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014-03-14郭海峰
郭海峰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在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活动,但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看只是一种点缀而已,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把它作为一种补充,并且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浪费教师精力,耗费教学时间,非常影响教学质量。但实践证明并非如此,语文活动课与课堂教学能起到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的作用,语文活动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的意义
1.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读、讲讲、练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最有情趣、最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畸变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应试训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这种方式最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学习看成是快乐享受,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2.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 “练”,甚至不夸张地说,把大量机械的重复的训练,看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如何概括段意、如何解答阅读分析题、作文如何开头结尾等问题是学生所能听到的最主要的内容。这样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会极大地限制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与此不同,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将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空间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实地旅游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通过辩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通过编辑杂志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将书本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又在运用中得到强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这些至理名言早就说明了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3.它能体现教学的人文情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是警察、法官,实施的是严酷的课堂管理,对学生缺少关爱。而在活动式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其乐融融,实现了“教学相长”,摈弃了陈旧的“师道尊严”。
活动能塑造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它能使性格内向的变成活泼的,胆小的变成勇敢的,自卑的变成自信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活动课可与课文相衔接,直接在课堂进行。这样的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举行课文朗诵比赛。如上《最后一次讲演时》,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在课文朗诵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讲演者爱憎分明的情感、视死如归的精神,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效果好。还可以表演课本剧,讲《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在欢声笑语中解决。还可以举行小型辩论会,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饮酒》一诗时,组织学生就“你是喜欢城市生活,还是喜欢农村生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辩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活动课可在课外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比如介绍一些作家的简历及作品。学习《背影》一文时,可让学生收集关于亲情的系列文章,把收集到的这些文章编辑成小报,共同阅读借鉴,既为作文积累了素材,又学到了写作技巧。文章还可以从学生的优秀作文中选取。亦或观看实物或使用多媒体技术,如上《苏州园林》一文时可组织学生去观看,条件不允许的,可组织学生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风光片。
活动课还可以在课外进行。比如进行影视评论。可以对当前热播的电视剧、电影展开评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进行新闻分析,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品质。还可以写调查报告,在学习了《向沙漠进军》一文后,我们曾就学校操场砖砌跑道为什么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兴趣盎然,写成调查报告,并建议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水,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也是水,给操场安装喷水设施,遇大风就喷水。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植树种草,建议操场周围种树绿化操场、保护操场。
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经常性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写宣传报道、抄写名言名句、写日记等。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充分重视语文活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才能凸显生机与活力。活动是“快乐语文”的源泉,只有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海南初级中学(22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