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七个“一”

2014-03-17冯璐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作业语文教师

冯璐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巩固知识、检验学生课堂掌握效果、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手段。但长期以来,为了达到应试目的,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或是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是枯燥的题海苦练,这种形式机械单一、内容陈旧枯燥的作业,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融会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传统的作业观念,以生为本,将学生从传统的抄写、背诵中解放出来,用心设计作业内容与形式,做到新颖有趣,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跃跃欲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查一查

在课前布置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搜集查找作业,如查找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影像、背景等资料,提高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水平;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教授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前,教师可以布置激发学生兴趣的预习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搜集能代表中外建筑风格的图片;整理人物资料,了解梁思成与建筑的感情。在正式上课时,由于有了风格鲜明的中外建筑图片作对比,学生对于文中概括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在形象上有了具体、直观的把握;课堂时间集中用于研读若干较抽象、不太好理解的特征;这样就使教学重点突出,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对于作者生平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说一说

高中生在课堂上总是“羞于启齿”,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可以布置一些训练作业。比如:搜集一周以来的时政要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转述给学生听;每周向大家介绍一个“感动中国系列人物”的事迹;在阅读课上,向全班学生推荐一篇文章或一部书,要求复述大意并说明推荐理由;就一种社会热点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展开辩论,争论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思维能力。

三、演一演

文言文教学往往枯燥、乏味、低效,这种时候,就需要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授《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根据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特点,可以设计话剧表演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以课文为剧本,再加上合理的动作、表情。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译读、揣摩,每组演员塑造了具有个性化的人物;随着各个小组的展示,文中人物逐渐变得立体、鲜活。在揣摩文中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的主动性被唤醒。学生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有了较感性的认识。

四、读一读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可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教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时,举办了一次“美文朗诵会”;目的是改变刻板的朗读作业形式,依托教材,借助比赛形式,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自选教材中的课文,篇幅宜短,朗诵形式自定。在正式比赛这一天,课代表编写了精彩的串场词,有的小组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背景,有的小组选取录制了优美的背景音乐,有的小组采取了领读、分读、齐读等形式,整节课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在诵读与欣赏中,学生感受美读氛围,领会诗文精髓;在阵阵掌声中,锻炼朗读能力,树立学习信心,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写一写

“读写不分家”,语文的综合能力自然离不开写,而这也是学生最“怕”的。不过为了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态,我们可以将写作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每周一次的阅读课上,学生作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批阅,选择有特点的在班级内展评交流,读书笔记包括字词摘抄、佳句赏析和感悟联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节阅读课后就本节课的阅读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使学生在阅读后能迅速将思想感受凝化为文字语言,久而久之,在不断的阅读、积累、锤炼中,学生的生活素材就会渐渐丰富,感悟生活的能力也会慢慢提高,再动笔写作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六、批一批

语文作业多是文字表述性内容,为了及时下发作业,多数教师来不及认真阅读,只能根据学生字迹的整洁和内容的多少来“推断”作业质量,评语或是优良差,或是ABC,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日期。这种习惯成自然的格式化评语,严重扼杀了学生对待作业的热情。尤其是靠师生情感交流的随笔作业,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只是收获了冷冰冰的一个字母或一个方块字,那么学生回报给教师的就有可能是对语文作业的应付和忽视。

针对练笔作业,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让学生完成“批作业的作业”。学生可以先是班级内部或班与班之间互批互改,然后教师再选择性批阅;这种更注重实效的做法一来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机会;二来可以促使学生对练笔认真对待,增强写作兴趣;三来在与其他学生交换习作的过程中,他们能了解一年后的竞争者在阅历、眼界、思考、文笔方面与自己的差异,激励他们奋勇争先;最后,当他们自己体会到用心批改一份作业的付出时,以后在做作业时、对待教师批语时可能会变得认真。

七、访一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积累知识,获得直接经验,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目的。

比如在教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三课《神奇的汉字》时,我们一改以往以抄写、做题为主的字形专项复习方法,要求学生“走出去”、“访一访”。我们采取了走上街头的形式,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走街串巷,寻找、捕捉身边的错别字。这个实践活动,寓趣味于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寻找、辨析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经历,还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比朗读和抄写更有效。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业应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只有在设计作业时既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趣味性的作业,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二中(730060)

猜你喜欢

作业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作业
圆我教师梦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