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
2014-03-13李春晖
李春晖
众多媒介市场中,广播怎样利用声音这个单介质争取到更多的受众份额;如何在现实状况下将听众牢牢锁定?利用广播的较低成本运作、其他媒体不可取代的伴随性以及本土媒体的亲近性,使节目充分互动,增强节目活力和感染力,方便百姓参与,无疑是一个突破重围的良方。节目互动包括两人以上主持人之间在直播间的搭档配合、请嘉宾来到直播间对话式交流、主持人与记者连线、媒体之间联动、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现场沟通等等。
一、与听众互动的主要广播节目类型
1.舆论监督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和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的重要渠道。通过节目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对听众反映的问题进行监督促办,使他们的民生得以改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矛盾得以化解。
2.社会问题讨论类。聚焦当前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就某一事件或现象由听众表达各自观点,各抒己见,碰撞出交流的火花。
3.生活服务类。节目搭建平台,为听众提供各种咨询、中介信息服务,如医疗保健、市场行情、法律咨询、点歌交友等。
4.文化娱乐类。以竞猜、游戏的形式让听众参与进来,轻松搞笑的互动空间能缓解人们疲惫的身心。
5.思想情感交流类。多在晚间时段,营造出的温馨氛围里,听众随着主持人的讲述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并通过互动完成特别的心灵体验。
二、广播节目与听众互动的形式嬗变
广播节目的听众互动形式是随着大众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在不断演变的,最早与听众的沟通方式是信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播主持节目诞生之日起就应运而生。
城乡电话的普及,让热线电话节目成为电台互动节目的主打。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省市级广播电台开始采用电话参与互动方式,把广播的发展推向了又一次高潮,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效应,而这种由主持人和听众参与的“谈话体”直播节目,至今仍然方兴未艾。但热线节目也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容易出现表面热闹而信息量少;听众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谈吐不得当、表达不流畅;个别听众独占节目的“鳌头”,参与时间过长而让其他听众不满;有时电话效果欠佳影响传播效果等等。
手机短信交流的出现让直播室有了“短信平台”。手机短信的匿名性、便捷性和低成本让听众能与主持人互动。这样的全景式互动,使反馈建议海量进入传播者视野,短信多会经过听众深思熟虑,间接含蓄,较之热线,更可控、可选择。主持人可以过滤掉情绪化的内容,只将问题反映出来,就事论事,既帮助解决问题,又不会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近两年,手机微信用户呈几何级增加,而广播节目也在通过微信形成与听众新的互动。微信与广播的最大结合点是其语音短信可以在节目中呈现,听众自己用声音来表达观点比由主持人念出其文字,效果更真实;同时主持人可以对听众留言进行甄选,达到保证节目质量的效果。不过微信不同于微博等视觉信息可以在节目进行中同步阅读和播出,需要前期的审听和编辑,所以需要主持人做好节目前的案头准备工作,花的时间要更多一点。
三、与听众互动时节目主持人的把控
1.要把握节目正确的思想导向,精心选题,做好策划。随着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潮涌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更加复杂,新闻媒体需正确引导。比如与听众探讨婚姻话题,会涉及情与法的选择,有的听众会感情用事,作出简单直观的判断,作为主持人,要理性谨慎,在对《婚姻法》等法律条文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冷静分析,不能人云亦云,使节目出现与法律或常识相悖的错误。
2.要与听众平等交流,不卑不亢。互动听众的层次、身份不一,有的身居要职、权高位重,有的只是普通市民、农民工甚至弱势群体,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高而刻意吹捧阿谀,也不能因为对方的学识浅而表现出不耐烦、不尊重的态度。主持人在互动时,真诚尤其重要,唯有良好的素质和风度才能赢得更多听众互动的信任。
3.掌控节目进程,把握节目节奏。尽力提高参与听众和节目交流的质量和效果,让他们短时间内表达有价值的内容。互动时对听众的信息多加选择,避免出现语言松散、拖沓,节目空乏无味。热线节目要善于引导听众言论,该打断处要礼貌打断,整合有价值的观点。可以事先做一个预案,当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信息量不够时用主持人或嘉宾的观点来补局,力求圆满。
互动节目是当今广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节目样式,而各种形式的互动又各有利弊,需优势互补,有力结合。如早间新闻节目,节奏较快,可以运用短信、微博、微信的互动方式;夜间情感话题节目,需要探寻人的内心深处,可以以接听热线为主要参与方式;服务娱乐节目,可以多种形式同时运用。另外,作为直播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进程中需要具备互动意识,除了信息本身的互动,还需要心理互动、情感互动,真正与听众感同身受,在与听众一次次高效的互动中引导舆论、启迪民智,完成一次次真善美的传播。
(孝感人民广播电台)endprint