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39例中的应用分析
2014-03-14
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修水 33240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其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笔者对脑出血疾病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4.7±1.5)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22h,平均发病时间(8.4±0.7)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患者19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外囊出血患者7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3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4.5±1.6)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23h,平均发病时间(8.6±0.8)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患者18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外囊出血患者8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3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措施为:①临床检查;②入院的指导;③临床护理;④饮食方面的规定;⑤药物治疗;⑥功能康复;⑦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⑧心理干预;⑨出院指导。根据以上内容,值班的护理人员相互协调进行护理,实施临床检查、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同时将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每天进行查房,查房人员主要由副主任护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对每位患者每天的临床护理路径相关内容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病情变化进行详细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补充,并进行连续性的教育和评估[1]。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脑出血疾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对脑出血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满意度评价方法 当脑出血疾病患者结束治疗出院的前一天或当天,通过问卷调查对其对住院期间的脑出血疾病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打分的形式,满分为100分为,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三个等级。得分没有达到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超过60分没有达到80分为基本满意,得分超过80分为满意[2]。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2 结果
2.1 对脑出血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对脑出血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21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82.1%;观察组患者中有23例对脑出血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15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7.4%。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脑出血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1.48±3.24)d,观察组脑出血治疗计划共计实施(8.03±2.79)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以往传统脑出血疾病的护理方法,使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显著提高,使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脑出血疾病患者临床效果较好。传统的脑出血疾病护理服务方法是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实施护理,目标通常不是十分明确,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无法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护理。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可以使护理更加具有个性化,对何时该接受何种检查、治疗、护理,病情应该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以出院等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描述、说明与记录。同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后,医疗费用显著减少,这是由于引入了成效管理的最新概念,将尽早康复和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列为最佳护理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使医疗成本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也为护理方式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冯蕾,王艳梅.临床护理路径国内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6(9):902.
[2] 任秋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5(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