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心插柳荫更浓

2014-03-14杨谷怀高玲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楹联语文文化

杨谷怀++高玲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指写于纸、布或刻于竹子、木头,悬挂在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因为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就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楹联因汉语一字一音、连字成词的特点,被赋予了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

张志公先生曾说:“属对是一种有效的实际的语音、词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还包括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古人常用对对子的方法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测试孩子的知识储备。

然而,这样有效的一种语文教育手段却在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直至在语文教学中“灰飞烟灭”,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有鉴于此,我们学校在三年前开展了一项大胆的教育实验——在六、七年级开设“楹联文化”校本课程。旨在通过此校本课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营造具有中华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此,我们分别开设了“楹联基础知识”“《红楼梦》中的楹联”“名楼中的楹联”“北京老字号中的楹联”等系列课程。

三年来的教育实践带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甚至可以称之为冲击,让我们惊叹楹联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神奇,更惊叹孩子在这种神奇方法中获得的惊人成长。

提高学生的“咬文嚼字”水平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简练而意蕴悠远的楹联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楹联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字特点的理解与运用,即“咬文嚼字”的水平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楹联创作有析字、叠字、复字、嵌字等创作技巧,这些技巧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属性及富有音韵美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此有了较好的理解并能主动尝试加以运用,如这几副楹联:

三口齐聚品百味;双日成叠昌百年。——王宸、杨雪

三人成众好兄弟;双月如朋伴嘉宾。——许蓝心

子夜恬静风吹叶;晌午幽寂雪折枝。——叶子恬

南国微风中,苏杭园里两棵柳;东方明月下,长坂坡上一孤骑。——罗昊泊

前面两副采用的是析字手法,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及表意功能,将汉字进行拆拆拼拼构成一副副对联。后面两副则采用嵌字的手法,将自己的名字和苏东坡的名字嵌入联中,并能营造出意境悠远的画面,作为中学生的作品,着实令人赞叹。

促进学生对语文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修辞即修饰文辞,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正确地理解修辞对于把握作品内涵,恰当地运用修辞对于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新课标在初中阶段有如是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楹联作品使用了大量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如拟人、夸张、双关、顶针、回文等。起初我们的预期是学生在遇到一副楹联后,能够分辨得出其修辞手法,简单品评即可,但是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能理解还能模仿着有所作为,令我们特别欣慰。

腹内涵千水;口中流万泉。——赵季平(谜底:饮水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红叶原未醉,遇霜红颜。——郭若楠

楼外青山,山外云,云卷云舒;池中绿水,水中鱼,鱼跃鱼翔。——仉思齐

爽爽风清风爽爽;醇醇酒香酒醇醇。——赵悦如、陈滢

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因为它是很难跟踪指导并落实评价的。所以很多时候总是出现学生没有阅读兴趣,或是虽有兴趣却无力坚持,从而放弃阅读的问题。而我们的楹联课程在这个方面也给予了语文教学很大的帮助。

在六年级上学期普及了楹联的基本常识后,我们将学习内容转向经典名著的阅读,选择了非常难啃的《红楼梦》。学生在教材中已经接触了这部书的片段,我们希望通过楹联让学生对红楼梦有更充分的了解,对这部名著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开启一扇文化宝库的大门。

《红楼梦》兼收“众体”之长,其中有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骈文等。我们以《红楼梦》为文本资料,选取其中的楹联、对句、对偶句等为资源,在赏析楹联的同时阅读名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楹联课堂上,我们以楹联为线索,辅助电视剧片段,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带着学生把这部名著浏览了一遍。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有了楹联这个旅伴和老师作为“导游”,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从字里行间读出了许多悲欢离合,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依托学校春季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大观园中的楹联”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大观园,欣赏其中精美绝伦的楹联,并用各种方式进行了记录,在五一假期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梳理,开学后在课堂上以小组选定的方式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有PPT展示、短片播放、情景再现等各种方式。通过楹联课,学生们不仅阅读了《红楼梦》这部名著,也阅读了社会这本大书。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造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楹联这种优秀的文化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已有所体现。

开设了这门课程后,学生们由先前对生活中的楹联视而不见或知之甚少,到如今饶有兴致地看一看、品一品。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的反馈:春节时孩子自创了春联贴在家门前;孩子去了某地旅游,开始关注楹联,关注其内涵及隐藏的文化,旅游再也不是走马观花,开始变得有文化味道了;孩子主动要求去苏州园林、去西安碑林等地方旅游,因为那里有楹联值得欣赏……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的审美品位提高了,敢于并善于运用楹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今年的元旦联欢活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班的教室在门口贴上了春联,而且有的就是出自学生之手。他们发挥各自所长,有的负责创作,有的负责用毛笔书写,其中许德成写的一副:

金睛蛇狂舞舞到马厩厩里马飞奔奔蛇口下下口咬马马踏蛇尾;

棕鬃马飞奔奔至蛇穴穴中蛇狂舞舞马身前前蹄踏蛇蛇咬马头。

横批:年年年头接年尾

这副联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营造了两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表达了学生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

作为学生一学年学习的评价和反馈,我们曾组织六、七年级的十几位学生到儒宴餐厅举行了一个主题活动。孩子们在餐厅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餐厅中的主题展览,欣赏了编钟、编磬演奏的雅乐,品尝了精美的孔府菜。参观以及就餐的过程中,老师即兴出题或出联考验楹联学习的佼佼者。孩子们不仅接受了挑战,还出色地用楹联“回击”了老师:

吃儒宴品儒家文化;(周则晓)

读远洋望远大人生。(张鼎新)

孔子名言,句句精辟;(周则晓)

儒宴美食,口口生香。(杨老师)

粟食甘味、山东煎饼:黄米包赤豆,白糖红枣味道美;(李德维)

金饼卷翠叶,紫酱碧葱滋味香。(杨老师)

麒麟玉书、干冰果盘:麒麟衔书送子至;(杜冰)

凤凰分雾踏云来。(李德维)

这些对联的主题涉及我们学校、儒宴餐厅、餐厅的各种菜肴等,运用了学过的楹联创作技巧,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充分显示了学生灵活的思维、机敏的思考和极强的创造力。

经过三年的实践,学生们不仅通过楹联这个媒介,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一扇通向社会、通向未来的大门,提高了语文素养,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审美体验,还放飞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古人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的楹联文化校本课程可以说是“有心插柳荫更浓”。能为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洒下一片清凉的柳荫我们非常自豪。endprint

猜你喜欢

楹联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谁远谁近?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