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阿长与鲁迅的母爱眷怀——读《阿长与〈山海经〉》
2014-03-14冯颖茜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四川南充637009
⊙冯颖茜[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 四川 南充 637009]
一
对于1980后的我们来说,鲁迅的名字并不陌生,从小就伴着鲁迅的课文长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道:“鲁迅是中国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瞿秋白则说过他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叛子逆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从此“斗士”的名号和他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如钢铁战士一般,只为战胜黑暗而存在。《呐喊》《彷徨》诸篇小说无一不是他对封建文化的血泪控诉!让人崇拜他的冷峻,仰视他的坚韧,折服他的深邃。
或许是他太早就成了鲁迅,也或许是人生阅历的丰富、时代氛围的错落,在我们眼中他有着一个瘦弱且刚毅的身躯,一头怒发,一撇不屈的小胡子,这样的一个人撑起了整个中国的精神。可是我们忘却了他也是一个人,连他的儿子周海婴都曾说过:“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成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
这个叫周树人的男人,在坚硬的外壳下,也有着一颗柔软的心,这颗悲天悯人之心让他在强权的社会里同情弱者,用犀利、讽刺、毫不留情的语言作为武器,向无边的黑夜呐喊,却时刻被孤独寂寞围绕。在苦闷的处境下,他写下了《朝花夕拾》,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的一句首流行歌词: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细细品读这本书,会发现鲁迅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正是这片净土散发了人性的光辉,洋溢出浓浓的暖意。
二
阿长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文章按照生活的原型,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章一开篇便用戏谑的手法描写长妈妈的诸多缺点。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用普通的审美来看是长得不怎么样的。不仅从形象上不讨人喜欢,而且估计也没有什么特长,以至于主人都懒得记她的名字,随便用一个名字叫唤她。这第一印象就不是太好,更何况长妈妈喜欢讲些八卦,这是孩提时的鲁迅极为不喜欢的,所以不大佩服她,甚至是讨厌。长妈妈又迷信,讲究着麻烦的礼节,简直就是礼教的化身,让孩子很不耐烦。长妈妈还撒谎,害死了主人公心爱的小隐鼠。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看似寻常地写着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却又写得那样韵味十足,当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另一层含义。
长妈妈迷信,小树人对此是厌烦的。对于长妈妈所认为的元旦福泽,她非常的惶急,因为她一年的运气,都寄托在孩子的那一句话上。她全身心投入的期望是元旦辟头的磨难,多么的卑微啊,在小孩子眼中是可笑的,这像极了捐门槛的祥林嫂,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幸福,只能通过迷信的方式来得到,只渴望得到别人一点点的慰藉。她的礼仪,规矩,道理,似乎都是麻烦的,让人不耐烦的,但这背后却只是想换来最平常的平安和温饱。这就是当时穷苦百姓最期盼的但又是最难得到的事。
讲长毛的故事这段情节让我们觉得颇有意思,长妈妈开始讲的时候,小树人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立马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孩子还是不以为然时,却被长妈妈脱裤子不让放大炮的话给镇住了,对一个孩子来说,有这样的神力无疑就是崇拜的偶像。这并不是她编出来的,当时人认为大炮都是邪术,只要一碰脏的东西就失灵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有位大臣,看见英国人的船坚炮利,认为是邪术,于是传令保甲大量收集妇女使用的马桶,载在木筏上,当炮声一响,所有木筏一字排开,马桶口一起指向敌人,成为贻笑一时的“马桶战术”。这种迷信是当时整个社会的认知,毒害了千万个长妈妈,所以鲁迅痛恨这骗人的世道,才能写出人血馒头的人性悲凉,他失望于愚昧的中国人,却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这土地上的人。但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长妈妈为小树人打开了认知外部世界的大门,她也得到了孩子的敬意,在成人世界没有得到的尊严在孩童的世界里得到了,且莫大的好处就是白天一天的辛苦劳作后可以心安理得地独占床铺。
长妈妈作为旧时的奶妈,把小树人当作自己的孩子,她是很爱他的。长妈妈撒谎骗小树人小隐鼠被猫吃掉,她难道是故意打死小鼠的吗?肯定不是,但事情已经发生,为了不让小树人伤心,编造了谎言,所以当谎言被揭穿时,小树人很生气,文章没有描写长妈妈反应的字句,但是我们可以从字字片语中窥探到长妈妈的心理,儿子不理她了,她是多么的难过,她想得到儿子的谅解,只能是在其他方面多多地关心他。所以“当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本以为是随口一说,却被阿长记在心头,回家和家人团聚,却还念着小树人的小心思。对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来讲,我们不清楚买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花了多大的工夫,失掉多少和家人团聚的宝贵时间,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而这些点滴透露出长妈妈对小树人的疼爱,并不是出于对主人家的爱,而是发自内心的爱,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付出,她带来的不仅仅是几本书,而是开启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小树人以为最不理解他的人,却最为理解他,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之前对她的不耐烦、讨厌和现在的震悚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
三
阿长,一个普通的旧时老妈子,鲁迅却三番四次地提起她,这篇文章更是特意纪念她的文章。鲁迅没有专写母亲的文章,却独独写了他的保姆,这并不是说他不爱母亲,相反他是一名大孝子,但是出身大家闺秀的母亲和他的思想却是南辕北辙,所以母子之间总存着某种隔阂。而具传统特色、知识的传递者的长妈妈,就成了他的人之母,社会人生的启蒙老师。旧时很多出身大家孩子都与自己的乳母有着深厚的感情,艾青的保姆大堰河,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大堰河带给了小艾青无私的母爱。而长妈妈不仅关爱的是小树人的生活,还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最宝贵的东西。在那高墙之内的四角天地下,儿时的鲁迅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得到了长妈妈的呵护,正统的文化教育和民俗的魅力文化碰撞出惊人的火花。连老舍都说渊博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最好赞同。《山海经》激发了鲁迅画画的兴趣,他曾用薄而透明的荆川纸将里面的神怪描下来。百草园因长妈妈讲的美女蛇而无限神秘,开启了鲁迅对幻想世界的强烈探索,不知道这是否对他的文章写作有影响,不过笔者以为艺术是相通的。
伟大的人物总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不是所有家道中落的子弟都能成为鲁迅,13岁是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重要时期,对周家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顶梁柱的崩塌,仿佛整个世界被摧毁,在周树人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成为颓废混吃骗喝的纨绔子弟沉沦下去的路,一条是不屈不挠的由传统文人迈向现代文化战士的路。而最终在母亲,祖母,长妈妈的关爱下,在百草园得到的快乐中,在酸甜苦辣的人生历程后,造就出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物。
多年以后,在鲁迅最艰难的时候,想起长妈妈在其幼时欢乐时光的陪伴,在旧道德下仍未泯灭的赤子之心,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是寒夜中的一点温暖,是对自己未来荆棘之路是一种激励。在鲁迅的小说里,人名总是个有趣的现象,它不仅是符号,也是人性格的代表,而阿长,其实名字并非阿长,却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她比阿Q、孔乙己还不如。对于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来说,难道还要以圣人的要求来苛求她吗?文章是先抑后扬,人物身上的落后是整个社会的落后,人物身上的可贵却是人性的可贵。所以鲁迅小说中总有他善意的一面,这使得鲁迅包容同情弱者,敬佩劳动人民,在他的小说中,对于各色小人物的命运不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在里面。
再读《阿长与〈三海经〉》时,不知为什么,泪流满面。它虽是一篇普通的白描散文,但是却能读出悼念的味道。鲁迅写这篇回忆情散文时,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就像苏轼写到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些感情在当下我们体会不深,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记忆会异常清晰起来,那个“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睡觉摆成一个“大”字的规矩化身——长妈妈永远留在了这位文学巨匠的心灵最纯净的地方。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