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难点及对策探讨
2014-03-15梁茜
梁茜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难点及对策探讨
(一)争取领导支持
在此方面,首先应本着“有才有位”这一原则,针对相关的特点来开展审计,从而及时发现存在于整个机构当中各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及时堵塞漏洞,以此来获得工作成效,最终引起企业高层领导对此领域的重视。其次应牢记“监督与服务”这一宗旨,在“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一指导思想下,借助审计“综合经济监督”这一职能,围绕企业中的“热点”问题,审出真实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三是充分重视工作规范。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依据,完善审计工作的各方面规章制度,并借以来加强内务管理,最终努力建立健全自身的行为、工作规范。
(二)认真宣传法规
要充分利用审计工作,提升宣传力度,对被审计者也应有效地运用审前调查、下发审计通知书、送达审计
[1]齐晓晖,宋书英.新形势下加强内审工作刍议[J].乡音,2003(05).
[2]钱智,徐晶.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J].学习月刊,2006(14).
[3]王庆东.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0(26).
(作者单位: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
梁茜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校科研项目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之中,科研经费多元化的来源渠道给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带来新的挑战。由于高校科研活动中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找准审计重点和难点,加强审计监督,寻求科研审计效率的突破口是学术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理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是高校审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整体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难点问题
(一)观念误区制约审计作用的发挥
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审计缺乏认识已成为一种普遍弊端,科研人员在经费管理使用上不希望学校过多的约束和监督,对审计监控存在抵触情绪。而高校为激发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经费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采取相对宽松的科研管理办法,给予课题负责人相当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支配权,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在头脑中形成了课题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如何支配完全由自己随意决定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误区给科研经费审计带来很大困难,有些特殊情况使审计人员只能服从学校发展大局作出取舍。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仅限于项目结题时的审签,不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整改意见,不利于充分发挥审计在规范科研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经费多元化影响审计评价标准
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但各渠道的科研项目使用要求不同,存在管理条块分割、相关政策不统一的弊端,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不同主管部门相关政策修订不同步,使审计部门不能正确及时评价学校科研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
(三)审计滞后难以发挥过程控制作用
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由于高校信息系统还不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存在脱节,科报告征求意见书等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其宣传有关于审计的各类型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从而营造良好的自身审计工作氛围,从而为进一步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三)完善审计证据
众所周知,“依法取证”是内审工作质量的决定元素。在有关的工作中,更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最终做出的决定和建议,也更要在证据方面做好准备。要全面了解审计事实以及其中出现违规行为的动机所在。
总之,要想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做好内审工作,还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只要内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工作,具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完善审计程序和工作制度,加强审计业务基础管理,探索新形势下各项内部审计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内审工作就会更加完善。
研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审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没有提前介入参与,不了解项目申报的具体情况,难以保证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追踪调查。对一般性的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只履行简单程序,不够详尽。高校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的监管职能,事后审计为主的运行制度尽管也能发现问题,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无法进行全面透彻分析,不利于及时改正错误,难以发挥审计过程控制作用,缺乏有力监督。
(四)科研经费支出相关性认定困难
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和审计人员专业所限,使得界定判断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缺少依据,费用相关性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对审计时发现的疑问点,课题负责人一般会找出各种理由解释,由于审计成本所限,到外单位取证存在困难,难以查实支出真实信息,尤其对科研经费所购买的相关实验材料、支出测试加工费用等的评判是一大难点,审计人员仅靠科研项目任务书及支出预算难以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
(五)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难以开展
科研经费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科研资金审计还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监督层面上,忽略对科研经费效益性监督。科研经费评价体系涵盖面不够全面,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范畴,社会效益评价以定性描述居多,缺乏较为明确而合理的评价指标,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出量化和定性分析,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空白导致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无法有效深入地展开。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实施对策
(一)加强引导宣传,营造科研经费审计氛围
高校审计部门应在财务、科研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加大科研经费审计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等媒介有针对性地强化依法借鉴和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观念,促使学校科研人员和各级领导增强共识,尤其要改变一些科研人员固有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科研观,加强对科研责任、科研道德、廉政规定等内容的学习,明确不论是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都必须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合同要求合理使用,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要结合实际形成健全有效的科研经费审计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指导,通过各种渠道,增强科研人员自我约束,营造良好审计氛围。
(二)完善管理制度,充实科研经费审计依据
合理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推进高校科研审计的基础和关键,因此高校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审计部门要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和专业特点,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制度,最大限度防范化解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明确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统一科研管理的监督评价标准,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及国家法规等作为审计依据,部分重大科研项目编制的合同文件也可作为审计依据。通过审查,及时与科研管理部门沟通,提出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优化审计流程,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
高校应开展以预算执行为主,以支出过程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服务性,改变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的传统模式。
(四)规范经费使用,以真实合法为审计重点
高校审计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科研项目,审查经费使用是否严格遵循预算,是否体现效益原则,重点关注各项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按制度执行,确保大额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和效益性,不允许假借科研名义虚构经济业务套取科研资金。重视科研经费转拨款项真实性的审计,保证科研经费落到实处。审计工作中,资产购置的合理性、资产管理情况、经费结余情况也是科研经费审计重点,采取协调合作的审计策略,为科研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有序、规范、快速发展。
(五)改变“重管轻效”局面,探索科研经费效益审计
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在课题申报审计中,预先判定课题效益价值,认真分析科研经费资金使用效益、资源配置效益和管理效益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评价。及时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与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提出审计建议。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可以避免经费自主权滥用,不同类型项目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差别较大,评价标准的确定尽可能使用普遍公认的,客观公正做出审计结论,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最终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目标。
三、结语
总之,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科研审计应从实际出发,加强科研审计监督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创造良好审计环境,完善制度管理,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探索效益审计,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真实合法,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波等.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质量之我见[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4).
[2]刘海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2(9).
[3]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2011(2).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