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橙色大战 橘子也疯狂

2014-03-15

科学之友 2014年23期
关键词:伊夫复活节狂欢节

橙色大战 橘子也疯狂

狂欢节并非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专利。每年天主教四旬斋开始前3天,意大利小镇伊夫雷亚人也会狂欢一番,他们不跳桑巴舞,却有着更为奇特的节目——“橘子大战”。

每年的2—3月,都是“狂欢节”集中爆发的时段,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到加拿大的渥太华、魁北克,从德国科隆、杜塞尔多夫到法国尼斯、西班牙帕尔马斯,狂欢的火焰烧遍了这些地方。至今仍盛行于欧美各国的狂欢节,在历史上起源于中世纪,与基督教和复活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的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类,需要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这样便有了“狂欢节”。

在意大利,人们崇尚自由、浪漫乐观。全年大约有1/3的日子属于节日(122天),有的是宗教节日,有的是民间传统节日,有的是国家纪念日。意大利北部小镇伊夫雷亚,位于都灵以北,阿尔卑斯山脚下,常住居民2.5万人。这里每年2月中旬都会举办一次奇特的狂欢节——“橘子大战”,这并非人们一时兴起的恶搞之举,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了解“橘子大战”后,外来人会加深对这座中世纪城镇传奇故事的印象。

橘子成了“暴君头颅”

关于“橘子大战”的起源,至少有这样两个版本。第一种相对简单,说的是中世纪时那里有一名为富不仁的封建领主,四月斋开始前只给穷人们一罐豆子,人们于是将豆子倒在街上以示抗议,后来用橘子取代了豆子。

第二种则说来话长,还是要追溯到中世纪,当时伊夫雷亚的统治者是邪恶残忍的领主拉涅里·比安德拉特。他下令当地每一位新娘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必须先跟他同房。这种暴政持续了很多年,直到磨房主的女儿维奥莱塔结婚时才被终止——聪明的维奥莱塔用事先藏好的斧子在新婚之夜砍死了逼她就犯的比安德拉特。在她的鼓舞下,当地居民起义攻占了比安德拉特的城堡,并将它烧毁。

从那以后,伊夫雷亚人就把橘子当作比安德拉特的脑袋抛来掷去,日久天长便演变成了“橘子大战”。所以,《纽约时报》说,“橘子大战”充满了象征主义意味,那些被摔烂的果肉和果汁代表了暴君之血。

战规下的激情演绎

作为一个代表人民反抗各种形式压迫的节日,“橘子大战”的规则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大战”参加者主要分为3组,分别是“战士”“敌人”和观众。“战士”们穿着中世纪的平民服饰,“敌人”则戴着头盔,穿着加厚的中世纪武装。

“战士”代表反抗暴政的平民,共有数千人之多,他们分成9支队伍,在镇内5个主要广场各自认领一块属于自己队伍的地盘,准备好无数橘子等待敌人出现。

“敌人”由志愿者扮演,代表“暴君”的卫兵。这可是个苦差事,他们分乘46辆马拉车,每车6个人,在城市各处巡游,每到一地,就会遭到一阵暴风雨般“橘子炮弹”的袭击,所以他们必须防护严密,每个人都要带上特殊的头盔。“敌人”所在的大车上也有橘子,供其还击之用。按照规矩,拉车的马匹是不能被攻击的,但往往很难幸免。

狂欢节期间,观众一定要佩戴红色的帽子,否则会遭到袭击,街道周围的店铺顶部也都会罩上鱼网,以免从天而降的“橘子雨”砸伤观看者。通常情况下,随着“战斗”的深入,不少观众最后也都会变成“战士”。

宣泄与宁静

无论如何,在冬天里被硬邦邦的橘子砸中还是挺疼的,不过当地人早已习惯如此并乐在其中,不少儿童和女子都会参加“战斗”。

节日形式尽管免不了狂暴,不过这并不妨碍女孩参与,因为她们的面孔彰显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据说在当地人心中,这个活动一直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会一直参加下去。“战斗”的残酷性显而易见,很多人前额被打破了一道口子,血混合着橙色的橘子汁一起流下。还有的参加者甚至在战斗中被橘子直接击中眼睛,后来不得不去接受手术治疗。但对当地人而言,这算不上什么暴力行为,相反,这是一种宣泄心中暴力的方式。

“橘子大战”通常会在黄昏时分平息,亲历狂欢的人一定忘不了这一时刻:伊夫雷亚市中心广场彻底变成一个橙色的橘泥海洋,脚下到处是烂橘子的果肉和果浆。狂欢之后的其他日子里,小镇复归宁静。

猜你喜欢

伊夫复活节狂欢节
复活节彩蛋
耳聋的音乐家
寻找复活节兔子
耳聋的音乐家
蔬菜狂欢节
伊夫离职:苹果失去设计灵魂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将从苹果离职
寻找复活节彩蛋
巴西
动物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