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碰荒诞背后的生活底线
——解读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

2014-03-14夏仁娟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
关键词:刘震云雪莲潘金莲

⊙夏仁娟[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触碰荒诞背后的生活底线
——解读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

⊙夏仁娟[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本文以刘震云的最新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体制、民间意识等层面对小说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进行了剖析探索,并努力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权力体制 功利意识 生活底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刘震云凭借描绘平民生存困境的“新写实小说”和解构历史的“故乡系列小说”崛起于当代文坛,特别是2008年创作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以对话语权和精神家园的艰难寻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评论界一直僵持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或赞其有鲁迅遗风,以精英阶层的目光去批判国民对“奴隶和奴役”安之若素的劣根性;或贬之为农民意识,总是从农民(或小市民)的视角去嘲讽和解构社会,力证世俗和平庸的合理性。争论也恰好证实了刘震云作品的雅俗共赏。他在精英观念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自在行走,得利于他擅长书写二者共同关注的现实生活。2012年新推的《我不是潘金莲》号称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延续了刘震云招牌式的“黑色幽默”文风,叙述了村妇李雪莲二十年的上访故事,在展现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荒诞的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活沉重而苍凉的底色。

二十年前李雪莲为了生二胎,并且能保住丈夫秦玉河的公职,与丈夫商定“假离婚”以躲避计生处罚。大半年后她抱着婴儿准备复婚时,才发现丈夫早已再婚生子,自己饱尝了“哑巴吃黄连”的苦果。李雪莲先后找到法官、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申冤,却受尽冷落和屈辱。秦玉河更是落井下石,污蔑她是作风败坏的“潘金莲”。倔强的李雪莲一告到底,甚至闯进了人民大会堂。在这其间各级官员纷纷落马,新任官员更视她为洪水猛兽,每年开“人代”会时都要对她围追堵截,上演了一出出鸡飞狗跳的“官场现形记”。但结局却出人意料,秦玉河因车祸意外身亡,上访因此也不了了之,官员们如释重负,李雪莲茫然无措,严肃事件成了荒诞的喜剧。李雪莲上诉起因是她与丈夫之间的诚信纠纷,但告到最后“一粒芝麻变成了西瓜,一个蚂蚁变成了大象”①,诉求变得面目全非,连她自己也陷入迷惘。李雪莲如小雪球在生活中横冲直撞,既被不断迎面而来的雪堆影响着走向,也冲击着各种阻力。在这种碰撞抗衡中,这粒雪球越滚越大,为平静的雪地带来一些震动,但最终还是雪崩瓦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揭示权力体制怪圈中无处逃避的精神困境

小说中,官员作为权力执行者,既享有权力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也必须承受被更高权力机关监督的巨大压力,因此必然会滋生朝着权力食物链的上游不断攀爬的“拜权意识”。“从政是个迷魂阵,当了乡长,想当县长,当了县长,还想当市长和省长呢。”②小说里的官员对待上级诚惶诚恐,极尽附和奉承之能事;对待下属颐指气使,尽展杀伐决断之威风。攫取和保留权力成为他们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个体的尊严和人格被乌纱帽挤压得支离破碎。

官员们面对李雪莲时,没有人愿意去认真倾听她的上诉,他们关心的是自身权力的权威性和利益化:法院专委董宪法和法院院长荀正义因李雪莲的话不太恭顺,就变脸大骂“刁民,滚”;县长史为民为赶上省领导小舅子的饭店剪彩仪式忽悠李雪莲;市长蔡富邦怕影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人拘留了李雪莲;省长储清廉为了迎合国家领导人对李雪莲事件的评价,“雷厉风行”地撤了一大批官员。他们习惯以权力消解李雪莲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忘了自己也是权力的被控制者,最终也沦为权力体制的牺牲品:蔡富邦、史为民及下级官员统统被省里撤职,储清廉失去了升任省委书记的机会,政治生涯提前终止。官员落马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看似是庶民李雪莲的胜利,实则不然。第一张骨牌是由小说中的最高权力实施者推倒的,他的即兴讲话引发了官场大地震,其实质还是人们对他手中权力的绝对膜拜。在“金字塔”式的社会中,盘踞在塔尖的是权力体制这只无形的手,进入到权力等级中的个体也注定在控制和被控制的游戏规则中获得暂时的权力或永远的失落。

李雪莲是处于权力金字塔最底层的个体,这决定了她的弱势身份,所以每级官员都认定她是被控制、愚弄的对象,将她“逼上梁山”,离婚事件也扩大成李雪莲和官员之间的对抗博弈。这并不表明李雪莲的上访是对权力体制的反抗,而恰好是她对权力有意识地利用。她的上访具体说来就是进京“告御状”,她机智地拿住了官员们的“痛处”,知道闯人民大会堂才能扩大政治影响,借助更高的权力去击败所痛恨的各级官员。李雪莲之所以成为各级官员们眼中既怕又恨的“哪吒”和“孙悟空”,是因为她在某些特定时候是权力的依附者。当她被权力所奴役控制的时候,她又沦为可悲的“小白菜”和“窦娥”,最终也没能洗清自己的冤屈。权力体制的翻云覆雨之手并不怜惜生活中的弱者,依然冷漠地将她推向了悲剧命运。

二、反省民间层面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意识

在李雪莲上访事件中,除了大小官员,还有一群与她身份地位相仿的平民百姓,他们为这场闹剧敲锣打鼓,推波助澜。李雪莲遭到丈夫的背叛后,先后找到了兄弟李英勇和垂涎她的老胡帮她杀人,谁知兄弟当夜就开溜到外地,老胡开始还为“先办事,后杀人”窃喜,后来一听还要杀市长、县长等便立马反悔,“你觉得我这生意值吗?弄你一回,要杀六个人”③。李雪莲寻凶杀人的违法行为固然是偏激错误的,但兄弟和老胡退缩的根本原因是经过权衡后觉得无利可图。如若不然,何不出于亲情和道义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帮帮李雪莲呢?她听了厕所收费员的劝诫打消了杀人的念头,而这妇女是因与秦玉河有私仇才怂恿李雪莲去打官司,“闹他个天翻地覆,闹他个妻离子散”④。想害秦玉河,结果还救了他一命,真是莫大的讽刺。

赵大头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与李雪莲有几十年的情分,二十年前在省驻京宾馆当厨子的他客观上帮助李雪莲成功闯进大会堂。二十年后赵大头退休回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动了李雪莲,答应跟他结婚。谁知赵大头是为了给儿子争取正式编制,把劝服李雪莲不再上访作为和官员们交易的筹码,还恬不知耻地将他与李雪莲的床笫隐私公之于众,来加重筹码的分量。赵大头为了一己私利欺骗李雪莲的感情,更卑鄙地彻底践踏了对方的人格和尊严,道德已无底线可言。

太史公司马迁在二千多年前就发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叹(《史记·货殖列传》)。在权力体制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中,民间阶层也形成了普遍认同的人际关系,它对大众的观念和行为有深刻影响。中国历来推崇“礼尚往来”“投桃报李”等交际理念,其背后包含着以“利”为核心的对等交易原则。在崇拜权力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怀有“趋利避害”的潜意识。这种本能受到道德法律约束还能不失情理;一旦出现具有诱惑力的利益驱动,人性丑恶和阴暗的一面就会野马脱缰,造成不可预料的恶果。

在李雪莲上访记这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中,展现了当代社会“利”字当头的人物众生相,他们在人生舞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合力表演着社会生活中的荒诞可笑,因利而聚,上下其手,同样无利则散,甚于反目。刘震云建造出一面宽大的“穿衣镜”,让我们从荒诞故事去反观现实生活,也许还能从书中人物身上投射出自己潜藏内心的灵魂。作家试图用这种“投影”的方式提醒着现实中的读者,该如何去反思和改变我们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功利意识。

三、严肃的荒诞和荒诞的严肃谁更接近生活底线

全文共三章,分别是《序言:那一年》《序言:二十年后》和《正文:玩呢》。前两章可概括为“李雪莲上访记”,统共十七万字刘震云偏只视为序言,第三章可称为“史为民上访记”,大张旗鼓地立为正文,却又仅花了一万余字。序言的浓墨重彩和正文的惜墨如金,除了给读者以阅读习惯的巨大冲击外,其中的用心和深意也颇值得玩味。

前两章的李雪莲耗尽二十年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上访,不仅折腾了自己,更折腾了一大堆触碰此事的人,但始终没能摘掉头上的“绿帽子”,“潘金莲”的羞辱也无法洗刷。在钦佩她百折不挠的同时,读者更会对其产生深深的同情。第二章却另起炉灶,讲述了春运关头,买不到车票的饭店老板老史为了赶回家陪好友打麻将,谎称上访,立刻被专人护送回乡的幽默故事。到文尾处刘震云才亮出底牌,原来老史就是二十年前因李雪莲而落马的县长史为民。而老史看重的牌局,也许是与生死未卜的好友最后相聚的机会。

这两个上访故事都可谓荒诞可笑,细想又大相径庭。李雪莲用上访来寻求社会对其生命价值的肯定,是非常严肃的命题。但寻求的过程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介入而变得荒诞离奇,将目标的严肃性消解殆尽,无奈变成生活中“荒诞的严肃”。老史受李雪莲牵连落马丢官,算得上人生悲剧,他却举重若轻,二十年来将凡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车站上访不过是他“玩”的一次生活游戏。他对于社会生活中潜藏着的各种游戏规则都已经洞若观火,老史看似荒诞不经,其实他比李雪莲更严肃,早已看透了社会本质,并承认了个体的渺小和无望,因此索性游戏人生,调侃生活,这是一种“严肃的荒诞”。

刘震云在一次访谈中也承认,“虽然故事的主角写的是李雪莲,但在小说中摒弃了李雪莲生活逻辑的官员史为民才是真正的主角。”“这部小说要直面生活,直面当下,直面社会,直面政治,但不是一本政治小说,也不是一本女性小说,而是‘底线小说’——探一探当下的喜剧生活中幽默和荒诞的底线。”⑤在“荒诞的严肃”和“严肃的荒诞”中,很显然,老史的荒诞带来读者的沉重要比李雪莲强烈得多,引导着我们去触碰生活的底线,才能为将来底线的上移召唤更多的精神力量。

①②③④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页,第49页,第62页,第16页。

⑤ 杜浩:《刘震云和〈我不是潘金莲〉的女性悖论》,《工人日报》2012年8月27日,第7版。

作 者:夏仁娟,文学硕士,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刘震云雪莲潘金莲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刘震云买西红柿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刘震云:首次和女儿合作很满意
刘震云的写作秘诀
潘金莲幻想一对一的情爱是悲剧
怕打针
捐赠
辛苦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