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2014-03-15赵东伟薛书冰薛丽娟
赵东伟 薛书冰 闫 明 薛丽娟
(河海大学学生工作处 江苏南京 211100)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赵东伟 薛书冰 闫 明 薛丽娟
(河海大学学生工作处 江苏南京 211100)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分析,探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新的思路、内容、方法以及渠道,以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健康教育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概述
1.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始于20世纪50 —60 年代的美国。他们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 不重视人类本身的发展特征; 同时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 但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1]。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一种整体论的视角研究人性, 重视人的潜能以及自我价值。此后,罗杰斯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提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教学观(humanistic theory),区别于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其主要特点如下。首先,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源于治疗实践和临床经验;其次,该理论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最后,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化教育。
二、罗杰斯的教育教学理论概述
1.罗杰斯的教育教学目标论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直到如何学习的人[2]。他提出,教育的重点是使学生成为“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进而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才能的人。
2.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论
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独有的学习理论。这与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是有所区别。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3]。它是在对外界事物理解的前提下,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学习。而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地渗入人格和人的行动之中的学习[4]。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的传授与吸纳,即将新的学习材料融入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则更像是一种人格教育和价值观的熏陶。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 学生要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达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 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需要一定的条件。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讲授方式、知识讲解、教学技巧,课程大纲、教学材料以及与课程相关的书籍等, 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开放、融洽、真诚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罗杰斯将非他的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条件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他认为这和心理治疗领域中咨询者对来访者的心理氛围因素是一致的。基于此点,他对教师提出了三条教学基本建议:(1)真诚对待学生, 不加任何伪装和掩饰;(2)充分信任学生, 将学生看成具有自身价值的主体,接纳学生的任何情感和思想,并坚信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3)理解并尊重学生, 及时给予学生关爱,使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下学习成长。
罗杰斯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进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真是情感的自由交流活动。在这样一种平等真诚的心理氛围下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协作者和伙伴, 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三、罗杰斯教育教学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上的应用
目前,心理学在我国越来越普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大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通过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视角探索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民主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以及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人际沟通等能力,进而提高整体心理水平,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教学方面,教师应树立平等、民主、对话式的教学理念,而不是权威和知识的灌输者。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及时转变角色,在教授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由知识的讲授向知识的沟通、传递、交流方面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允许和鼓励学生真是的体验和反馈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创造性的应用。
2.激发学习动机,改进授课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地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人格品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感受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尽量设置价值内化的课程内容,使课上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通过心理健康课上的内容解决实际生活、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
3.采用多种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在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下,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在课程教学当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心理活动等直观、联系实际的方法为主。人本主义强调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平等,参与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入活动教学、视频教学、心理测试等方法。教师可根据每节课的不同主题设置不同的心理学活动,查找相关的心理学视频和心理测试。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和实践经验,并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对一些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探讨,形成基本的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具体的、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总结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相信学生可以在一个安全良好的氛围下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面,我们应当结合人本主义教育观,探索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在心理上更好更快的成长。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善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影响[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师版),2002(4) .
[3]赵德雷.一位心理学家的教育理想——罗杰斯人本教育观释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
[4]赵德雷.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电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G444
A
1000-9795(2014)012-000090-02
赵东伟(1985-),男,北京人,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薛书冰(1979-),河南平顶山人,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河海大学学生工作处。
闫 明(1982-),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河海大学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心理发展研究中心。
薛丽娟(1985-),女,江苏常州人,理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教育心理学,河海大学学生工作处。
本文系河海大学学生工作研究会研究课题,课题编号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