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探析

2014-03-14秦剑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秦剑

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特别重视。无论是从中考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在日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说,语文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关乎他们生活与工作的质量。在当前课改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背景之下,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按照我们常人的理解来看,初中阶段应该是学生爱好阅读,喜欢涂抹的一个年龄阶段,但当前的初中生好似对于文字阅读没有丝毫的兴趣。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课堂上,他们愁眉苦脸,课下,他们对网络游戏兴味盎然。究其原因,固然有中考制度及中小学教师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但更多地是,我们缺乏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引导与培养。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把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些大部头一股脑儿都放在学生面前,而应从当代作家莫言、贾平凹、毕淑敏、铁凝等的契合学生生活实际且能激发学生心灵共鸣的作品入手,待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之后,再指导他们自然向课外阅读发展。

2.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平常情况下,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但笔者主张,我们更要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逸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纸杂志等。在课外方面,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以教师的广泛阅读为基础,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加以推荐引导。譬如,不少学生喜欢看武侠小说,我们不妨给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推荐金庸的作品,并从中联系历史史实,揭示作品主题与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还可以教育学生利用当前的电子产品,运用电子书的软件进行随时阅读,譬如,晚上睡觉前可以读几页,星期天爬上山头也可以读几页,这种阅读也是愉悦身心的事情。

二、注重自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种教师主宰型的课堂教学。在那种类型的阅读课上,目标教师定、问题教师提、方法教师选、结果教师评,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求,更不可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商量后施教。这种情况不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觉醒。

阅读活动是一项主观色彩很浓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要求学生答对自己头脑中的问题答案,势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承认,学生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教师的正确答案,或是出题人所定的标准答案,即使强度很大,也是事倍功半。而在自主学习认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经反复磨炼,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忽略教师,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主导作用是在善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一个研究者,启发他们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创造性的目光去分析,不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每节课都要出示学习重点,让学生提出自己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互相讨论,组与组之间互相解决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能够不断碰撞,课堂气氛十分浓厚,教学效果甚佳。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我们就必须注重对不同作者间,抑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挖掘作者的写作风格、时代背景和写作特色等深层内容。这对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联系林海音和鲁迅的儿时生活进行联想。鲁迅的儿时过着少爷般的生活,生活优裕,衣食无忧,这一点从初中阶段的课文《故乡》中能够找到根据,所以他有着一定的闲情逸致到墙边翻何首乌,捉蟋蟀,对于失去自由的三味书屋的生活感到难以接受。而林海音的童年则经历着与众不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悲苦经历,少年失父,家中长女,柔弱的肩膀必然要承载更多的压力和锤炼,所以她的童年色彩更多的是如何锤炼自己,寄钱,照顾弟妹,还要承担为母分忧的重任等等。还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的《变色龙》相比,都是反映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文章,但《变色龙》的矛盾凸显在社会底层人士与社会管理者之间,而《我的叔叔于勒》的矛盾凸显在亲人之间,两相对比,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一言以蔽之,我们要切实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我们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思想特征与情感倾向,联系作者的性格特点,为整体把握作品风格奠定一定的基础。

总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055250)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快把我哥带走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教师赞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