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分析

2014-03-15赵艳芳

关键词:优势产业皖江示范区

赵艳芳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一、引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其对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探索,为我国目前存在的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问题提供经验借鉴。目前关于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有很多:有对影响承接产业转移因素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区域相关性分析、产业同构的分析,有对具体行业所做的分析,比如对装备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产业转移的分析[1-5],如果针对各个市的优势产业做出分析,对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张谋贵(2010)通过产业梯度系数和成长系数得出长三角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然后通过计算皖江城市带九市的产业梯度系数得出各自的优势产业,并和它们的转出地相对应,作为跟踪[6]。但是计算出的皖江城市带各市的优势产业是对于全国而言的,相对于长三角来说不一定是优势产业,以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不是十分的准确。因此,本文认为,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皖江九市各自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根据其相对长三角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各市所需要承接的重点产业,这样的方法更加准确,得出皖江九个市各自的重点承接产业更加的具体和具有指导意义。

二、实证分析

(一)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优势产业分析

本文借鉴戴宏伟关于产业梯度的计算方法[7],即产业梯度系数法来得出皖江九市各自的梯度系数和优势产业。i地区j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为该地区此产业的区位商,C PORij即相应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通常情况下,如果某地区的某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则产业梯度系数应该大于1;反之,产业梯度系数小于1。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皖江示范区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矿采业、农副食品加工等资源依赖型较高的行业、设备制造业等,其中合肥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上产业梯度系数值较高,马鞍山在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优势明显,而安庆市在石化、纺织业、皮革毛皮及木材加工业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基于相对梯度系数的重点产业分析

皖江示范区在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时不仅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产业,同时也要考虑到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状况,也就是说需要从转入地和转出地两方面考虑承接哪些产业。贺曲夫使用了相对梯度系数对两个地区的产业进行对比[8],如果相对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既具有外移动力,又可以很好地被承接。本文在表1的基础上,使用相对梯度系数,得出皖江地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总体来看,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

表1 2010年皖江城市带各市制造产业梯度系数

三、结论

通过表2可以看出九市重点承接的产业中,合肥、滁州、马鞍山、巢湖、芜湖、铜陵、池州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因而可能形成竞争。如果没有政策性指引和协调,很可能会出现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使区域内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展开,进而影响区域整体的优势和竞争力。

马鞍山、铜陵、宣城在承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肥、滁州、宣城在承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安庆在承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能源依赖型产业和高污染行业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产业梯度分析得到的皖江示范区各市的重点承接产业,还需要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点行业和区域产业布局总体思路,依照国家及安徽省的产业政策,进一步确定符合各市实际的承接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表2 皖江示范区九市重点承接的产业选择

[1]吴雪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0(6):111-113.

[2]方大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 SWOT 辩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10):11-13.

[3]伍万云.皖江城市带承接现代服务业梯度转移研究[J].江淮论坛,2011(8):49-55.

[4]周浪.皖江城市带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J].安徽科技,2010(3):4-5.

[5]杨伟.皖江示范区产业同构与产业分工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3,12(1):65-67.

[6]张谋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3):24-34.

[7]戴宏伟.“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66-70.

[8]贺曲夫,刘友金.基于产业梯度的中部六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之重点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5):71-75.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皖江示范区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一带一路”战略下绍兴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
“小鲟”过皖江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 推动河北优势产业和过剩产能走出去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