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三“话”东坡
2014-03-14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刘 鹏[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三言》三“话”东坡
⊙刘 鹏[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冯梦龙的《三言》中有四则故事记载与东坡相关之事件,本文通过四则故事的主人公佛印、王安石、苏小妹的视角归纳东坡的多面性形象,进而探讨冯梦龙《三言》故事的选取即再创造所体现的思想意识。
《三言》 佛印 王安石 苏小妹 东坡
冯梦龙的《三言》中记载了与东坡相关的故事有四则,分别是《喻世明言》中的《明悟禅师赶五戒》、《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和《佛印禅师四调琴娘》。四则故事刻画的东坡形象既取材于历史事实中的东坡原型,又吸取了前代笔记、话本、小说中东坡之形象,同时又有著者本人之再创造。本文将从这四则故事中三位主人公的视角对东坡形象进行分析、归类,探讨东坡形象的多样化特征。
一、多面佛印“话”东坡
《明悟禅师赶五戒》《佛印禅师四调琴娘》的主人公皆为苏轼和佛印禅师。二则故事中佛印形象多样化,但却“殊途同归”。《明悟禅师赶五戒》中佛印在未被钦度之前便是潜心修佛之人。“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日朝廷请下三十六处名僧,建下祈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苏轼的这段邀请足可见佛事是佛印一直的喜好。但《佛印禅师四调琴娘》中的佛印在未钦度之前是热衷求取功名之人。“那谢端卿的学问与东坡肩上肩下,他为应举到京,指望一举成名,建功立业,如何肯做和尚?”从这句话可见其志向所在。二则故事中佛印形象明显差异颇大,那么多面佛印眼中的苏轼是否也是多面的?
《明悟禅师赶五戒》中,苏轼与佛印为前世今生之关系。佛印一直追随东坡以求渡化东坡。二人今世成为莫逆之交,常一同闲讲。“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子瞻便劝瑞卿做官。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如做官,实在事业。’终日议论,各不相胜。”佛印眼中的东坡是充斥着立“三不朽“之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求取功名才为现实之道。当然,佛印对东坡的耳提面命也最终起了作用,东坡在饱经宦海浮沉之后,也终于悟出佛印之所言:“今日我苏轼枉了能言快语,又向哪处伸冤?岂不苦哉!记得佛印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日看来,他的说话,句句都是,悔不从其言也!”佛印一方面对苏轼热衷于功名的态度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因为前世之缘以及苏轼本身所具有的佛性慧根,对苏轼不断教诲,最终使东坡逐渐悔悟,通晓佛理,最终羽化大罗仙,成为旷达之士。这则故事中的佛印一直以正面身份出现,对于佛法的坚决来自三世的坚持。诚然也正是这种陪伴使东坡感化。
《佛印禅师四调琴娘》中,佛印是故事的主人公。其内容是通过苏轼托琴娘以美色诱惑佛印以使其破戒而未得逞之故事体现出佛印禅师佛法之坚决。东坡的无心插柳使得佛印被钦度为僧,最初是违背了佛印之初衷的。东坡为此耿耿于怀:“其时佛印游方转来,仍旧在相国寺拄锡,年历尚壮。东坡一见,想起初年批剃之事,遂劝佛印:‘若肯还俗出仕,下官当力荐清职。’佛印哪里肯依。东坡遂嘲之曰:‘不毒不秃,不秃不毒。转毒转秃,转秃转毒。’佛印笑而不答。”佛印对东坡的“笑而不答”,一是对东坡的固执予以否定;二是对于深谙佛法的佛印来说,这种“笑”意味着东坡以后的生活轨迹和最终归宿。东坡为劝佛印还俗费劲心力,最终想以琴娘之美色迫使佛印破戒。佛印对东坡的种种做法都是一笑置之,大概是因东坡皆是出于善意的缘故。佛印也最终抵制了诱惑,东坡亦知佛印佛法之高深,不再进行无味的劝解,反而是佛印最终对东坡的点化,使东坡走上了皈依佛法的道路。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巧妙故事布局,也正是佛学思想的体现。正所谓“东坡不能化佛印,佛印反得化东坡。若非佛力无边大,哪得慈航渡爱河”。
二则故事中多面佛印眼中东坡是挚友,是热衷于功名的文人子弟,是三生具备佛性的弟子。这样的机缘促使佛印最终要渡化东坡。东坡最后的“皈依”,佛印的劝解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东坡为官之经历使其饱受打击,屡屡遭贬,屡屡遭受排挤。现实世界的无奈只能让东坡选择“佛法”之路,“佛法”的另一种解释便是旷达,而苏轼这种旷达之胸襟正是其词作的主要风格。冯梦龙对于故事的选取以及再创造虽然有些是失真的,但是每位主人公在故事中的演变都是符合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足见,冯梦龙在选取以及改编故事时的良苦用心。故事里的现实也正是当时作者所处时代中许多士大夫所经历的现实,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文学的时代性特征。
二、博学荆公“话”东坡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以“四不可尽”为开篇,即“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聪明不可用尽”是作者通过东坡的故事来告诫世人的例证。东坡才学甚高,但与王安石终有解不开的宿怨。故事中的王荆公是饱读诗书且具有雅量的当朝宰相,通过其对苏学士的三难即错改菊花诗而贬黄州、错取瞿塘峡之水、考题发难三个小故事,来说明苏轼的“用尽聪明”,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做法体现了本则故事所暗含的主旨。王安石眼中的苏轼终究是傲慢的,过于聪明。也正因为这种恃才傲物,“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苏轼才不断遭受贬官的遭遇(虽与历史事实不符)。“荆公道:‘何罪之有!皆因子瞻过于聪明,以至疏略如此。老夫今日偶然无事,幸子瞻光顾。”故事中“过于聪明”使得苏轼的仕宦之路处处受阻。但王荆公最终也因惜其才华,免为其责,并经过王荆公的推荐而复为翰林学士之职。
王荆公眼中的苏轼是“过于聪明”“恃才傲物”,同时也是“满腹才学”的。现实需要具有才华、才气之人,但才气溢主终究会被抛弃。正如此则故事所说:“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冯梦龙《三言》的教化作用便在于此,他尊崇明末清初思想家李贽的学说观点,李贽的“异端之尤”的思想是对儒学传统思想的挑战。因此,冯梦龙对封建社会的固有陋习敢于挑战。但冯梦龙并非如李贽那样过于“极端”,他对于传统儒学中的精华之处是抱有积极肯定之态度的。此则故事中,冯梦龙借王安石的角色阐释了自己对于“为人”的见解,这种见解正契合中国儒学思想中的精粹部分。“谦虚”一直是中国儒学和中国文化所奉行的传统美德。从以上可见,冯梦龙对于政治统治思想学说的深层次思考。
三、德才小妹“话”东坡
《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主人公苏小妹是编纂出来的人物,历史上并未真有其人。故事以苏小妹刁难新郎秦观为主线,传达新兴女性意识的觉醒。故事中东坡是过场似的人物,但却不可或缺。小妹的最后一难,难住了才情极高的秦少游,苏小妹的兄长苏轼便暗中相助,若没有东坡之解围,盖小妹与少游亦不会结为连理。故事中东坡常与小妹写诗互相戏谑,小妹作诗嘲笑东坡学士的一嘴胡子,嘲笑东坡长长之下颌。东坡嘲笑小妹凸起的额颅,嘲笑小妹微抠的双眼。固有夸张之意,但兄妹之间的感情以及幽默之感已经自现。苏小妹与秦少游结婚后,苏轼与这二人常有文章诗词的往来,彼此进行交流,增加生活的乐趣。生活中的雅兴以及才华之横溢在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小妹眼中的东坡是“幽默风趣”“才华横溢”“通情达理”以及爱护妹妹的兄长。虽然故事主旨是突显苏小妹作为古代知识女性的觉醒与才情,但这种觉醒与才情必须是有开明通透的家长予以鼎力相助的。故事中如果没有苏洵的成全,东坡的成全,那么也不会成此良缘佳话。在明末封建社会的牢笼中,敢于反抗礼教的觉醒女性形象终究是以悲剧结局而终结的,原因都是封建家长制的存在。如果所有不幸的女子都有一个东坡似的兄长,大概也都不会以悲剧收场。此外,冯梦龙亦通过此则故事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这种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偏见,使无数知识女性丧失本应该有的自由生活。足见,冯梦龙通过本篇故事所体现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以及对其的原因剖析。
四则故事,三位主人公眼中的东坡是多面的。佛印眼中的东坡是热衷功名但终究会皈依佛法的形象;荆公眼中的东坡是才学横溢但聪明过头的形象;小妹眼中的东坡是幽默开明、充满亲情的兄长形象。东坡形象的多面化归结为一点其实就是旷达。佛印点化东坡皈依佛法,是东坡历经仕途险恶的结果,这让他不得不旷达。荆公屡次刁难东坡因其恃才傲物,这种“傲骨”是与生俱来的旷达。小妹与东坡之间的兄妹之情,亦看出其生活中的幽默风趣以及善解人意,这是旷达之人所必备的。这种旷达是苏轼词作的主题,盖文章发心而作,本性如此,经历逼迫如此,作品也定为如此。冯梦龙《三言》选取苏轼之故事,既有当时名人之效应,更主要是通过围绕苏轼而展开的故事来表达冯梦龙对生活、对现实、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
[1](明)冯梦龙.三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1996.
[2] 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 樊树志.国史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 袁行云.冯梦龙三言新证[J].社会科学战线,1980(1).
[6]刘春玉.苏轼题材戏曲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7]苏建新.“三言”“两拍”中的词与词人[J].天中学刊,2003(2).
[8] 夏小菲.古代小说中的百态苏轼[J].大众文艺,2012(9).
作 者:刘鹏,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