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价值
2014-03-17安佰英
安佰英
(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浅析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价值
安佰英
(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如果没有关于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理论。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自觉遵循“美的规律”,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对学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实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目标,就必将美育渗透到教育体系中,使审美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价值
一直以来,审美教育都没有很好地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导致审美教育流于外在的形式,失掉了本质的内容,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音乐课,美术课.即使是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也形同虚设,学习音乐、美术更多的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加分,目的性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使审美教育失去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就开始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生活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地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电脑与互联网得以普及。虚拟的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人如鱼得水,运用自如;有人沉迷其中,迷失自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研究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球互联网人数达到14.8亿,比2007年增长了1.5亿人。中国上网人数达到7.2亿人,上网人数仅次于欧美国家。网络上充斥着低级趣味的、充满色情的、暴力的游戏,这些都将导致尚未成年的学生沾染网瘾、荒废学业,遗憾终生。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审美环境,成为我们教育者一个崭新的课题。一个破碎的家庭,带给孩子更多地是伤害与缺失。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暴力事件中,破碎家庭的孩子比例高达70%。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引起我们的思考:能否借助我们有效的家庭教育,让他们感到幸福,让他们感到世间的美好,帮助他们走出心里的阴霾,成长为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呢?这是对青少年教育应该引起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目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和溺爱,使很多学生自私自利,追求享受,不懂得忍让,动辄以拳相向;缺乏应有的宽容心,集体荣誉感差,不会以大局为重;攀比心重,认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落伍。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审美缺陷在告诉我们:审美教育亟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三项内容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完善人们的审美理念、提升审美情趣,从而影响人的情感思想、聪明才智及整个精神面貌。美育是新课改强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世界著名的德国诗人席勒,将美育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加以论述。他在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两种基本因素:“人的人格”和“人的状态”。前者是人的理性,后者是人的感性。他认为人要达到人性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将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想要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就需要一种力量来实现。席勒认为这种力量就是审美。他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中国美学大家王国维在其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体育”和“心育”(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而培养“完全之人物”,“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到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注:《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我们追溯古人,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都对美育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如孔子认为,向“完人”的境界攀登的必由之路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使内在精神得以净化,使精神进入一种和谐与愉悦的状态。
如果说社会实践让人类得以诞生,是人类向前不断发展的基础,那么审美实践就是人类进步和完善的标志和象征。人类生命愈加完善,审美标准就随之得以提高,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就越来越丰富多彩。实践促进了审美的诞生,是人类实践的必然结果,那么审美就不是高雅人士与艺术家所独有的权利,它是普通大众的,是属于人们的,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时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美就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围绕。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怎样培养、唤醒人们的审美意识,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找寻幸福和快乐,让美充实我们的生活,摆脱空虚,追求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促进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的力度,必须努力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
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不可否认,审美意象、审美理想、审美结构、审美机制、审美选择在人类的生态整合、生命整合、身心整合及人格建构过程中占据着全局性的地位。
[1]单南平.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1(7).
[2]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
G42
A
1005-5312(2014)05-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