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的设计方法和思想研究
2014-03-17敖莹
敖莹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
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的设计方法和思想研究
敖莹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
在中国的社会形势下,发展节约型社会迫不及待,与社会形态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则是设计,因为设计指导着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本文通过从传统物尽致用的造物思想、现代绿色设计及绿色材料的运用和无印良品的简洁设计所体现出的节约思想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创建中国节约型社会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的论述。
节约型社会;传统造物;绿色设计;简约设计
一、前言
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生态的失衡所造成的天灾人祸使人们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那种不顾地球生态环境的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的模式,属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中国发展节约型社会已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与趋势。社会形态的发展离不开人,而设计的思想则是以人为本,所以可以通过设计的手段发展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基本之策则是节约能源,中国传统物尽致用的造物思想则是节约材料资源的一种很好的手段;以绿色材料进行材料替代是绿色设计中常用的最有效的设计手法;同时,节约的深层次的含义在商品上则体现在其简约的设计上,这一点,无印良品的设计思想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中国社会形态下国内设计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但设计的价值不应该有所改变。在过往的几十年中,我们创造了一些但又扔掉了很多东西,只要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就可以张扬个性,但现在我们应该意识到必须考虑资源环境相互间的融合问题。设计师一个人是创造不出任何产品的,只有其即发现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然而在中国,生态意识和环保材料的选择上虽有些小的进步,但是还有许多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装饰和材料的选取上。有些商品本身可能没有什么,但是外包却很奢华,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而且还有很多商品的材质都是不可能再循环利用的,这样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谐。
三、发展节约型社会的设计之道
(一)继承传统的造物思想
1.“生态式”用材的思想
材料是制作器物的基础,材料的优势直接关系到器物的功能。如何最佳的使用材料来制造器物不能以任意的态度来进行,这就需要匠人们忠于材料本身,什么样的材料用来做什样的器物,严格筛选材料。比如说竹材料,对于天然材料的毛竹来说,竹根可以用来雕刻,竹杆可以制作各种生活用具,竹枝可以用来做扫帚等,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均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出实用的产品。
2.物以致用的思想
在原始人造物之初,更是完全为了实用性。普列汉诺夫指出“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的,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上看待他们”。历史上老子提出的“有器之用”和《周易》提出的“备物致用”都是强调器物的实用性。从劳动人民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是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废弃的竹器物除修补再使用后,还可以用来当柴火或者分解制成其它的小物件,即使化为灰烬也可以作为农作物的养料。
(二)倡导绿色设计理念
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生态的失衡所造成的天灾人祸使人们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那种不顾地球生态环境的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的模式,属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从资源能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取、制备、生产、使用、再生和废弃材料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过程。绿色设计和绿色材料的概念,正是在这种深层次的环境意识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被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的。
(三)“无印良品”的设计思想——简洁,另一种节约
“无印良品”品牌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首次建立。“无印良品”还原商品的本质,从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为出发点,侧重于简单明了的审美意识,追求简单化的包装,强调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简化做工工序,提取并创造出朴素简练,但又带有完美感觉的商品风格。
三文鱼的插图中三文鱼只剩下头部和尾部,缺失了身体的中间部分,它说,一整条三文鱼也是三文鱼。广告的文字告诉我们,无印良品的罐头三文鱼,用的是卖相不佳的边角材料,却同样的美味,这是在现实低价的原因所在。“无”的含义是指,在设计的过程里主张尽量简约的理念,也就是经过简单的形式,自然纯粹的材料和色彩来进行设计的理念,通过简单的设计方法,激起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环境被掠夺式破坏,“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的设计思想的一种钻研,更反映了一种符合自然的生存理念,找回了设计与环境之间友好的价值观与理念。
四、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变化,但设计的价值不应该有所改变,它以使用者为对象,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在未来发展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将传统生态式取材,使其物尽致用的传统造物思想融入到产品的设计理念中,在实行绿色设计和绿色用材的同时,也要挖掘消费者的本质需求,发展商品的简约之美,已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从而引导现代人更好的生活。对于设计师如何运用这些设计思想,把生态、经济实用价值统一到产品里面,成为设计师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与挑战。
[1]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卢文忠.环境伦理与“三型社会”[J].社会科学家,2013.09.
J05
A
1005-5312(2014)05-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