素造成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班风学风的不正确引导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客观上讲,个别高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专业辅导教师的缺少以及心理健康政策和预案的不健全都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六是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也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与此同时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3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其主要原因,需要从调整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加强监控和调节治疗的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解决。在实践中具体需要从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等四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充分做到对心理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和自我干预。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评价能力和调控能力。二是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调节能力。家长与学生接触较为密集,可以说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家长需要能够科学认识评估自己的子女,一方面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到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主动干预。三是提高教师和学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该培训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提升教师的心理问题干预能力,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另外应该积极开始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平台。四是提高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环境。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应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力度,在具体实践中应该首先注意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宣传,让整个社会对心理问题产生足够的认识,全面提升整个社会应对心理问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各种方式正面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理想和生活方向,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总之,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形成合力,才能行之有效的去更好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丹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7(2).

[2] 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5.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