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教育
2014-03-15刘宝艳吴彬
刘宝艳 吴彬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88-01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品社课中更完美地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就是发现。学校的创新教育要在加强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意识、发现意识和想象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意识。一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定要使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这样,针对某一问题的提出时学生才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二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要“见多识广”;三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观察,积累感情知识,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思考、提出问题奠定基础;四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能力,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就是学生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的内部能力。把好奇心转移到科学知识上去,升华为求知欲。求知欲既是认识兴趣,也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为此,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生疑发问,“别出心裁”提出独立见解,不断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我在品社课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好奇心这种带有普遍突出的心理特点,进行积极地引导。采用挂图、幻灯片或实地观察及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尤其在实地观察中,学生向教师提出很多新奇的问题,学生在极深的感情认识上,通过这种直观的反应产生正确的概念,使学生在兴趣中顺利地接受品社常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一般地说,是指围绕具体的思维主题进行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一种非浅性思维,它的思维活动方式是分散的、辐射的、扩散的,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时就像点亮的一盏灯泡一样,光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展,它并不追求唯一的解答,而是可以得出多个答案,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
其次,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直接领悟的认识或思维的方式,它具有直接性、迅速性、猜测性、整体性、坚信感等特点,学生的直觉思维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某种事物深入观察,多次获得极为丰富的积累,在认识上产生一种飞跃,作出相应的判断,以达到通过直觉产生的发明、创造。
再次,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想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经历、在其头脑中独立思考想象和创造出新形象。
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受教育时间短,基础底子薄,而基础知识往往又是智力和能力的主要因素,另外,这个时期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求知心切,善于观察,思维形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观察形象最好地来源就是直观教学,学生可获取感官上的认识,如在讲“祖国的壮丽山川”时,学生可以直接看到祖国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质状态、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通过观察而产生感性认识,刺激大脑产生正确的表现。正如老师提到长江、黄河时,学生就会知道并浮想联翩,反映它们的形象,从而激发了形象思维,开阔了视野。比如在五年级品社课上讲《江山多娇》时,我播放了一段录像片,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同时再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三级地形,自西而东逐级下降,认识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多种多样的结构。看到了繁茂的树木,一片葱绿;看到了落叶金黄,硕果累累;看到了草木青青,听到了几声隆隆。在学生头脑中正确地形成了地理表象。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的。在品社课中关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可见,教师在这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曾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