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情感教学分析
2014-03-17赵栅凌
赵栅凌
(四川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情感教学分析
赵栅凌
(四川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特有的艺术处理、创作手法和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将他的音乐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研究古典与浪漫交替时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必要的依据。中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鼎盛和关键时期。到目前为止,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是对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手法的探析,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剖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情感特征的研究还为之甚少。因此,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情感特征和情感教学研究对于演奏者在演奏中全面把握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情感教学
贝多芬中期的奏鸣曲,进一步摆脱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旧有形式和传统手法,把情感内容作为他一切创作的源泉。他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预示着他的情感倾向也开始慢慢向浪漫主义靠近了。
一、创作背景
(一)革命即将胜利的鼓舞
1815年欧洲全面复辟,社会宗教体制及其观念面临崩溃,人们的思想情感走向突出以“个人”感觉为中心的个性之路。革命时代的特殊思想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他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恶、丑的斥责,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对自由的渴望,这一切情感都成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全身心地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创作。他的音乐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体现了他的人格力量在现实中的物化。
(二)耳疾和情感失意的折磨
贝多芬耳聋的最初迹象是在创作初期,之后日益严重,开始逐渐失去听觉。这对于一位音乐艺术家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耳聋成为贝多芬一生的磨难和痛苦。同样在爱情道路上,贝多芬不断向往幸福的婚姻,却一次次被爱情欺骗和抛弃,以致心灰意冷。最终当他把全部的个人情感倾注在其爱侄身上时,得到的却是无情的回报。这一切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无能为力,他的事业、前途、自信和骄傲曾一度陷入绝境。然而现实的磨难从未使他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深刻地明白只有音乐才可以给予他快乐和必胜的自信,他振作起来下决心要同不堪的命运作斗争。
二、创作特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特征
(一)创作“幻想式”奏鸣曲乐章
贝多芬在1801-1802年所创作的两首奏鸣曲(作品号二十七之一,二)都加上了“幻想曲似的奏鸣曲”。这两首奏鸣曲逐渐脱离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钢琴奏鸣曲,它反映了贝多芬奏鸣曲在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也标志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浪漫主义因素的真正体现。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派奏鸣曲的音乐高潮通常是在第一乐章里体现,而贝多芬在《月光奏鸣曲》中却把高潮置于最后一个乐章,全曲感情都在不断地对立和统一中向终乐章涌进,得到最极致的释放。创作“幻想式”奏鸣曲乐章充分表现出这时期的贝多芬个人情感的炽热、激动、不安和他骨子里大胆的幻想主义色彩,贝多芬以愈来愈积极的热情走向自己的理想。
(二)将“葬礼进行曲”引入到奏鸣曲中
这一创作特点在作品Op.26第三乐章中大胆体现,这个乐章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唯一被改编成交响乐形式的乐章,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是一个独特性的尝试。贝多芬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渴望在音乐中融入崭新的情感内容,已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葬礼进行曲”具有庄严、阴沉、肃穆的特点,它运用进行曲音乐的音调基础,顽强地反复沉重的和弦,像是人们怀着悼念的心情缓缓前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的姿态表达了贝多芬对为民族斗争而奉献自我的革命志士的悼念和对英雄功绩的赞颂。英雄的形象常常抓住了贝多芬的创作想象力。
(三)标题音乐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应用
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多以文学著作为题材,中期创作中标题音乐被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贝多芬这个时期音乐中的情感已经呈现出个性化的表达特征,在经历了命运的打击后重获新生的情感历程。《告别奏鸣曲》中对标题性原则的运用是极为突出的,每个乐章都题上了名称:告别;别后;重逢。它每一乐章的文字标题在三个乐章发展上是前后贯穿的,其严密的整体结构形成了钢琴技巧的绝美效果。标题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贝多芬向浪漫的表现方向愈发迈进,他渴望情感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所明白。标题的内容超出了贝多芬个人情感的抒发,寻求真实的心理形象和内容的相互适应,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奏鸣曲性质。
(四)对奏鸣曲曲式上的革新
1.极大扩展展开部和尾声部
如贝多芬在《热情》中打破了古典钢琴奏鸣曲结构布局的常规,把展开部建立在呈示部材料的基础上,并融入一个全新的、节奏果断的主题,进一步巩固情感中的意志、决心和必胜的信念。而在处理结尾时也将其大大扩展,在沸腾的音乐达到顶点时插入一个急板(Presto),使那种沸腾的热情再次冲破所有的束缚,卷起了宏伟雄壮的兴奋,预示着革命的即将胜利和对人们的精神鼓舞,成为所有奏鸣曲中最有震撼力量的结尾。
2.部分套曲各乐章均采用奏鸣曲曲式
《暴风雨奏鸣曲》各乐章在结构上尽管都使用奏鸣曲式,但
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第一乐章充满了紧张和激情,极富戏剧性;第二乐章则描绘了一幅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充满无尽幻想的画卷;第三乐章表现的是一种急速、不安的虚幻无常的美。这种乐章之间情感表达的矛盾与统一的创造性的相互关系,把贝多芬对展现大自然威严、壮观和力量的暴风雨特殊的爱,对大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3.打破古典奏鸣曲曲式的对称结构,第一乐章不一定必是奏鸣曲式
如作品Op.26第一乐章为变奏曲式,此乐章鲜明地表露了贝多芬标题性构思的独特成就。他在极力简洁、压缩形式的同时继续发展和深化奏鸣曲式的宏伟性,流露出当时的贝多芬尽管身陷悲痛却仍然希望回归于大自然,向往宁静、幻想般的田园生活。
4.创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贝多芬总是一切以个人情感的表达为创作目的,试图通过自己的音乐来拯救世界的大无畏精神。《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自认为最好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揭示了他这一时期内心壮烈的悲剧,倾注了他暴风骤雨般的热情。也可以看作是贝多芬个人主义情感的集中体现,他在创作中用最简洁的音乐素材、最精炼的手法来表现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从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可以看到,原有的古典传统形式已经包含不住贝多芬的思想情感,他的创作完全与革命时代的特殊情感相融合,致力于在打破传统秩序时如何把他的个人情感以最紧张、最猛烈的方式表达出来,向浪漫派发展的趋势更加向前。霍夫曼在感受到贝多芬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后,是这样形容他的音乐:“在上升的高潮中一泻千里,并且使听众在摆脱不掉那种压抑的情绪中进入无垠无际、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
三、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情感表达的教学要点
贝多芬中期的钢琴奏鸣曲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阶段,他不再束缚于古典奏鸣曲形式上的制约。他的表现手法更趋自由,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令人震撼,其辉煌的演奏技巧令当时很多钢琴演奏家望而却步。
(一)触键方式的多样
1.前臂的快速触键
这种触键方式在海顿、莫扎特等古典大师的作品中用得很少,但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情感。贝多芬采用这种击键方式来形成强烈的音乐色彩对比和戏剧性冲突,使作品在音量和音色的对比中达到高潮。这也反映了贝多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对革命充满希望的矛盾心理。
2.和弦和八度的慢速触键
在弹奏一些连续进行的具有歌唱性的和弦和八度时,应当放慢触键的速度,使乐句的线条更加连贯,声音色彩更加柔和。特别在一些“突弱”的地方,放慢触键的速度能获得惊人的对比效果。如《热情奏鸣曲》中八度的演奏就应该采用慢速触键的弹奏方法来获得极弱的音响效果,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一种短暂的安宁、幸福和自我陶醉。这种内在的宁静和庄重体现出贝多芬开始从激烈的矛盾斗争回归到理性的思考,在对美好的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中坚定了与一切黑暗现实做斗争的信念。
(二)创新和扩展新的速度术语,开始应用自由速度来表达情感
古典主义常用的速度术语已经不能满足贝多芬此阶段对于情感的表达。他开始在此基础上扩展新的速度含义。如《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中,贝多芬一开始就在“柔板、快板”的基础上标示出“有表情的、有表现力的”的速度术语提示,体现了贝多芬在和友人告别的悲伤情绪中仍然在内心深藏着一股充满希望的美好心情。我们深刻感受到贝多芬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的坚定乐观的心态,再一次显示了贝多芬式的独特艺术构思。贝多芬还同时采用意大利语和德语这种“双语标记”方式来确定速度和情绪,更精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告别奏鸣曲》中三个乐章的速度术语标记和音乐情绪标记,把贝多芬从告别到重逢的过程中那种期待友人的不安定情感描绘了出来,极富有表现力。因此我们在演奏双语标记的奏鸣曲时,一定要首先深入理解作曲家所赋予的表情含义,再据此来确定音乐的整体速度和音乐风格。
(三)力度的应用
贝多芬中期奏鸣曲中强烈的强弱变化、反差的强弱音响和常常采用的“突强”、“突弱”与海顿、莫扎特音乐的委婉、精致和较少表现矛盾冲突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音乐中所使用的力度记号比海顿、莫扎特也多好几倍。力度的对比和力度记号使用的多样性使贝多芬可以更加细腻、自由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在演奏这种强烈对比的力度记号时,要协调和运用好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以及各种力量之间迅速转移的技巧。特别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这样急速跑动的节奏中,除了追求清晰和均匀之外,有时还要根据情绪需要把整个大臂的力量都放在指尖上来弹奏,给予更多的力度。
(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不再表面化,更加富有内涵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中戏剧性矛盾冲突的表现方式较之他早期作品已不再表面化,而以充满希望的、带有交响性质的颂歌代之,更加富有内涵。如《黎明奏鸣曲》(Op.53),它以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形象为背景,体现了这首作品的音乐基调和情感内涵。第一乐章的主题表现出一种勃勃不安的情绪,衬托出高音部旋律仿佛拨开乌云见蓝天的熠熠生辉,表达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篇幅较小的第二乐章采用了很多弱音踏板。音乐好似大自然的回声,若有若无,若近若远,表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的大自然之美。而且这一乐章中的很多sf是在pp的氛围下进行的,我们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突兀的强音破坏整个音乐的安详、宁静。第三乐章开始部分左手的主题仿佛天边的第一缕曙光,右手持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好似宁静的海面下汹涌起伏的暗潮,这个主题在对比中反复出现。我们在演奏中一定要注意音色和调性色彩转换的对比,尽可能使其变幻多姿而不显得冗长。
(五)踏板的运用
由于古典主义早期古钢琴的局限,我们在演奏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时极少运用到踏板。但在贝多芬的创作中期,钢琴中延音踏板的加入使音乐的表现力不断增强。
1.音前踏板法
如《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始处的和弦琶音,就可以采用这种踏板法。演奏时,应提前将踏板踩下,再弹奏第一个长时值的和弦琶音,直到第二小节延长记号的音响结束后,将踏板抬起。这种音前踏板所创造出来的音响效果好似一种非常沉重的深思、恳求,仿佛是贝多芬在召唤潜藏在心中的英雄形象。
2.音后踏板法
如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就是采用的这种音后踏板。音乐在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和弦中平静进行,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些和弦是不可间断的,我们演奏时要根据和声的进行而更换踏板,带来一种像是管风琴或木管乐器吹奏圣咏的具有歌唱性的和声效果,有着纯朴的民间情调。
3.颤动踏板法
如《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尾声中华彩段颤音踏板的运用。频繁使用脚尖以十六分音符的弹奏速度快速做小动作踏板踩换,把充满炽热激情的无穷力量与在强烈搏斗中感受到的各种情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贝多芬暴风雨般的火热感情和誓与封建等级制度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踏板用法,如满时值踏板法、半踏板法等。
总之,贝多芬的中期钢琴奏鸣曲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演奏手法。如触键方式的多样化、速度术语的创新与发展、自由速度的运用、踏板的灵活采用以及音乐主题的对比性手法等。尽管这些手法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质,但贝多芬本质上仍然是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家,他的中期奏鸣曲基本上还属于古典乐派的风格。因此我们在演奏贝多芬中期的钢琴奏鸣曲时,无论在触键方式的把握、速度节奏的处理等方面既要有古典主义音乐的稳定均衡,又要富有弹性。对于“自由”的处理一定要以贝多芬的情感表达为出发点,在“自由”的同时必须符合古典时期的基本音乐风格。对于情感的表达应比浪漫主义音乐稍稍内敛些,不能任凭自己感情的波动而随意改变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原创性。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78.
[2]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2005.
[3][英]埃蒂斯·奥加.贝多芬[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86.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7.
[5]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1.
[6]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73.
[7]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3.
[8]刘水.浅谈钢琴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09(8)47—48.
[9]西原秥.贝多芬与钢琴[J].钢琴艺术,2010.4.
[10]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和演奏风格[D].2009.
G624
A
1005-5312(2014)05-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