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编辑理念及其都市文化建构

2014-03-14

关键词:编辑者卢氏都市

陈 吉

(上海师范大学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23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史上杂志出版的一个高潮时期,尤其是在远东大都市上海更显突出。如据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通志社编的《上海研究资料》记述,1933年是为“杂志年”。另据一份全国主要杂志出版地分布表统计,当时全国总计247家;其中,上海178家,南京39家,杭州10家,广州3家,武昌3家,天津2家,镇江1家,安庆1家,济南1家。①显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成为中国近代杂志出版的中心,各种杂志出版活动可称之如“过江之鲫”,而彼此间所面临的市场化竞争之激烈亦是显见的。

在这样的整体态势之下,民国时期上海都市中杂志出版的种类繁多,风貌各异,其中不少杂志的成功之处,彰显出了与其编辑理念间的攸关之处,值得探讨和借鉴。本文拟选择1947年创刊的《电影杂志》为切入点,管窥一斑,透视其编辑理念的特色,兼论其对都市文化的建构。

一、《电影杂志》创刊的都市时代前提

《电影杂志》,半月刊,1947年10月1日创刊,至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夜,出版发行至第38期,后因新旧时代骤变而于4月16日停刊。杂志的编辑者为卢莳白,出版发行方是上海影业出版社。

作为一本个人化编辑色彩相当浓厚的电影杂志,②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上海都市中,《电影杂志》的出版发行颇具社会影响面。今人曾有文章评价称:“《电影杂志》可看作中国电影史之‘断代史’,那段时期诞生了不少优秀的影片,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演员,华语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几部名片即产生在 1947—1949 这几年,如《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杂志》完整地记录了这三年的影坛影事、影人,是一份宝贵的影史资料。”③

《电影杂志》出版的上佳表现,自然得益于当时共生的上海都市时代之前提,除了上文提及的都市杂志出版的欣欣向荣之外,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市电影业的繁荣发达也密不可分。

据1937年以前编撰的《上海研究资料续编》梳理:“电影在上海的娱乐生活中占一位置,自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始。此项机关报兴的艺术,实能引起极多数人的爱好与欣赏,所以电影商业随时俱进,迄今不特与中国旧剧分庭抗礼,并且有驾而过之的趋势。上海现在有专门放映电影的剧院三十三所至三十六所之间,去年有一本电影画报,名叫《电通画报》的,尝将这许多电影院的摄影标于一张上海地图上,加一行大标题道:‘每日百万人消纳之所!’电影的魔力跟电影院在上海市民生活中的地位,尽可知矣。”④“电影艺术的猛进,使影剧无敌地在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中占了最高的位置,到1928—1932(民国十七至二十一年)年间,电影院的生长,有非常可惊的速度。”⑤很快,上海成长为中国近代电影产业的中心。

而近代上海电影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一种现代都市文明的传播结合起来。无论是摄影放映机械的使用和进步,还是电影院的建设,“这种膨胀,并无已时,到了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百万金重建的大光明和八十万金造成的大上海,又复在上海租界的中心点矗立起来。上海有了这样奢费的建筑、布置和设备的电影院,市民对于电影的享受更为起劲了”。⑥也因此,经过最初三十多年的发展,其间虽也经历了抗战日本侵略的破坏和影响,但由于中西文化交汇下新型都市消费文化的蓬勃向上、不断发展,仍使得近代上海都市电影产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至最黄金时代。⑦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上海的新型剧院电影院,雨后春笋般地越建越多,越建越好,娱乐业大发达于商业性竞争,那时间上海人的时髦,一是到新开张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二是到新开张的天蟾舞台看京戏;三是到新开张的东方书场听苏州评弹”。⑧与电影相关的消费文化,实已构成上海都市中最时髦的选择之一。

因此,与上海都市电影产业的繁荣发达相迎合,此时期相关的影业衍生物如电影类杂志自然应时而生,以满足都市大众对影事、影人等的赏鉴消费需求。1947年上海《电影杂志》的创刊,正是特定都市时代消费需求的产物。⑨

二、卢莳白与《电影杂志》的编辑理念

有了共生的都市时代前提,仅是具备了创刊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从另一方面看,在整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都市中先后出现过为数可观的电影杂志。据《上海电影志》介绍:1921—1949年,上海共出版各种电影期刊207种,大致分为三类:1.各电影公司为自己出品的影片作宣传的刊物,如《明星特刊》《天一特刊》等;2.电影剧作家、影评家办的理论专业性刊物,如《中国电影杂志》《艺术》《电影》等;3.主要登载影坛逸事、明星趣闻的刊物,如《电声周刊》《青青电影》等。⑩从总体上看,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并且出版刊期较长者并不多见,《电影杂志》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宽泛的比对可参见表1)。

表1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重要电影杂志情况概览

(续表)

(续表)

注:据《上海电影志》第七编“理论和出版”第三章“期刊和报纸”第一节“电影期刊”制作。

由表1的比对可见,作为一份个人化编辑色彩浓厚的刊物,《电影杂志》能够维持长达3年共38期的发行,相当不俗。这种成绩的取得,细究起来,可以说正归功于编辑者卢莳白施予下《电影杂志》所秉持的比较正确的编辑理念。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内行办刊”实际上构成《电影杂志》编辑出版的基本编辑理念和前提。

这集中印证于编辑者卢莳白的个人职业生涯履历。据考索,卢氏生卒年不详,是近代上海知名的文化人士。早年曾在上海的南京大戏院(今延安东路523号上海音乐厅)供职。1930年好莱坞电影《不怕死》被引入上海,中文片名即由卢氏命名,意思是指电影主人公罗克有深入匪窟的不怕死的精神。不料上映后在国内引起辱华抗议浪潮,史称“不怕死事件”。1932年7月8日,时任教育部督学的郭有守与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发起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卢氏当选常委之一。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后,很快又于1933 年7 月3日成立上海分会,卢氏作为在沪人士成为分会骨干。此后,上海分会开展各种活动,尝试将上海发展成为教育电影的优秀试点城市,并利用上海的地域、人才优势,承担编译教育影片说明书及字幕,在学校巡回放映、普通影院放映、举行民众教育电影会、摄制教育短片及重要新闻片等,卢氏都在其中做过很多贡献。例如,为了推进国产电教产品的制造和应用,卢氏曾与分会的潘公展等人一起于1935年8月22日创立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同年11月1日正式营业。卢氏是公司决策机构“董事会”的9个董事之一。

从对电影的研究及杂志编辑经验两方面看,卢氏在编辑《电影杂志》之前的阅历颇丰富。一方面,他是富有办刊经验的杂志编辑者。如1934年8月1日,他与顾一琴共同编辑出版《戏剧与电影》月刊,琴影出版社发行,一共出版了2期。1936 年,作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和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的重要负责人之一,他又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理事陈友松一起编辑出版《电化教育》月刊,一共出版了6期,这也是中国以电化教育为名出现的最早刊物。另一方面,卢氏又是掌握大量电影相关知识储备和社会资源的资深影业人士,曾长期从事电影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例如,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后,作为当时配合政府推行教育电影的学术团体,既编辑出版包括年鉴、著述、编著、译著等在内的各种电影专业出版物,又鼓励会员进行电影专业研究,卢氏在这些方面均表现活跃。1934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制刊行了200万字的《中国电影年鉴》,该书的编委会主任为陈立夫,卢氏为年鉴编纂委员会五位委员之一(另四人为潘公展、戴策、李景必、王平陵)。并且,据该年鉴的附录文章记述,卢氏时任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下属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主任一职。围绕着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各种活动的开展,卢氏曾经撰写过大量有关电影技术、理论及国产影片发展的研究文章。如在《中国电影年鉴》“通论篇”中,卢氏撰有文章《视觉教育的史的研究》,简要介绍人类电影发展史。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行的历届年会中(共举行过9次),卢氏也多有撰述文章,如1935 年第四届年会上卢氏宣读了《提倡国产影片之严重问题》;并提交了《提倡国产影片的眼中问题》一文。与此同时,作为《电化教育》的编辑者和特约撰稿人之一,卢氏曾在该杂志上发表过若干篇电影研究文章,如:《美国之合作教育电影库》一文,编译了同年美国《教育银幕》杂志2月刊登的文章,并介绍了美国各高校教育电影共享资源库的相关内容;《影片损伤之普通原因》一文,分析了导致电影影片损坏的原因,文中着重分析了影片“放映的疏忽”、“片盘的歪曲”、“影片齿孔之蚀大与破裂”、“影片之伤纹”、“影片之起泡”、“影片之脆弱”等方面形成损伤的原因。

显然,作为同步于近代上海电影产业黄金时代的资深影业人士,卢莳白交游深广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积累深厚的电影从业知识储备,加之其办刊经验,都使得《电影杂志》的编辑出版从一开始就拥有了一位非常专业、内行的“掌舵人”。这一点,从卢氏自己在第2期编后《给读者》的个人剖白中也得到了印证:“我,在廿余年从事电影事业的生活下,今天,我宣布这是我所编的,我希望电影圈内圈外,对我有认识、有好感的朋友们,给我一些精神的帮忙——供给我更多的材料!谢谢!”

其次,卢氏作为编辑者,始终坚持纯粹的办刊宗旨。

卢氏在创刊号《弁言》中透露出的办刊宗旨称:“电影是继诗歌、绘画、舞蹈、雕刻、戏剧、音乐、小说而兴的第八艺术,它蔚然扼着动静两性艺术的汇流,它能够作多方面之表现,给予人类最复杂深刻的享受,在它艺术本身固然有极崇高的估值,即在一般企业上,亦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所以本刊之发行,不但发扬第八艺术真正精神,并且报导电影事业确实消息。”他将电影视为新兴的“第八艺术”,欲发扬其“真正精神”。

卢氏既是这样说的,也确实循此方向努力实践。这尤其鲜明地反映在卢氏处理商业广告刊登与杂志正文内容的关系上。毋庸赘言,近代时期,对于“纯粹的个人办杂志,经费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广告收入既是解决杂志办刊经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很有可能成为杂志借以营利的渊薮。但是,商业广告的比重过多,却很可能会背离或至少影响到杂志原初宗旨的追求。这种矛盾在我们今天的各种传媒运作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为了不影响原初的办刊宗旨,卢氏对《电影杂志》中商业广告的版面比重及其内容选择都明显有所节制和遴选。如卢氏在第7期《编辑者言》中说:“本期因为广告篇幅的严格限制,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文字地位,足以满足爱文字的诸位;同时,在图画方面我们亦扩大了画面的篇幅,以享我们爱好明星照片的读者。”这比对民国同时期各类印刷出版物上五花八门、连篇累牍的产品广告而言,形成非常直观和鲜明的对照。再从第16期上有关“广告刊例”的价目标准和版面幅度看,对于关涉“普通地位”(即正文内)占“全面”以及封底占“二分之一”版面的广告需求,卢氏表示“恕不接受”,显然也是从不能影响杂志正文内容编排的角度去考虑的。并且,有时一旦出现杂志正文内容编排与商业广告刊登矛盾,他宁可割舍商业广告带来的收益。如第9期《编辑者言》中就曾言及,“连上三期都因为篇幅的关系,不仅文字不能登完,读者有未窥全豹之憾,便是广告亦有被我们临时抽去的,我们的收益减小,同时,备受刊登广告的商行责难。这是很抱歉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在翻阅《电影杂志》之时,很难感觉到有商业广告的突兀和干扰之处。

第三,在具体编辑流程中,讲求编辑的职业素养亦是卢氏重要的编辑理念。

例如,在《电影杂志》创刊号的《编后》中,卢氏曾对创刊号的成绩和未来的设想做了说明,表明了要与读者积极互动的想法,以及不断创新栏目的设想。此后,在第2期编后的《给读者》中,针对收到的20多封读者来信,卢氏一一认真回应并落实;在栏目的创新上,针对读者提出建议开辟有关技术的专栏,他与读者进行公开的商讨;针对读者提议加刊歌谱的意见,他也欣然接纳。在第5期,他根据读者的意见加设了“读者信箱”栏。在第7期《编辑者言》中,卢氏针对很多读者来信要求把“外片检索”与“标准译名”栏目按期刊登,纳荐如流,称“我们已决定除了扩充篇幅的办法之外,将采用减小铅印板字体的办法,对于这一致公认为必要的材料,将逐期登刊,读者如有反对,请即来信指示”;并按照“很多读者主张刊登好莱坞新闻,自本期起将加辟这一栏,此外又加了‘婚丧喜庆’一栏,亦将逐期发表”。可以说,但凡因应读者的建议,杂志都会有所革新内容,卢氏也都会及时在杂志内采用页边旁白提示的醒目方式提请读者的注意和批评指教(例子见第12期第18、19页)。

在具体的编辑印刷细节上,作为以照片为主的画报类杂志,《电影杂志》对印刷的要求自然更加严格。对此,卢氏始终力求精益求精。如在杂志创刊号发行后,针对有读者普遍反映的篇幅嫌少的意见,卢氏曾在第2期编后的《给读者》中作出回应。在该回应中,也详细为我们剖白了《电影杂志》在印刷上是如何做到力求完美的:“我得很详细的告诉你:本刊是用照相摄制的‘影版’放印的;所谓‘影写版’,是图照、文字都用照相方法来印的,因此我们的图照有这(样)的清晰与柔和。因为全部是照相,我们每一寸地位的费用,就照一寸照相计算,这浩大的开支,是我们为读者的第一笔最大的支出。纸张,是第二问题,请检别一下吧,你该当知道这是比报纸贵上一二倍的,可不是清晰多么?我们求清晰,就没有计较了成本!请你想:我们正把这样高代价来换取读者的赞许呢。也许,在试验满意之后,我们将改用价值相差一二倍的报纸而增加篇幅。同时,我们的文字是用六号字印的,这样,在字的数量上,亦足够抵五号字的一倍。”的确,从出版的效果看,今天编撰的《上海电影志》评价称,“该刊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照片数量大,并且采用比较先进的影写版印刷,清晰度高,质量较好”。此外,针对有读者质疑杂志印刷字号的大小,卢氏也都会反复做细致耐心的回应。如他在第3期专门解释称“请研究:本刊每页的文字,字体由照相缩小,假使用一般杂志的五号铅字排印,这一页的文字可以排三页,并没有因为图照而减少了文字的‘量’”,以期获得受众读者群的理解和认同。

并且,通览全部38期的杂志,在所有的文风方面,都可以明显感觉出编者在编辑职业道德上是以宣扬电影业界的真善美为主旨,充满了正能量,绝无当时大多小报、杂志及今天某些娱乐杂志那种通过揭发艺人或艺事短处、负面新闻、造谣中伤的方式去博取公众眼球的行径。例如杂志第2期一文标题为“谁说好莱坞没有美满的家庭?”,内容上赞扬了男星洛勃脱扬为标准的丈夫、模范的父亲。其一贯的作风,亦正如卢氏在第7期《编辑者言》中就即将策划刊登祝西先生的“随笔”时所宣称的:“我们决不狂骂,也决不乱捧。”

卢氏对编辑职业的诚挚热烈,透过《电影杂志》各期的《编辑者言》也可以清晰感觉得到。如杂志第7期《编辑者言》中言:“本刊自创刊迄今,为时仅三个月,无日不在改进中。对于内部的改革,已成显著的事实。目前我们已到了适应读者需求的阶段。我们诚挚的期求,读者对于本刊内容的批评。”第9期《编辑者言》中,卢氏面对取得的成绩,语含骄傲地向读者们报告,“最近数期,本刊有显著之进步,第一是错字的减少;第二是文字量的增多,正与本刊销路激增相等。从上期起,我们已将铅印部分改用六号字,这样,每期文字至少增加五千字;换言之,每期电影杂志的文字已达五万字以上,与一般专用文字,不登图照的杂志,有过之无不及”。此外,《电影杂志》的创刊正逢抗战后国内政治经济动荡、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大时代下,作为个人办刊之艰辛可想而知,这正如第24期《编辑者言》中的总结称:“本刊自创刊迄今,瞬已一年。在此期间,国内经济动荡,物价一日数涨,吾出版业几无时不在惊涛骇浪中讨生活,所蒙受之艰苦情状,实属罄竹难书。”因此坚持下来实属不易。而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在即将迎来社会大鼎革之际,在杂志第35期的《写在编后》中,卢氏作为编者依然对即将开展的刊期充满了困惑中的热情职业期待:“本期和下期(卅六期)是第三卷的末后两期,时光飞快地过去,在将近结束这短短的三卷,而迈步进入第四卷的开端,同人等正有千言万语,说不尽的话,要为爱护本刊的读者告;可是限于篇幅,而且也限于现实——动荡不定的经济情况下,想为读者预告我们一切的计划,即使这些计划之如何完善,如何有助于读者,可也丝毫不敢贸然下诸笔端。实在的话,如果经济动荡,常此下去可能随时抹杀我们任何一件小小的贡献,何况,稍具规模的事,更有无从着手之慨。然而,这本小小的刊物是否在迎合潮流?迎合投机?那高明的读者一定可以体会到,我们如何在苦撑要进入快第四卷的前夕,必然会了解我们是怎样地坚定信心,赓续为读者服务,甚之在各种困难不断的逆袭中,还勇气百倍地承受,而决心冲破它,这是事实。从每隔半个月一定有一期新鲜的本刊,陈诸读者案前,这就是明白而唯一的答复!”在此,卢氏的“编辑者言”,透露出其面临困境时的坚定心路。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了《电影杂志》的编辑理念与卢氏个人编辑信念之间的存亡攸关。

三、《电影杂志》与上海都市文化建构

《电影杂志》在发扬“第八艺术真正精神”的办刊宗旨的前提下,亦要服务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环境,满足都市文化需要才能进一步生存与发展。从《电影杂志》的内容看,自然也有其特定的传播优势。作为一本以译介好莱坞影业信息为主,兼及上海本土电影动态的电影消费读物,《电影杂志》在内容上图文并茂、印刷上设计精美,尤其是以各种电影明星肖像照、拍摄场景照为视觉刺激,很容易就能够获得受众的接受,树立起直观鲜明的形象,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和消费观等。而从当时电影在上海都市中的传播范围来看,根据《电影杂志》第15期《上海市电影院三十六年度观众统计表》开列,1947年度上海各月份的观影人数,平均每月观众2359914人,平均每日观众77290人;分头轮、二轮、三轮、四轮进行统计,总计观影人次达到28210974人。对照当时上海都市的总人口数,电影在上海都市文化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因此,作为电影文化的衍生物,《电影杂志》创刊之后,同时很自然构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建构的积极力量。

概括而言,《电影杂志》对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建构的意义,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突出建构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摩登形象。

所谓“摩登”,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有影响广泛的界定。事实上,即指西方工业文明进步下带来的各种消费物的现代性,而“摩登”(modern)正是最直接产物和“符号”显现。对于近代上海都市摩登的氛围理解,茅盾亦曾有过尖锐的讽刺:“消费和享乐是我们都市文学的主要色调,大多数的人物是有闲阶级的消费者、阔少爷、大学生以至流浪的知识分子;大多数人物活动的场所是咖啡馆、电影院、公园;跳舞场的爵士乐代替了工场中机械的吵闹。”这反过来也说明电影文化正是摩登一种最典型的代言。

《电影杂志》通过两种基本形式,即图文互现,对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摩登形象做了淋漓尽致的建构和发挥。如其创刊号《弁言》中所言,“愿将国内外的影人生活,影业动态,作翔实的报道,并尽量刊载纪实照片,务使图文并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将女明星的骄人身材和时尚摩登的现代生活方式不着痕迹地融会在一起。如创刊号中的《别忘了游泳季节》一节,将时尚运动和明星形象结合起来。第3期《第一次和黄宗英小姐会面》的配图中,女星黄宗英穿着时髦女装倚靠于一辆轿车前,其风范与今日的明星时尚毫无差异。

杂志的整体风格是:在画面上,以展示大量中外明星的时尚装束彩色照片为主,其尺度之大胆在那个时代的整体中国是惊世骇俗的。在文字的叙事策略上,隐含着一种现代广告术作为诱导。如创刊号在刊载好莱坞女星的肖像照时,下面配有文字说明:“绒线衫和短大衣,是太太小姐们御风的轻妆,这里介绍你好莱坞新式样!”第14期的《好莱坞的春天——春在发型》一文,引导受众对西式摩登发型的效仿,副标题宣称这是“太太小姐们的乐园”。诸如此类。至于有关电影明星的访谈类文章,在文字的侧重上也都着重于对都市摩登生活的展示。如创刊号对影星周璇的访问,开篇描述就是“在华山路一座巍峨的大楼——枕流公寓”。从对周璇的提问来看也多是关注其都市生活方式的,如“假使你有了汽车洋房,你觉得是否满意?”“男性穿中装好看呢?还是穿西服好看?”“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呢?”“你最喜欢吃什么小菜?”等等。

至于杂志中独立植入的各类商业广告,更是刻意凸显现代都市文明、摩登形象和都市时尚作为引导。如创刊号的大东南烟公司的白兰地香烟广告:画面中右是一位有时髦卷发的年轻女子正枕靠在床上阅读,身穿西式睡衣,桌头柜上一台现代台灯在照明,女子嘴中含着一根香烟;中左是香烟的包装样式,配以文字“睡意萦灯下 烟香绕榻间”。封底的华新木器厂座椅广告,展现了现代化西式电影院富丽宏敞的内部布置,其图案上方配以广告词“座位舒适是:电影观众应有的享受”;下方则宣称“第一流电影院 座椅,银幕,装修设备专家 华新木器厂 25年丰富的经验”。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如第5期的洁士香皂广告,画面中的左边是一位西人美女,配以“世界闻名”广告词;右上方是英文品牌名;右中是香皂图案;右下广告词为“洁士香皂 润肤洁身 细腻芬芳”。第8期的一则上海明星香水厂的香水广告,图中一个留有西式烫发、身着中式旗袍、脚穿高跟凉鞋的摩登女子,背倚橱柜,橱柜上有一束插花及一个半身的石膏西人像。其主打广告词称“明星香水,香水明星”,并配以小字说明称“明星花露香水,简称明星香水,越陈越香,故为花露香水中之明星”。所有这些广告画面和用语,在今天听来和看来,与当下的各种商业广告并无太大的时代差异感。

另一方面,《电影杂志》着重宣扬了一种现代美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有别于中国传统社会审美价值取向,是一种建构近代都市文化的新取向。

这在杂志各期的发文中反映很多。如对女性现代美的标准建构和追求:第9期《男性追求的是哪种女性?》,以好莱坞为平台,描述“标准男人将急于追求热情奔放富有性感的女人了”。第15期《怎样使你的皮肤白嫩?》一文,以女性为模特,为女士们介绍面部的美容示范。第16期《小姐们必修课:怎样造成你均匀的曲线 好莱坞健美专家的秘诀》一文,配以有关的教学图片及标准体格表,指导女性如何养成现代的健美躯体。第19期,有对现代生活方式——日光浴的引导,文章的导读词大胆宣称,这是“时代女儿的必修科”,“健美的体格,健美的肤色”。第22期《怎样使你的足动人》,小标题上说明“现代美人不再埋没她们的粉腿玉趾!”第25期《姿态美的基本训练》一文,副标题称“任何少女都为美女”。诸如此类。这些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的宣扬,从另一角度而言,对于解放束缚中国女性的传统价值观念亦是一种进步推动力。

同样,《电影杂志》对于男性现代审美的标准建构和追求也没有忽略。例如第6期,在关于女星莉莎白史谷的介绍中,主标题直书《理想中的“他”》,实际上借女星之口做了一番对男性审美的阐发。在同期有关好莱坞男星葛伦福特的报道中,副标题标以“有着一种使女人喜欢的特质”,附载各种该男星的生活及爱好场景图片,如在木场里锯木、在野外自由旅游并野餐、在户外垂钓,等等。此外,像第30期《好莱坞最富刺激性的男人》之类的文章,亦无不暗含了一种对男性新的审美观。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电影杂志》编辑出版的成功之处,对其编辑理念及对都市文化建构的意义做了阐发。当然,从今天的编辑学角度看,《电影杂志》在编辑出版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例如,由于杂志创办个人化倾向比较明显,在编辑印刷的规范性方面往往做得不好,比较随意。通常,杂志都有固定目录的设置,以便导读,而《电影杂志》直到第7期才出现目录,并且未能持久,之后也仅间隔见于第8、9、35、37、38等期。类似这种瑕疵,正如卢氏曾在第3期的《编辑者言》中提到的:“我因为兼职的关系,工作烦重万分,大好的身体,从本刊发行以来,困惫已极,疏忽在所难免。”此外,从当时的大时代环境看,正值国内政治经济动荡不安,即将面临新旧时代大巨变的时期,对应于整个中国的大时代背景,《电影杂志》的编辑出版似有“隔江犹唱后庭花”、不关心民瘼之嫌。

1949年4月,上海的局势已经变得非常明显。“电影是具有最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是有最广泛说服力的宣传教育武器”,自然受到了极大关注。5月,于伶代表上海军管会接管原国民党中电一厂、中电二厂、中制、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制片机构及一批影院。也就在同月,新政府中央建立了电影事业的统一领导机关,直属中宣部领导。接管行动涉及了电影产业的方方面面。新改组的电影产业也很自然摒弃了《电影杂志》所立足之好莱坞外片译介,同时,国产影片的制作风格也迅速发生转向,转而以反映工农兵战斗生活等爱国主义宏大严肃题材为导向。整个上海整体的城市风格也渐由建国前都市、商业的城市向计划经济下工业的城市转变,可以说《电影杂志》出版的都市时代前提已经终止了。所以,也宣告了这本刊物的结束。

然而,瑕不掩瑜,《电影杂志》的编辑出版毕竟依存于近代上海这样一座远东国际大都市,有其特定时代需要的建构意义。在此,仅从编辑理念角度而言,它对今天的杂志仍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即:

首先,任何一份杂志,都是置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办刊的时代前提。

其次,必须有正确的编辑理念。其中,“内行办刊”是最基本的编辑理念。除此之外,坚持纯粹的办刊宗旨、讲求编辑的职业素养亦是重要的方面。卢莳白与《电影杂志》的编辑理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榜样,即使是从今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是值得颂扬和深思的。

第三,一份杂志的编辑出版,还必然遵循市场规律,要服从和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文化需求。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它也将成为所处时代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如何立足于一定的时代前提,将正确的编辑理念与社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值得思考。

注释:

①上海通志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之《上海杂志讲话》,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398页。

②检索《电影杂志》(岳麓书社,2011年影印版),在创刊号上标明编辑者为影业出版社编辑部,但从第2期开始编辑者即变更为卢莳白个人。特别是,从杂志各期上面卢莳白撰写的《编辑者言》的言辞中,可以鲜明地感觉到其个人对于这份杂志编辑出版的主导影响。

③谢其章:《〈电影杂志〉:中国电影之“断代史”》,《中华读书报》2011 年5 月11 日第14 版。

④上海通志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编》之《上海电影院的发展》,第532-533页。

⑤同上,第538页。

⑥同上。

⑦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出现于1896年的上海,时为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此后从无声、单机、黑白电影到今天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百年多的发展历史。从其发展阶段来分,有论者将其从产业发展角度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22年到1937年,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从1924年到1926年达到高峰,据统计共开设了175家,其中上海一地就有141家,可谓全国电影业的中心。第二时期是1937年后直到建国前夕。第三时期是建国之后。

⑧顾锡东:《听书话旧录(上)》,《评弹艺术》,第30集,第127页。又据1930年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增订上海指南》卷五中关于“影戏”的介绍可知,“影戏一项,初仅各外国影戏院及少数中国戏院映演,所映演者全系外国影片,风俗人情,每多隔膜,故民众不甚感觉兴趣。年来中国影戏事业突然发达,自制影片甚多,观众渐普遍于一般社会。故影戏院之开设,日渐加增”。

⑨《电影杂志》创刊的1947年,对于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心的上海来说,也正是一个电影市场繁荣的时期。从这一时期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中国电影历史的大事记来看:1947年1月,联华影艺社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首映并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5月,联华影艺社改组为昆仑影业公司。6月,美国米高梅、环球、华纳、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8大电影公司在沪成立影业公会,和英国鹰狮影片公司一道垄断上海影院的西片放映业务。7月,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先后上映,连映3个月,观众71万人次,创下中国电影问世以来国产影片最高的上座纪录。同年,五华、综艺、益华、新时代、大华、新中国、良友、华光、泰山、启华等电影制片公司相继成立。1948年11月,华艺影片公司摄制的彩色戏剧片《生死恨》上映,产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⑩《上海电影志》第七编“理论和出版”第三章“期刊和报纸”第一节“电影期刊”,见http://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09/node17904/node17924/node63951/userobject1ai12004.html。从杂志第35期中的《写在编后》看,编者对杂志的未来充满期待。因此,如果不是1949年大时代环境发生巨变,应当还能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编辑者卢氏都市
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融媒体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提升研究
试论编辑与广播电台形象之间的关系
浅谈新时代如何做好财政类期刊的编辑工作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
穿越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