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渊明诗文的“生生之美”

2014-03-14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诗文陶渊明诗人

⊙汪 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论陶渊明诗文的“生生之美”

⊙汪 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陶渊明对宇宙间的“生生之美”有深刻的感悟。这种生命体验或许与诗人所熟悉的原始儒家“生”的哲学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相关。这种“生生之美”的生命体验是诗人失望人生的精神慰藉。

陶渊明 “生生之美” 精神慰藉

“生生之美”指陶渊明诗文中表现出的一种对生命活力、生命美的向往和赞美。善感的诗人时时感悟到宇宙中“生”的力量和美好,这成为支撑诗人坚强生活的重要动力。以下分析陶渊明诗文中对“生生之美”的体验,推论其来源,并述此“生生之美”对陶渊明的人生意义。

一、陶渊明诗文中的“生生之美”

陶渊明诗文中的“生生之美”往往表现在对自然中特具生命美的事物的描写。这种体悟有时出现在诗人闲居时,如《和郭主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表现闲适生活的诗歌中,诗人喜爱描绘的是炎夏中茂盛的绿树、欢唱的小鸟等景物。而夏天正是自然界最具生命活力的时节。“园蔬有余滋”一句特别值得注意。邓小军解释说:“‘余滋’,乃是指自家菜园里那些一次种植、多次生长、多次收获的蔬菜割了又长、摘了又长。不同于那些只生长一次、收获一次的蔬菜,割了、摘了不会又长,如白菜、青菜、萝卜、豌豆等。‘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蕴含了中国农家生活广开资源、细水长流、有余不尽的意味。这正是陶诗的隽永趣味。”①同时,这种摘了又长的蔬菜也是陶诗对宇宙间蕴含的生命坚韧、活力的感悟和表现。

陶渊明对“生生之美”的体验也出现在诗人躬耕途中,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诗人到离家较远的“南亩”进行劳作,由于刚刚立春不久,山中依然以寒冬景致为主,但诗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已经蕴含的生意。“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便是诗人在乍暖还寒的初春体会到的生命活力。

这种对生命美的体悟也表现在诗人对时运的感叹上。如《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洋洋平津,乃漱乃濯……”此诗是诗人游暮春之作。若其他人来做此题目,大多会伤春,但诗人眼中的暮春却是一片生机,正是时运变迁使得天地间生机勃勃:云气将山峦洗涤一新,雨后的彩虹温暖了整个天空。南风吹拂之下,新苗如鸟翼之飞动。春水已经涨满河面,奔涌流淌。

二、陶渊明诗文“生生之美”的来源推论

陶渊明对“生生之美”的体认或与我国原始儒家“生”的哲学相关,《周易》是其中最主要的著作阐释。《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易》之作是仿天地之道。而天地之大道便是“生”,即化生万物。《周易·咸》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都是说天地的大德在于化生万物。所以,孔颖达于《周易正义》开篇释“易”曰:“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也就是说,天地的大德是生生不已,这是《易》的精义。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必当对原始儒家“生”的哲学纯熟于胸、深有体味,所以他面对暮春时并没有感到悲伤,反而为夏日到来感到欣喜。

陶渊明诗文中的“生生之美”还可能同诗人对自然美的体认有关。诗人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又说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陶渊明“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便是对自然美的感悟。所以诗人对“生生之美”的感悟源于其天性中对自然美的喜爱。这种生命体验从青少年时期便深深根植于诗人心中,至年老衰病而不改。

三、“生生之美”对陶渊明的意义

从史实和陶渊明的诗文来看,陶渊明对自己的一生是失望的。年轻时“游好在六经”、“抚剑独行游”,欲学曾祖陶侃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他出仕桓玄,再仕刘裕。但他“性本爱丘山”,不久便归隐田园。归隐后,为了家人温饱,也为保持一己人格之自由,诗人躬耕于田亩。然而亲友和家人往往不理解诗人,以至于他病危时所写遗书里面说“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与子俨等疏》)。此外,陶渊明对社会风气和现实政治更为失望,社会上“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并序》)。政治上,陶渊明虽然对东晋朝廷极度失望,但坚决地反对刘裕篡晋,《述酒》等诗可谓明证。作为东晋大司马陶侃之后,陶渊明选择做东晋遗民。②开始陶渊明是矛盾的,但是他顺从了自己的天性,选择躬耕而不是出仕,以求保持自己人格的自由。之后陶渊明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理想的破灭,也源于知音的稀少,他常常感叹“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于是陶渊明以古人为知己,特别是那些安贫守节的高士:“闲居非陈厄,窍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

除向古人寻求心灵的寄托外,陶渊明还将宇宙间的“生生之美”当作自己穷苦生活的精神慰藉,让看透生死的诗人更坚强地生活下去。如在《停云》诗中,面对“八表同昏”,诗人敏锐地察觉到“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东园里面重新发芽的树木,以它们生命的活力(新好)来愉悦诗人,温暖诗人(以怡余情)。而停息在庭院树上的飞鸟,也似在同诗人谈论着什么,这同样让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可以说,东园“枝条再荣”的树木,“好声相和”的飞鸟,正是诗人心灵的慰藉。再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患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怀新”,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解释说:“即欣欣向荣之意。”③则“平畴”两句描写的意境和“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相似,表现的正是欣欣向荣的生命美。“即事多所欣”句,龚斌解释说:“即事,犹接事。此指劳动时所见景物。”④所以,此句是说诗人躬耕时虽然不知道这一年的收成怎么样,但是所见景物已经让诗人欢喜无比。躬耕田亩自然是非常辛苦,诗人每每言及:“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在辛苦躬耕的同时,诗人从“欢新节”的鸟弄,“怀新”的良苗之中获得喜悦,感悟到生命美,从而使得诗人劳苦的躬耕生活得到慰藉。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在困境、绝望中体悟到生命之美,从而使人们更加坚强生活下去的生命体验是极普遍的。如谢灵运在“禄反穷海,卧对空林”时体悟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再如现代学者罗宗强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后记》中回忆“文革”时期在赣南山区的生活时说:“生生不息的生命,无处不在,而这正是精神赖以支撑的甘泉。记得有一次,正在大树下接受批斗,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下意识抬头一看,阳光在绿叶上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的欢乐与生的向往猛然震撼着我,虽然随着一声凌厉的‘低头’和背上重重的一枪托,但是我仍然觉到生的甘泉的滋润。”⑤

四、小结

陶渊明诗文中对“生生之美”的生命体验有大量的描写。这种体验可能同诗人熟悉的原始儒家“生”的哲学以及诗人天性中对自然美的喜爱息息相关。这种“生生之美”是对诗人穷苦生活的精神慰藉和鼓舞。

① 邓小军:《古典诗歌注释与农村生活经验——以陶渊明诗、黄庭坚诗为例》,《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

② 关于陶渊明的遗民身份,清朝以前的学者大都持肯定态度,晚晴民国以来存在争议。笔者取传统说法。

③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6页。

④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⑤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1](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宋)谢灵运撰,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作 者:汪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诗文陶渊明诗人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走遍万水千山
我理解的好诗人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诗人猫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不为五斗米折腰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