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4-03-15揭毅
揭 毅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443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占脑血管病的75%左右,主要包括脑血栓、脑梗死以及脑内动脉狭窄等,该病是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都非常高的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初是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为主,但该种治疗方法治疗周期长,同时致残率极高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和身体伤害,而介入治疗不仅对患者创伤小,而且患者恢复较快且不良反应较少,因此笔者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对符合介入治疗的患者86例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 -2012年3月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 31-84岁,平均48.5±3.6岁,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无肝肾功能异常、无心脏病和其它精神疾病,患者知情同意。60例合并糖尿病,68例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PTAS适应症:有症状动脉狭窄50%以上,无症状动脉狭窄70%以上,与狭窄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脑实质缺血,狭窄处无其他异常,3周内无脑卒中等。对符合PTAS介入条件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1.2 方法
1.2.1 DSA诊断 采用我院Allura Xper SD20仪器对患者进行诊断,具体方法为:对患者消毒,进行股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同时拍摄脑血管的正位片和侧位片。
1.2.2 PTAS介入治疗对符合介入治疗86例患者进行了PTAS介入治疗手术,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然后扩张血管的狭窄处,之后选择合适的支架紧贴动脉内壁,注意不要影响外动脉血供,不断调整支架位置直至将全部支架放入。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后进行造影,主要观察血管的残余狭窄度,并对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看术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指标为血管狭窄率,血管狭窄率的计算方法为患者正常血管直径减去最窄部位的直径再除以正常血管直径。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统计患者介入术后的血管残余狭窄度以及术后随访不良反应情况,进而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2 结果
2.1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
98例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118支病变血管,主要包括大脑中动脉15支,颈总动脉63支,锁骨下动脉14支,椎基底动脉16支,血管闭塞10支。具体病变血管见表1。狭窄程度在70%以上的血管有40支,50%以下的有25支,结果见表2。
表1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
表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达到狭窄程度
2.2 PTA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86例符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全部进行了支架置入,全部成功,介入术后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所有86例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较介入前明显改善,其中残余狭窄程度在20-40%之间的有22例,20%以下的有64例。
2.3 不良反应情况
2.3 1DSA造影和介入治疗不良反应3例患者在DSA造影时发生穿刺反应,2例在介入治疗时出现血压下降,均经过临床恰当处理后恢复正常。
2.3.2 介入术后随访不良反应 对介入患者进行随访,共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经过多巴胺以及阿托品治疗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达70%以上,而且该病是一种危险度极高的疾病,该病病因复杂,病情发展迅速,因此快速准确的对此病做出诊断是保证缺血性脑血管病得到及时治疗的关键。目前认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它主要通过数字电子设备获得血影像管,进而明确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3]。
本文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118支病变血管,主要包括大脑中动脉15支,颈总动脉63支,锁骨下动脉14支,椎基底动脉16支,血管闭塞10支。具体病变血管见表1。狭窄程度在70%以上的血管有40支,50%以下的有25支。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脑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偶尔可见动脉炎、动脉夹层形成,我们的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大部分为动脉粥样硬化,部分为动脉狭窄等,该结果提示DSA能全面、准确的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对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准确测量。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对已经形成的斑块作用不大,而且治疗周期较长,病死率极高;外科治疗由于手术创伤较大、适应症少在临床的应用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临床需要更为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作为一项新技术不断的完善,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首选治疗方法[5]。
本研究对符合介入治疗86例患者进行了PTAS介入治疗手术,结果显示,100%成功置入支架,技术成功率达到100%。介入术后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所有86例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较介入前明显改善,其中残余狭窄程度在20-40%之间的有22例,20%以下的有64例。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6]。目前认为残余狭窄程度低于50%就可以,不一定达到解剖学结构,血管腔的微小增加就会大大加速血流,改善血供,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DSA诊断和PTAS介入治疗过程中以及术后随访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显示在,DSA造影和介入治疗时,3例患者在DSA造影时发生穿刺反应,2例在介入治疗时出现血压下降,均经过临床恰当处理后恢复正常。介入术后随访不良反应结果为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和心理减慢主要是颈动脉窦反应,该反应也是PTAS介入术中和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是放入的支架刺激了迷走神经和压力感受器[7],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多巴胺以及阿托品治疗后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DSA可以全面、准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以及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对符合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了PTAS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经过介入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患者在DSA诊断和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出现了极少的不良反应,证明DSA和PTAS是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较为安全的方法。
[1]刘广青.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7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83-601.
[3]曲虹,周丽娟,梁国标.21例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53-455.
[4]龙振钊,林耀波,陈汉威,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423-424.
[5]凌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2):3 -5.
[6]刘新峰.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今后发展的方向[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6):371 -374.
[7]李慎茂,张晓龙.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思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5):289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