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人才“五元培养”模式构建
——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14葛秀坤毕海普赵庆贤
邵 辉,葛秀坤,毕海普,赵庆贤,杨 克
(常州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一、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概述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专业是人才培养最基础平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围绕专业进行融合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就是要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改革,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针对石油石化生产能量密度大、高度系统集成、能量密度大、自动化程度高、连续性强、安全因素复杂多变、过程风险不确定等特点,通过调研、行业反馈与石油石化安全生产事故分析研究,发现80%以上的事故是因人所致,多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缺失和安全行为失范等原因。如何从石油石化安全生产“问题”出发,贴近石油石化的生产现实,培养具有“安全系统思维、安全工程应用能力和安全职业人格品质”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是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宗旨。
为此,以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为抓手开展了积极的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 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安全工程专业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产生并被社会认可的,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构成了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专业特点[1]。由此可见,安全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支撑和正确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1)“尊重生命价值”是安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
“尊重生命价值”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体的特征与发展,尊重每一生命体的价值平等。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要使其感悟“生命价值”的所在,特别是石油石化安全人才要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和谐发展”的生命价值观,使学生从“自然人”转换为具有一定素质和劳动能力的“社会人”[2-4]。
(2)“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安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路径
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从现实的“安全”问题出发,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哲学规律,通过对生产中“安全”问题的认识,实施针对“安全”问题的人才培养实践,再通过社会对安全人才解决“安全”问题的反馈,形成新一轮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安全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
依据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研究紧紧依托与石油石化企业的密切联系,多年一直致力于石油石化生产安全问题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形成了石油石化生产“安全问题”集,并将这些问题按照人才培养的特点,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实践中,通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形成以“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 五元为核心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与逻辑结构
在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石油石化生产“安全问题”集,探索安全问题引发的安全人才培养各要素关系,将“安全问题”的解决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安全意识问题放在第一、二学年,安全行为问题放在第三、四学年,安全思维训练则四年不断线。教学中以“问题”为起点,设计“问题”引导“主动思考”,针对“问题”启发“系统学习”,解决“问题”经历“实践体验”,“素质养成”满足现代石油石化生产安全的特殊需求,实现复合型工程应用安全人才的培养。
(三)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1.要解决的教学主要问题
如何培养具有“安全系统思维、安全工程应用能力和安全职业人格品质”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根据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了“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五环节教学实践过程。
针对石油石化安全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如物料的多元性、生产工艺的多样性、生产装置的大型化与复杂性、企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的紧密性、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事故危害的灾难性、事故发生的联锁性等特征。克服安全事故不可再现、工程实习与实训操作困难等难点,主要解决如下教学问题:
(1) 从“提出问题”出发,解决了学生生命意识不强、安全素养不高的问题;
(2)促进“主动思考”,解决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
(3)重视“系统学习”,解决了学生知识融合与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4)着眼“实践体验”,解决了学生应对复杂性安全问题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系统性专业训练欠缺的问题;
(5)实现“素质养成”,解决了石油石化安全人才需要养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和谐发展”综合素质的问题。
2.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了“教学情景化、课程模块化、实训平台化、能力工程化、素质综合化、监控常态化”的“六化”解决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主要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1)教学情景化
以石油石化生产的情景单元进行教学平台建设,如我校“走进石化”认识实习平台将石化生产单元按情景化关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生产工艺流程与管理流程;以扬子石化、金山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为专业教学基地,让学生感受石化安全生产的场景[5-6];引入虚拟仿真进行课堂教学,再现真实生产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2)课程模块化
按石油石化安全生产流程设置多专业课程模块,如化工工艺课程模块、安全技术课程模块、自动检测与控制课程模块、环境保护课程模块、设备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等,实行各专业课程学分等效原则。对学生只要求满足石油石化生产需求的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及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如以省级精品课程《系统安全工程》为中心的安全技术课程群,将化工工艺、自动控制工程、设备可靠性工程等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以省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等为中心的化工课程群,将相关力学、传热学、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相关联。
(3)实训平台化
建立化工工艺模块、石油石化安全技术模块、过程装备模块、消防与应急模块等实训平台,开展石油石化安全生产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与专门训练。
(4)能力工程化
通过国家级“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原油常减压、甲醇合成与精制工艺3D仿真等虚实结合的平台,学生可以充当不同角色,如工艺员、安全员、调度员等,实现系统集成、综合管理、安全控制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5)素质综合化
通过建立规范、安全、和谐的实验实训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展相关法律、人文、艺术、心理等方面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认知与鉴赏能力;进行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强化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责任意识;通过省级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大学生安全与环保志愿者协会等活动磨炼意志,提升综合素质[7-8]。
(6)监控常态化
从校内、校外入手,在校内建立由“评价标准、评价实施、评价审核、评价改进”等要素组成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在校外建立由“生源评价、用人评价、中介评价、信誉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毕业生与学校办学评价与反馈体系。
三、 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养的思考
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强化师资的培育、优化教学的软硬件环境等,重点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是人才培养的原则基础,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体系、培养路径等组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决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不同的专业一定要在自己学校的背景与特色下,要根据本专业的学生、师资、教学条件及发展等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提升。
(二)教育主体的问题
教育主体指的是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因素。
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能动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同时还要看到,不同时期学生而具有的时代特征。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师的社会角色和角色的承担者。教师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关键是如何有拥有由卓越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队伍。
最后是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关系体系。
(三)教育过程的创新问题 教育过程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人才培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社会需求、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要不断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如下创新问题[2,9-10]:
首先,教育过程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客体是人而不是物。教育过程是要培养人,要塑造与改造人,使之成为社会需要之人。
其次,教育过程的对象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是他们主动学习、认识世界的过程。
再者,教育过程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教育过程除了与生产活动存在特别密切的内在联系外,还与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
最后,教育的永恒性。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活动过程与人类社会是共生共存的。
参考文献:
[1] 邵辉,张东,葛秀坤,等.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34-39.
[2] 史国栋,邵辉.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常州大学“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30.
[3] 李伟明,邵辉,蒋必彪,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的本质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54-55.
[4] 史国栋,邵辉,李定龙,等.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9-63.
[5] 邵辉,史国栋,席海涛.面向社会 引导大学生积极思想[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8):22-23.
[6] 邵辉,史国栋,席海涛,等.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探索与实践[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3-106.
[7] 郝永梅,葛秀坤,邢志祥,等.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3-116.
[8] 毕海普,邵辉,王凯全,等.探究式教学培养大学生安全素质[C]//第25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252-255.
[9] 邢志祥,郝永梅,欧红香,等.专业认证框架下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C]//第25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206-210.
[10] 邵辉,郝永梅,毕海普.大学生安全素质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